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道丨笔记】「三甲病理现场」课程学习笔记(九):黑色素瘤病理诊断
「白求恩·肿瘤病理学社」之「三甲病理现场」,旨在促进国内恶性黑色素瘤病理诊断的规范化、增强相关分子检测意识,提高恶黑精准诊断水平。
四川省抗癌协会病理专委会秘书
四川省肿瘤医院病理科诊断组组长
覃胜
黑色素瘤疾病概况
• 黑色素瘤占恶性肿瘤的3%,好发于白种人1,2,白种人主要为皮肤黑色素瘤,皮肤型黑色素BRAF突变率约为50%
• 在许多欧洲国家,恶性黑色素瘤(MM)发病率以每年3%-7%的速度增长
• 我国年发病率约十万分之一,并持续增长
• 目前,许多癌症发生率开始下降,但在许多欧洲国家,恶性黑色素瘤(MM)发病率仍以每年3%-7%的速度增长,在美国,这一数字为2.6%
• 2018年,欧洲黑色素瘤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新增144000例,死亡27000例
黑素细胞
• 起源于胚胎早期的神经嵴细胞,生成黑素的细胞
• 分布于基底层细胞之间(每10个基底细胞中约一个黑 素细胞)和毛囊内,胞浆中含黑素体(melanosome),其内的酪氨酸酶将酪氨酸转化为 黑素(melanin)
• 一个黑素细胞约供给10个基底细胞所含色素(1:10),此 为一个黑素单位(颊部约1:4)。HE切片显示为胞浆透明 的细胞,位于基底细胞层内
• 黑色素细胞特征性标志物:S-100、SOX-10、 MelanA、HMB45、 Tyrosinase 、MITF等
黑色素瘤临床表现
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提出临床的早期诊断方法 “ABCD”
所谓ABCD是代表4种征象,利用这4种征象来区分普通痣与恶性黑色素瘤
• A (Asymmetry) :皮损不对称
• B (Border) :皮损边缘不规则,通常为扇形
• C (Color):色素沉着不规则、不均一
• D (Diameter) :皮损直径>6mm(Diameter)
• 隆起/进展(Elevation/Evolve)
皮肤黑色素瘤病理标本:活检
• 黑色素瘤早期转移,甚少侵犯皮下及骨骼,所以只做皮肤扩大切除
• 切除跳跃病灶,根据侵润深度(合格的病理科会报:侵润深度、分级、有丝分裂率)决定扩切几毫米
• 对可疑病灶建议行切除活检,获取准确的T分期,切缘0.3-0.5cm,切口应沿皮纹走行方向(如肢体一般选择沿长轴的切口)
• 避免直接的扩大切除,以免改变区域淋巴回流影响以后前哨淋巴结活检的质量
手术切缘
• 切忌:范围过大(截肢)、范围过小(不扩切)
• 特殊部位(如脸、耳)等位置,尽量保证切缘阴性即可,兼顾美容和功能要求
• 切缘按照外科医师在术中测量为准
肿瘤厚度 | 推荐临床手术切缘 |
原位癌 | 0.5-1cm |
<=1mm | 1cm(1类证据) |
1.01-2mm | 1-2cm(1类证据) |
2.01-4mm | 2cm(1类证据) |
>4mm | 2cm(1类证据) |
标本固定
• 及时固定
• 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6小时-48小时
• 体积较大的标本必须间隔3毫米左右,切开固定
• 手术医生应提供送检组织的病灶特点溃疡结节色斑,对手术切缘和重要病变可用染料染色和缝线加以标记
取材
• 颜料涂抹切缘,垂直皮面以2到3毫米间隔平行切开标本
• 测量肿瘤厚度和浸润深度,病变的大小以及病变与切缘的距离
• 选择取材方式
1. 垂直切缘放射状取材和平行切缘离断取材
2. 病变最厚处,最深处、溃疡处必须取材
3. 主瘤体和卫星灶之间的皮肤必须取材
• 肿瘤小于2厘米者全部取材,3厘米以上者按一块每5个毫米取材
病理组织学分型
• 恶性雀斑型
• 老年人
• 日光照射部位:颜面部
• 表浅播散型
• 白种人
• 间断接受光照部位:背部和小腿
