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指南 | 卵圆孔未闭相关卒中预防中国专家指南(上)

2021
06/21

+
分享
评论
天坛晓川大夫
A-
A+

卵圆孔未闭(PFO)发生率高,约1/4的成年人均存在PFO。


 
卵圆孔未闭(PFO)发生率高,约1/4的成年人均存在PFO。随着4项经导管封堵PFO和药物治疗相对比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的相继发表,各国相继更新了PFO相关指南或共识。我国关于PFO治疗的推荐仍停留在2017年的“卵圆孔未闭预防性封堵术中国专家共识”上,鉴于PFO人群基数庞大,为规范PFO封堵术的临床应用,在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国内本领域专家形成了卵圆孔未闭相关卒中预防中国专家指南,以供参考。  
自2015年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发布“卵圆孔未闭处理策略中国专家建议”及2017年中华医学学会心血管内科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联合发布“卵圆孔未闭预防性封堵术中国专家共识”以来,国内外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与不明原因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领域研究进展迅速。国际上有4项随机对照实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相继发表,2017年9月,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同期连续刊登了CLOSE、REDUCE 和RESPECT研究的远期随访结果,201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上发表了一项关于亚洲人高危PFO 的DEFENSE研究,均显示在降低卒中复发风险方面,经导管封堵PFO优于单纯药物治疗。这与之前RCT阴性的研究结果大相径庭, 具体如表1所示。此后,世界多国的神经病学学会和/或心血管病学学会等相继更新了有关PFO治疗的专家共识或指南。  

 



2017年,加拿大卒中最佳实践建议首先更新了其卒中的二级预防指南,将经导管封堵PFO提高到A级证据水平。随后,2018年德国神经病学学会等更新了其PFO并发CS的处理指南,其中对年龄介于(16~60)岁的CS 患者(经心内科和神经内科专科评估),如果PFO 并发有中~大量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者,建议经导管封堵PFO(推荐级别Ⅰ 类, 证据水平A);对于不接受经导管封堵PFO的患者,抗凝药并不优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推荐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进行二级预防(推荐级别Ⅱ类,证据水平B);经导管封堵PFO并发症如房颤、心脏压塞和肺栓塞等少见,不影响对封堵器植入的建议水平(推荐级别Ⅰa 类,证据水平A)。同年,英国医学杂志(BMJ)专家临床指南意见指出,对于年龄<60 岁,伴有CS的PFO患者,在降低卒中复发风险方面,经导管封堵PFO加抗血小板治疗优于单纯抗血小板治疗(强推荐)。2019年,来自欧洲8个科学学会的专家,撰写了PFO管理的欧洲共识,将年龄上限放宽至65岁,认为年龄(18~65)岁的CS、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或系统性栓塞患者,经评估后若认为PFO与临床事件为因果关系,建议经导管封堵PFO。同年,法国、希腊和意大利等国均更新了相关指南或共识,提高了PFO封堵的级别。2020年4月底,美国神经病学学会组织了神经内科、心脏内科和影像科等学科的专家制定了PFO与卒中的二级预防指南,提出:①拟行PFO封堵术的患者,应对其进行适当而全面的评估,以排除卒中的其他发病机制(证据水平B);②确定存在其他高风险卒中机制的患者,不应按常规建议行PFO封堵术(证据水平B);③<60岁的PFO患者,栓塞性脑梗死未确定其他卒中机制,建议行PFO封堵术(证据水平C);④选择药物治疗而不接受PFO 封堵术的患者,推荐抗栓治疗,如阿司匹林或抗凝药(证据水平C)等。相比国外专家共识或指南的日新月异,显然,国内发布的专家建议和共识已远不能支撑我国当前PFO领域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因此,我们组织国内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专家,联合神经内科、影像科等相关学科专家,全面总结国内外最新进展,制定了PFO相关卒中预防的中国指南。

 


01

专用术语、定义与流行病学


卵圆孔是胎儿发育所必需的一个生命通道,出生后大多数人原发隔和继发隔相互贴近、粘连、融合,逐渐形成永久性房间隔,若3岁以上未完全融合,则将遗留的裂隙样通道称为PFO。研究发现(1~29)岁PFO发生率为30%,(30~79)岁为25%,>80岁以上为20.2%。一般认为成年人PFO的发生率约为25%。


