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控制到多少才算正常?不同的人有不同标准!

2021
07/30

+
分享
评论
浙大二院
A-
A+

心梗为什么要控制血脂?

 

 血 脂 管 理

关于血脂的十一个问与答

 


42岁的李先生,体型微胖,突发心梗,放了一个支架。术后复查血脂异常(低密度脂蛋白LDL-C:4.68 mmol/L),医生要求必须降血脂和抗凝治疗。


李先生比较困惑,心梗为什么要控制血脂?如何降血脂,需要做哪些检测?要控制到多低?


下面,我们将针对这些困惑,做一一答复。

 


Q

1. 什么是血脂?

血脂(lipids)是血浆所含脂类(脂质)的总称,包括: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甘油三酯(TG)、游离脂肪酸(FFA)、磷脂、糖脂等。


血脂有两种来源,外源性脂质从食物摄取入血,内源性血脂则由肝细胞、脂肪细胞及其他组织细胞合成后入血。血脂受饮食、年龄、性别、职业以及代谢等影响,波动范围较大。


血脂不溶于水,通常和载脂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才能在血液中运输和代谢。因为所含脂质和载脂蛋白的种类与含量不同,脂蛋白颗粒的密度、大小、表面电荷、生理功能等均不一样。临床上,根据脂蛋白密度大小分为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密度脂蛋白(I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等五种形式。

A



Q

2. 五种脂蛋白分别有哪些功能?

乳糜微粒主要负责转运外源性甘油三脂及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主要负责转运内源性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主要负责转运内源性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主要负责逆向转运胆固醇,将肝外组织细胞产生胆固醇,通过血液循环转运到肝脏,经肝脏代谢转化为胆汁酸排出。

A



Q

3. 通过脂蛋白转运的血脂是否为人体所需物质?

脂质是人体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物质,如甘油三酯是机体重要的能量物质;胆固醇、磷脂和糖脂是生物膜的重要组分,参与细胞识别和信号转导,还是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前体;脂肪酸会经过代谢产生脂肪酸衍生物也具有重要生理功能。

A



Q

4. 血脂对人体这么重要,为什么还要控制血脂?

血脂确实对我们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但是高血脂会对人体(特别是人体血管)造成伤害。对于某些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甚至正常血脂水平,也会对人体血管造成伤害。


人类健康面临两大主要慢性疾病: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心血管疾病是人类疾病死亡最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关注血管健康。


影响血管健康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等。


大量随机临床研究证实,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键因素,降低 LDL-C 水平,可显著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发病及死亡危险。

A




Q

5. 血脂检查包含哪些项目?

定期检查血脂是血脂异常防治和心血管病防治的重要措施,不仅仅用于区分血脂是否正常,还可以预测和评估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并指导血脂干预治疗。


血脂项目一般都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HDL-C四个基本项目。

其它日益受到关注的项目:


脂蛋白a(Lp(a)):其增高常见于ASCVD、急性心梗、糖尿病等疾病,低点好!


载脂蛋白A(ApoA):是HDL-C主要成分,高点好!


载脂蛋白B(ApoB):低点好!与LDL-C同时测定有利于临床判断。

A



Q

6. 血脂应多久测一次?哪些人要重点关注?

为了及时发现血脂异常,建议:

(1)20-40 岁成年人至少每 5 年测量 1 次血脂;

(2)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检测血脂;

(3)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定1次血脂。

(4)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住院的患者,应在入院时或入院 24小时内检测血脂。


血脂监测的重点对象:

  1. 有ASCVD病史者

  2. 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ASCVD高发人群

  3. 有早发性心血管病家族史者

  4. 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

  5. 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A



Q

7. 报告单上LDL-C有不同的参考和控制范围,怎么理解?

化验单上LDL-C参考范围是根据绝大部分正常人群测定值所制定的,但对于具体个体来说,更有价值作用的是根据发生心血管意外的风险等级来制定LDL-C具体控制目标。


不同风险等级的人群需要的LDL-C/非HDL-C 目标值有很大不同(见下表)。如果您心血管意外风险等级为低/中危,只要把LDL-C控制在3.4mmol/L以下就可以了;但如果您属于极高危人群,建议您更严格地控制血脂,将LDL-C降到1.8mmol/L以下。

A



Q

8. 如何判断个体心血管意外风险等级?

凡临床上诊断为 ASCVD(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稳定性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缺血性心肌病、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等)患者均属极高危人群

符合如下条件之一者直接列为高危人群

(1)LDL-C≥4.9 mmol/L;

(2)1.8 mmol/L≤LDL-C<4.9 mmol/L,且年龄大于40岁的糖尿病患者。


如果以上三种情况都不具备,可由临床医生根据《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的分级流程,结合体重、是否抽烟、有无高血压以及血脂情况,进行未来10年ASCVD总体发病危险的评估,并进行分层。

A




Q

9. 如何控制血脂?

改变生活方式:血脂异常与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无论是否选择药物调脂治疗,改善生活方式都是控制血脂首选方案。良好的生活方式包括:控制饮食胆固醇摄入;增加体育锻炼;维持理想体重;远离烟草等危险因素。


药物干预治疗:主动降血脂,及时进行药物干预也是重要的手段。目前,我国临床常用的调脂药物主要包括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以及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其中,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最广泛。


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血脂作用,降低LDL-C水平,减少胆固醇合成;同时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氧化,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防止动脉硬化形成,稳定或缩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如出现不耐受或胆固醇水平不达标者或严重混合型高脂血症者,应考虑调脂药物的联合应用。

A



Q

10.他汀类药物有哪些不良反应?

尽管他汀类药物广泛用于调控血脂,防范心脑血管事件,但临床对其安全性和预后一直存有顾虑。


他汀药物不良反应包括:

  1. 肌病:发生率5%左右,根据严重程度分为肌痛、肌炎、横纹肌溶解症等;

  2. 转氨酶升高,发生率0.5-2.0%,对肝脏造成一定损伤,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

  3. 此外还可能出现头痛、失眠等不良反应。

A



Q

11.如何减轻甚至避免这些不良反应?

现在可以通过药物基因检测预测他汀类药物的肌肉毒性及降脂疗效,从而帮助患者选对药,选好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风险。


SLCO1B1基因能将血液中药物转移至肝脏直接发挥药效或者代谢为活性物质。它具有基因多态性,纯合突变型(CC)将导致肝脏摄取药物能力降低,引起他汀类药物血药浓度上升,增加肌病发生风险。


ApoE基因与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和预后密切相关。人类ApoE基因有两种多态性,形成ApoE2、3、4三种单倍型。ApoE4携带者患冠心病风险较高,且他汀类药物对其疗效往往不佳。ApoE2携带者他汀类药物降脂作用最强。

建议对正在或考虑接受他汀类降脂药物治疗的患者,进行SLCO1B1和ApoE基因多态性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降脂疗效和个人耐受情况,选择合适的他汀类药物及其最佳药物剂量。

A


总结

 LDL-C是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

 降低LDL-C是降低心血管风险的主要干预目标;

 生活方式改善、他汀类药物治疗是主要降脂手段;

加强血脂管理理念,保证血管健康。


文字 排版 | 检验科 李翔

指导 审核 | 陶志华

责编 | 鲁青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血管,血脂,标准,肝脏,基因,疗效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