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知晓预防和脑电监测专家共识 (2020版)
自1990年以来,脑电监测仪被相继开发并投入临床应用,以降低术中知晓风险。随着全麻术中脑电监测的推广,研究人员发现深麻醉可能与术后远期病残率和死亡率等相关。目前,基于脑电分析的麻醉深度监测仪主要应用如下。
1、预防术中知晓:研究证实,BIS监测对接受全凭静脉麻醉的患者可降低术中知晓的发生率;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BIS监测也能降低此类患者术中知晓的风险。然而,对接受吸入麻醉的患者,维持年龄校正后呼气末麻醉药浓度>0.7MAC与BIS<60在减少术中知晓方面无差异。目前,仍缺乏预防术中知晓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脑电监测仪。需要认真关注手术过程,熟悉手术进度,当手术进入明显伤害刺激期间,必须保证麻醉深度。
推荐意见8:目前仍缺乏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脑电监测仪。不建议将脑电监测常规用于所有全身麻醉的患者以预防术中知晓的发生,应当根据每个患者的特殊情况来确定是否需要术中使用脑电监测仪(B级)。
推荐意见9:对接受全凭静脉麻醉的患者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基于脑电信号的麻醉深度监测可降低其术中知晓的发生率(A级)。
推荐意见10:对接受吸入麻醉的患者,年龄校正后呼气末麻醉药浓度>0.7MAC与BIS<60在减少术中知晓方面无差异(A级)。
2、监测麻醉深度:研究显示,在全麻期间使用脑电监测仪可能避免麻醉过深导致的不良后果,如苏醒延迟、术后谵妄和认知问题、甚至死亡。但是,以BIS值作为全麻深度的唯一客观指标本身存在着局限性。高危患者对麻醉药的敏感性比健康患者更高,对其采用脑电监测仪监测麻醉(镇静)深度,可避免过度抑制。欧洲麻醉学会(ESA)建议将术中脑电监测用于老年患者,避免麻醉过深导致的脑电爆发抑制,以减少术后谵妄。但是,以BIS值作为全麻深度的唯一客观指标本身存在着局限性。
推荐意见11:全麻深度与术后谵妄发生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以BIS值为指标的全麻深度监测并不能够确预测术后谵妄的发生(B级)。
推荐意见12:吸入全麻状态下,BIS数值高低与手术患者一年内的死亡率无关。高危患者对麻醉药的敏感性比健康患者更高,对高危患者采用脑电监测仪监测麻醉深度的必要性增加(A级)。
目前,所有脑电监测仪都依赖于原始EEG信号的复杂数学算法来推导出相应的指数用于指导临床。这些脑电信号均来自于患者额部或颞部脑区,导致其在空间分辨率和评估脑功能的区域关联性方面存在较大局限性,无法使用统一标准的EEG特征来准确判断所有患者的麻醉状态/深度。此外,许多因素可通过影响EEG信号干扰其作为麻醉深度指标的可靠性,具体如下: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