CS指经现代化的各种检查手段广泛评估仍找不到病因的卒中,是一项排除性诊断。分型方法不同,CS 发生率有明显差异,一般认为CS发病率约占缺血性卒中总数的25%。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mbolic strokes of undetermined source,ESUS)的概念于2014年提出,是指排除了颅内外血管狭窄及主要的心源性栓子来源的非腔隙性缺血性卒中,其血栓多来源于隐蔽的栓塞源。与TOAST分型中的CS相比,ESUS的范围更小。ESUS占缺血性卒中的17%,其人群中PFO发现率高达40%。2020年美国学者提出了PFO相关卒中(patent foramen ovale associated stroke,PFO-AS)的概念,此类患者符合经导管封堵PFO手术指征者,封堵后可获益,而其余患者受益于抗凝治疗。本版指南参考2020年ESUS患者关闭PFO的亚太专家共识的建议,除引用研究明确提出的CS作为纳入标准外,应用ESUS及PFO相关卒中的概念。2018年Tirschwell等报道,美国每年有1.8万中青年CS与PFO有关,而全球则高达34.5万患者。文献报道,西方世界(西欧和北美)卒中年发病率达160万人,其中约1%为复发性卒中,而复发性卒中约15%是由PFO引起。如果经导管封堵PFO进行二级预防,闭合240000例PFO,那么理论上每年可预防1150例卒中(假设与药物治疗相比,PFO 封闭的疗效为80%,相对风险降低了60%)。若参考来自RCT 的数据时,经导管封堵PFO的获益可能更大:封堵25 例PFO就可避免5年内发生1次卒中。在平均年龄为60岁的人群中,封堵5 例PFO可预防1 次卒中,在年轻患者中,封堵PFO会有更多的获益。


反常栓塞是指源于静脉系统的血栓通过心脏或肺脏水平的分流,进入左心系统导致体循环栓塞的临床现象,除引起缺血性卒中外,可以导致心肌梗死、胃肠道缺血、肾梗死及外周动脉栓塞等。早期反常栓塞主要通过尸检证实。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直到1985年Nellessen等才在世界上首次用心脏超声证实了PFO处有骑跨血栓。大多数反常栓塞的诊断仍是一种排他性诊断。反常栓塞的诊断应符合:①无左侧心脏栓子源的全身性或脑动脉栓塞;②存在RLS(心腔内缺损或肺动静脉瘘,主要为PFO);③有静脉血栓和/或肺动脉栓塞。目前尚无对反常栓塞发生率的准确研究。奥地利学者Stöllberger等曾估计其临床发生率占动脉栓塞疾病的2%~16%。1998年,Meacham 等估计,美国每年至少有47 000例卒中是反常栓塞。2008 年,Windecker 等报道,美国每年至少有50000例卒中是通过PFO所致的反常栓塞。我国尚缺乏反常栓塞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据估计我国反常栓塞发生率约占全部动脉栓塞类疾病的2%左右。

02

卵圆孔未闭的解剖特征


PFO的长度范围为(3~18)mm,平均为8mm;大小范围从(1~19)mm不等,平均4.9mm,且随年龄增加而增大。PFO在功能上与心脏瓣膜相类似,正常人左心房压力比右心房高(3~5)mmHg(1 mmHg=0.133 kPa),PFO应处于关闭状态。PFO的原发隔为纤维样组织,具有薄、容易摆动的特性,当慢性或短暂右心房压力升高超过左心房压力时,就会推开原发隔,PFO开放出现RLS。


通常根据PFO的解剖结构和房间隔特征,将其分为简单型PFO 和复杂型PFO两种类型。简单型PFO的特征为:长度短(<8 mm)、无房间隔膨出瘤(atrial septal aneurysm,ASA)、无过长的下腔静脉瓣或希阿里氏网、无肥厚的继发间隔(≤10mm)及不并发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不能满足上述条件者为复杂型PFO,如表2所示。对PFO进行分类,有助于指导PFO封堵治疗。

03

卵圆孔未闭的超声诊断


临床上PFO主要通过超声心动图和声学造影来诊断,包括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和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ontrast 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cTTE)、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ontrast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cTEE)、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声学造影(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等来检查和诊断。


