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前路髂腰肌间隙阻滞在老年髋部手术中的应用

2021
07/08

+
分享
评论
古麻今醉
A-
A+

目前髋部手术的神经阻滞多采用后路腰丛、骶丛阻滞。

编译: 陈小捌蒋鑫 点评:袁红斌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  
 
 

目前,超声引导腰丛阻滞被广泛应用于髋部手术的麻醉和镇痛。然而,传统的后路腰丛阻滞在患者翻身时可引起患者疼痛加剧等不适。本期我们带来一篇发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Anaesthesiology》的研究,该研究比较了一种新的前路髂腰肌间隙阻滞与传统后路腰丛阻滞这两种方法在老年患者髋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

背景与方法

麻醉方式的选择对老年患者髋部手术的安全性和预后有着直接的影响。   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可能会产生较大的血流动力学波动及术后延迟拔管等风险,而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身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减少了围术期镇痛药物的使用,还能为患者提供较好的术后镇痛。  

常用的神经阻滞方式为后路腰丛和骶丛阻滞,需要患者从平卧位改为侧卧位,改变体位时可增加患者疼痛,引起循环波动。根据解剖结构,我们知道在髂前上棘水平,髂筋膜环绕髂肌,腰大肌在髂肌上方通过。股神经通常从腰大肌的下半部分穿出,位于腰大肌和髂肌之间。闭孔神经则在腰大肌内侧下行至骨盆。股外侧皮神经从腰大肌侧面走行,经髂筋膜内斜行穿过髂肌前侧面。

因此,理论上股神经、闭孔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可通过前路髂腰肌间隙注射局麻药来阻断。本研究旨在验证前路髂腰肌间隙阻滞可以提供与后路腰丛阻滞相似的术后镇痛效果,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后PACU疼痛评分。

共40名患者随机分配到前路髂腰肌间隙阻滞组和后路腰丛阻滞组。前路神经阻滞组,患者保持平卧位,在髂前上棘下方靠内侧 3-4厘米处放置 2-5MHz 凸阵探头,进行横截面扫描,如图 1a和图 1b 所示,于超声探头外侧进针,行平面内阻滞(图 1c和1d),回吸后无血将局部麻醉药注射至髂腰肌间隙内,共注射0.33%罗哌卡因30ml。后路腰丛阻滞组,患者取侧卧位,在L2-3或L3-4水平腰大肌间隙注射0.33%罗哌卡因30ml。随后,两组均在仰卧位下行侧路骶丛阻滞。

 
图1 前路髂腰肌间隙阻滞探头放置和入路示意图   

神经阻滞起效后患者进入手术室接受全身麻醉,使用丙泊酚2-3mg/kg和芬太尼0.5μg/kg进行诱导,置入喉罩,小于或等于1MAC七氟醚维持麻醉。术中当心率增加10次/分或收缩压增加20mmHg时追加10μg芬太尼。记录术中额外追加的芬太尼用量和术后60min患者的疼痛评分。

研究结果与结论

主要结局

两组患者在术后60分钟的疼痛评分相似,无统计学差异(P=0.288)。前路髂腰肌间隙阻滞组(n=18)疼痛评分的中位数为0[0-3],后路腰丛组(n=22)疼痛评分中位数为1[0-3]。 

图2 两组患者的VNS评分对比 

术中芬太尼的用量

两组术中芬太尼用量无统计学差异(P=0.34)。前路组追加芬太尼用量的中位数为20μg[10-42.5ug],后路组为15μg[0-50μg]。

体位相关疼痛

在后路腰丛阻滞组,改变体位时患者疼痛评分显著增加(P<0.0001),尤其是髋部骨折的患者,在改变体位时常感到剧烈的疼痛(图3)。

图3 后路组摆体位前后VNS的变化   

而前路阻滞组,阻滞成功后,患者的静息痛显著下降。两组阻滞前后疼痛评分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265)。后路组有3个患者实施阻滞后疼痛评分反而增加了,详见图4。

