● 1、嗜铬细胞瘤:95%发生于肾上腺髓质,少数为散发,由于肿瘤分泌大量的儿茶酚胺入血,使血中儿茶酚胺含量明显增高,尿儿茶酚胺也升高。(如果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超过去甲肾上腺素,提示肿瘤可能在肾上腺髓质,否则肿瘤可能在肾上腺髓质外的其它部位)。
● 2、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细胞瘤。
● 3、各种原因引起的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等。
● 4、应激状态。
● 5、精神分裂症及人为的心理压力引起的精神症状。
● 1、肾功能不全:血儿茶酚胺增高,尿儿茶酚胺降低。
● 2、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时,机体对儿茶酚胺敏感性下降,可使儿茶酚胺降低。
● 3、糖尿病:糖尿病可使儿茶酚胺结果低于正常,尤其是病情控制不良患者。
1、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瘤(PPGLs)
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分泌产生儿茶酚胺;副神经节瘤起源于肾上腺外嗜铬细胞,位于胸、腹和盆腔脊柱旁交感神经链,二者总称PPGLs(pheochromocytomas or paragangliomas),是继发性高血压的少见类型,在普通门诊高血压患者中的患病率为0.2%~0.6%。该病发生时,相关肿瘤细胞可间断性或持续性分泌大量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以及多巴胺。
嗜铬细胞瘤患者以高血压病、头痛、出汗、心悸以及脑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为继发性高血压的主要原因之一。
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表现多为顽固性高血压,有的患者伴有发作性多汗、心悸、头痛、震颤、皮肤苍白等症状和/或体位性低血压;有的首发症状为麻醉时出现高血压或高血压危象;有的患者可因严重心血管并发症而致死亡。
临床上部分该病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典型症状和体征,且其在高血压病患者中仅占 0.1% ~ 0.6% ,故易被临床医生忽略而误诊为其他疾病,严重影响该病诊治,从而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1.1、误诊报道
1.1.1、陈进,姜淮芜,等报道的《不典型嗜铬细胞瘤误诊七例原因分析》中回顾性分析 2000 年 1 月—2016年 12 月四川绵阳四〇四医院收治的 PHEO 36 例中,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7 例,其中被误诊为病毒性心肌炎和肾小球肾炎各 2 例,血管性头痛 1 例,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高血压病 1 例,糖尿病 1 例。
1.1.2、李英,等报道的《误诊为2型糖尿病的嗜铬细胞瘤1例》,张文科报道的《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的嗜铬细胞瘤一例》,李慧,等报道的《以血糖升高为首发症状的后腹膜嗜铬细胞瘤1例报告》。
2、应激性心肌病
应激性心肌病(stress cardiomyopathy,SCM)是一种在精神或躯体应激后,出现严重但可逆的左室局部收缩功能异常的心脏疾病。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可能的机制包括氧化应激、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心肌炎症、儿茶酚胺毒性、雌激素缺乏等,但最主要是由儿茶酚胺过度释放所致的心脏毒性。
2.1、应激性心肌病目前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梅奥诊所给出的诊断依据是:①一过性心尖部及局部室壁活动异常,超过单一冠状动脉供血范围;②心电图改变(胸前导联ST段抬高和/或T波倒置)或心肌坏死标志物升高;③无冠状动脉狭窄或急性斑块破裂证据。
2.2、该病容易被误诊心肌梗死,因此临床医师应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在与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广泛前壁心肌梗死鉴别诊断时,应该考虑到应激性心肌病的可能性,进一步检测尿儿茶酚胺水平可能对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向作用。
文献报道
王雪樵,等报道的《儿茶酚胺水平与应激性心肌病的发生》中,3例应激性心肌病被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3、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EV)感染引起的常见的全球性传染病。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临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臂部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预后较好。重症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脊髓灰质炎样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多系统相关疾病,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HFMD患儿在中枢神经系统(CNS)受损时引起机体过度应激,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从而血儿茶酚胺类物质升高,引起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重症HFMD 的发病机制与儿茶酚胺风暴有关,与目前有学者认为 EV71 感染引起的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生与“儿茶酚胺风暴”有关相一致。血中 NE 是“儿茶酚胺风暴”中增高的主要物质之一,是反映应激刺激强度的灵敏及可靠指标。
相关报道
于春梅,等报道的《小儿手足口病63例儿茶酚胺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海元平,等报道的《手足口病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儿茶酚胺水平的临床意义》。
4、高血压
4.1、高血压定义: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诊室收缩压( SBP) ≥140 mmHg 和( 或) 舒张压( DBP) ≥90 mmHg。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将高血压分为 1 级、2 级和 3 级。
4.2、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递增; 不同民族之间高血压患病率存在差异。

4.3、诊断性评估的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
( 1) 确立高血压诊断,确定血压水平分级;
( 2) 判断高血压的原因,区分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
( 3) 寻找其他心脑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临床情况,从而做出高血压病因的鉴别诊断和评估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程度,指导诊断与治疗。
4.4、新诊断高血压患者应该进行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筛查。难治性高血压应考虑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性,必要时建议到相关专科就诊。嗜铬细胞瘤是来源于肾上腺髓质或肾上腺外神经链嗜铬细胞的肿瘤,瘤体可分泌过多儿茶酚胺( CA) ,引起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和多个器官功能及代谢紊乱,是临床可治愈的一种继发性高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