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笔丨宋昆仑
这两年每一次专家对饮食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时候,总是引起一片哗然。两年前,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环球时报社下属媒体《生命时报》头版刊文。北京专家建议:“猪肉还是少吃为好”,文内进一步指出少吃猪肉是对身体健康负责,是对自己钱包负责。
无独有偶。2020年中,上海专家张文宏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说,“小孩子不许喝粥,要吃肉蛋奶”,提醒家长要调整饮食结构。结果引发全网骂战,一时硝烟四起。本是善意的提示,为什么屡次招致全国广大网民的指责,都说相关专家所说的话是馊主意,媒体发文更是严重的不负责行为。知道为什么吗?专家的建议挑战的不仅仅是老百姓的传统习俗与饮食习惯,更是民生压力背景下的心理防线。前两天在郑州举行的某高端学术会上,河南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强调:不要喝胡辣汤、扁粉菜,对心血管不好。本地媒体更是运用修辞手法,编辑成“胡辣汤、扁粉菜伤了河南人的心”。以往这种论坛要么是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黄河迎宾馆这种豪华酒店召开,场地费、交通住宿费、讲课费动辄花费百万起步,是国家级行业内部交流的大会。今年受疫情管控影响,改成了会场+云端会议,缩减了成本,但专家咖位不减,是高精尖的学术探讨。但流传出来的声音主要就这一个——胡辣汤、扁粉菜伤了河南人的“心”。河南人吃盐确实重,不同的机构统计的数字不太一致,大概是11g-12g每天,这也直接导致了河南人心血管疾病高发。如今,无论是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还是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建议,都将盐的摄入量从6g/天降低为5g/天,成了共识。从前两年开始,河南开始大力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派出各级专家到基层讲课,提升居民健康常识,其中很重要一个就是要降低居民吃盐量。据官方统计,河南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度提升到26.76%,高出全国平均,很大比例地普及了这个话题,使妇孺皆知。这两年,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政策得到了完善。很多家庭医生入户随访时,都会发放一个健康盐匙,提醒居民少吃盐。基层人员做了很多扎实的工作,一定程度上正在改善百姓的吃盐习惯。以往,专家提示的是平均少吃盐,说的三餐,讲的是平均。那偶尔下次馆子吃咸碍事吗,不碍事的。用不着你花费百万举行一场会议,就给河南老百姓上这一课,也解不了老百姓的心结。套用罗翔老师的话说,大专家讲科普违法吗?不违法。科学吗?也科学。但不道德。有点杀鸡用牛刀之嫌。疫情期间,郑州一家胡辣汤店悄然开门就吸引市民排起了长队。冷清的街道,瞬间有了烟火气,城市也同步焕发出了生机。很多人在朋友圈里呼唤:如果出门,一定要先喝一碗胡辣汤。手洗面筋为特色,再配上粉条、黄花菜、木耳等,当然胡椒粉是绝对少不了的,口味香辣适中,汤汁黏稠适度;适合搭配的主食是传统杠油条或水煎包。
尤其是对漂泊异乡的游子来说,胡辣汤更是对河南美食的绝对记忆。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喝到一碗胡辣汤,
每一位河南老乡都能在钢筋水泥的现代化都市里依然保留最本真的快乐!
物质条件丰富了,选择也多了,谁会每天都只喝胡辣汤、吃扁粉菜?胡辣汤店老板万万没想到,每天交着巨额房租,凌晨3—4点就起床和面操劳着一家小店,一个月挣得钱不及专家一场手术多,却被专家如此批评与评价。
某年,我跟郑大某附属医院的一位大科主任参加科普讲座和义诊。在中午用餐的时候,所有专家都不约而同地开怀畅饮、吞云吐雾。有人低情商地开了一句玩笑:不是上午还建议老百姓戒烟戒酒/限酒吗?那位专家说了一句,害,那都是给老百姓说的,不是给我们医生听的,我们该喝还是要喝。这位专家后来是这家医院的院长助理、副院长,他可能早已忘记这随口一句话。我却时常想起,恍然如昨。
责编丨任盈盈
编译丨韩申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