 

图4 两组患者阻滞前后的VNS变化 

起效时间

两组起效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2),由于后路腰丛阻滞直接将药物注射进腰大肌间隙,因此起效更快,起效时间的中位数为6min[4.78-8min]。而前路阻滞起效时间的中位数为11min[6-14.25min]。

前路髂腰肌间隙阻滞的范围

通过红外热成像和针刺试验显示前路髂腰肌间隙注射局麻药能够阻滞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闭孔神经的支配区域(如图5)。 

图5 阻滞后的红外热成像图

讨论

本研究比较了前路髂腰肌间隙阻滞和后腰丛阻滞在髋关节手术镇痛中的效果,发现二者能够提供相似的围手术期镇痛。   两组术中芬太尼使用剂量无显著差异,PACU中疼痛评分相似,疼痛可忍受,不需要额外的镇痛药。   虽然前路髂腰肌间隙阻滞比后路腰丛阻滞需要更长的起效时间,但前路阻滞的最大优点是避免了骨折患者体位相关的疼痛。  

腰丛神经阻滞已广泛应用于髋外科,但后路腰丛阻滞需要改变体位,通常会导致疼痛增加和血压波动。另外,后路阻滞已被报道与硬膜外麻醉,全脊髓麻醉和迟发腹膜后血肿相关。

而前路阻滞因其与腹腔保持一定距离,从而避免了肾脏和肠道的潜在损伤。但大多数接受髂筋膜间隙阻滞的患者需要额外的闭孔神经阻滞,不推荐作为髋关节手术的常规技术。

而本研究中采用的前路髂腰肌间隙阻滞,相对于其它神经阻滞,如股神经阻滞、髂筋膜阻滞等,可产生相对较高的阻滞水平,对多个神经可同时阻滞,有时甚至能够阻滞腰骶干。

当然,该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没有使用亚甲蓝进行尸体研究,对于药液的弥散情况没有直接的观察。其次,没有确定罗哌卡因的最佳浓度和用量。最后,有时由于解剖变异,股外侧皮神经有时不能很好被阻滞。

总之,本研究结果说明前路髂腰肌间隙阻滞同后路腰丛阻滞一样,可以为髋部手术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和镇痛。

骨麻征途的点评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患者髋部骨折的发生率不断增加。   由于老年人普遍存在较多的并发症,麻醉方式的选择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也因此变得更加重要。   老年患者由于腰椎退行性变、体位受限及围术期抗凝治疗等原因,椎管内麻醉的应用受到了限制。   而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可能会导致术后拔管延迟等风险,进而引起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因此,目前越来越多的医院采用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身麻醉的方式,既减少了术中阿片类药物的使用,还能为患者提供较好的术后镇痛,能够使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加快患者的康复。  

目前髋部手术的神经阻滞多采用后路腰丛、骶丛阻滞。本研究提出平卧位前路髂腰肌间隙阻滞联合侧路骶丛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的方式,证实了该技术可以为髋部手术提供充足的麻醉和镇痛。由于前路髂腰肌间隙阻滞的实施过程患者只需保持平卧位即可,不会因为体位的变化导致在原有骨折等创伤的基础上产生进一步的损伤和疼痛,因此相对于目前常见的后路腰丛、骶丛阻滞存在一定优势。该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合适的阻滞药物浓度和剂量。

(编译:   陈小捌 蒋鑫;   点评:袁红斌)  
(本栏目由仙琚制药公益支持,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原文链接:  DongJing,Zhang Yu,Chen Xiaoxiao et al. Ultrasound-guided anterior iliopsoas musclespace block versus posterior lumbar plexus block in  hip surgery in the elderly: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Eur J Anaesthesiol, 2021, 38: 366-373.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髂腰肌,髋部,间隙,前路,手术,阻滞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