3.1  TTE和TEE

常规TTE虽可清楚显示心脏结构,但由于成人受各种因素如肥胖、肺气过多等的影响,对PFO检出率较低,易漏诊。TEE检查不受肺气干扰,对PFO的检测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可清晰显示房间隔的结构、大小和分型,是目前诊断PFO的“金标准”和首选方法,其灵敏度为90%,但仍有10% 的误诊率。


TTE很难准确测量PFO的大小,TEE可以测量PFO的静息直径和开放直径(有效Valsalva 动作后测量的最大PFO直径)。依据其开放直径,可将PFO分为大PFO(≥4.0mm)、中PFO(2.0~3.9mm)和小PFO(<2.0mm)三种类型,但TEE测量开放直径受影响因素较多,精准测量有赖于球囊测量。



3.2  cTTE和cTEE

cTTE/cTEE检查可了解有无RLS。通常用加血激活生理盐水作为对比剂,经肘正中/贵要静脉,以弹丸式(2~3s内)推注激活生理盐水。观察静息状态下及有效Valsalva动作后右心显影后3~5个心动周期内左心内微泡显影的数量,来判断RLS 量。有效Valsalva动作的标志为:使用压力表吹气测压,将胸腔压提升≥40mmHg(1 mmHg=0.133 kPa)。

cTTE通常选择心尖四腔心切面。RLS量多少的判定按“卵圆孔未闭预防性封堵术中国专家共识”的标准,以静止单帧图像上左心腔内出现的微泡数量进行分级:0级:左心腔内没有微泡,无RLS;Ⅰ级:左心腔内<10 个微泡/帧,为少量RLS;Ⅱ级:左心腔内10~30 个微泡/帧,为中量RLS;Ⅲ级:左心腔内可见>30个微泡/帧,或左心腔几乎充满微泡、心腔浑浊,为大量RLS。cTTE检查受影响因素较多,重复检查RLS有一定差异,但其诊断RLS 的特异性为97%~100%。

cTTE检查根据左心腔微泡显影的时间,可判断RLS来源于心脏内或肺动静脉畸形通道。显影时间在3~5个心动周期内,RLS多来源于PFO,超过5个心动周期多考虑为肺动静脉畸形通道。肺动静脉畸形所致RLS进入左心房的微泡量存在延迟出现和延迟消失的“迟滞”现象,而PFO-RLS往往呈一过性短促的分流。

cTEE判断RLS的分级标准同cTTE。由于cTEE为半创伤性检查,操作过程患者比较痛苦,难以配合Valsalva动作,其RLS 检出率和分流量大小均低于cTTE,并不作为常规检测RLS的方法。cTEE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准确判断RLS 的来源,能清楚显示RLS 是来源于PFO或肺静脉,鉴别肺动静脉瘘或肺动静脉异常通路。

3.3  cTCD

cTCD是通过在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后注射激活生理盐水,观察颅脑循环出现气泡的多少判断RLS。cTCD微泡数量分级双侧标准为:0级:没有微栓子信号,无RLS;Ⅰ级:1~20个微泡信号(单侧1~10个),为少量RLS;Ⅱ级:>20个微泡信号(单侧>10个)、非帘状,为中量RLS;Ⅲ级:栓子信号呈帘状  (curtain)  或淋浴型  (shower)  ,为大量RLS。cTCD 诊断RLS敏感性为68%~100%,特异性为65%~100%,而cTTE特异性为97%~100%。cTCD的缺点在于难以区分RLS的来源。

临床应用中,一般先做cTCD或cTTE检查,如为阴性则可除外PFO,为阳性可进一步cTEE检查,确定分流来源,明确是否为PFO。

 

推荐意见:


拟行经导管封堵PFO的患者,应常规行TTE,必要时行TEE 检查,以排除其他心源性卒中,评估PFO的解剖特点(Ⅰ类,C 级)。


拟行经导管封堵PFO的患者,应采用cTCD 或/和cTTE 检查作为对RLS的筛选评估,评估静息及Valsalva 动作后的RLS 多少(Ⅰ类,A 级)。


拟行经导管封堵PFO的患者,如果不能排除肺动静脉畸形通道来源的RLS,应进行cTEE 检查以评估微气泡来源(Ⅱa 类,A 级)。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重症卒中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卵圆孔未闭,肺动静脉,封堵术,预防,栓塞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