• 肢端雀斑型
• 我国
• 无毛部位:手掌、足底皮肤和甲床
• 结节型
• 快速生长
• 膨胀性丘疹/结节
组织学诊断核心概念
• 水平(放射)生长期 — 肿瘤性黑素细胞不具有成瘤性
– 原位黑素瘤阶段:黑素瘤细胞局限于表皮内
– 微浸润期:进入真皮乳头层,真皮内瘤细胞 巢小于表皮内瘤巢,若出现核分裂象,则归为 垂直生长期常伴淋巴细胞与组织细胞浸润,有特征性的自行消退
• 垂直(侵袭)生长期 — 进入真皮的肿瘤具有成瘤性
– 组织学表现:真皮内出现大于表皮内瘤巢的肿瘤细胞团, 细胞与放射生长期不同,可呈多形性,伴凋 亡核分裂象常见,可见退变,但基底部少见
AJCC黑色素瘤分为3类
• 局限性疾病:(原发)无转移证据(Ⅰ-Ⅱ期)
• Breslow厚度,溃疡及有丝分裂率(原发灶厚度≤1mm的黑 色素瘤)是最重要的预后指标
• 区域性疾病:淋巴结外肿瘤累及(Ⅲ期)
• 远处转移:肝、肺、脑转移(Ⅳ期)
pTNM分期
黑色素瘤的分期和预后评估参数
• Breslow 厚度
• 核分裂
• 肿瘤中浸润淋巴细胞(TIL)
• 肿瘤消退
• 溃疡
• 微卫星灶
• 血管、神经侵犯
Clark水平分级(Clark level)
指皮肤黑色素瘤的浸润深度,分为5级
• 1级表示肿瘤局限于表皮层(原位黑色素瘤)
• 2级表示肿瘤浸润真皮乳头层但尚未充满真皮乳头层
• 3级表示肿瘤细胞充满真皮乳头层到达乳头层和网状层交界处
• 4级表示肿瘤浸润真皮网状层
• 5级表示肿瘤浸润皮下组织
Breslow厚度(Breslow thickness)
指皮肤黑色素瘤的肿瘤厚度,是T分期的基本指标
• 非溃疡性病变的Breslow厚度:表皮颗粒层至肿瘤浸润最深处的垂直距离。
• 溃疡性病变的Breslow厚度:溃疡基底部至肿瘤浸润最深处的垂直距离。
Breslow厚度分级
几个具体问题
- 测量Breslow厚度时精确到0.1mm
- 原位MM不需要报Breslow厚度
- 如果出现退化现象,测量至能辨认的肿瘤细胞最深处
- 活检标本,应报告“至少__mm”
- 对于缺乏表皮内病变的MM
1. 原发普通MM:按标准方法测量
2. 特殊类型MM (起源于先天性痣的MM,起源于蓝痣的MM):距表皮较远(>1mm), Breslow厚度不适用,描述肿瘤范围(宽度 x 深度),提示肿瘤负荷
3. 没有皮肤组织的肿瘤(挖取):描述肿瘤范围
Breslow厚度分级意义
• Breslow厚度和溃疡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决定T分期,指导临床治疗
• 决定扩大切除的安全切缘
早期黑色素瘤在活检确诊后,应尽快做原发灶扩大切除手术
扩大切除的安全切缘是根据病理报告中的肿瘤浸润深度来决定的
– 厚度≤ 1mm时,安全切缘为1cm
– 厚度在1.01-2mm时,安全切缘为1-2cm
– 厚度>2mm时,安全切缘为2cm
– 厚度>4mm时,安全切缘为2cm
• 前哨淋巴结活检
– 对于厚度大于0.8mm的或者原发灶伴溃疡的患者一般推荐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
– 可于完整切除的同时或分次进行
• 预后
– 厚度越大预后越差
溃疡形成(Ulceration)
• 排除外伤史或手术,显微镜下肿瘤表面表皮全层缺如, 同时伴有炎性反应(如纤维素沉积和中性粒细胞渗出等)
• 是黑色素瘤T分期的重要指标。
切缘
• 侧切缘和基底切缘
• 有无肿瘤残留
• 若无,各切缘与肿瘤的距离
• 若有,切缘病变的组织学类型(放疗)
核分裂活性
• 目前不是黑色素瘤T分期的指标
• 对皮肤浸润性黑色素瘤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 采用真皮热点区或代表性区域核分裂象计数,按每平方毫米计数(20mm 目镜高倍视野为0.196 mm2)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 在肿瘤细胞之间浸润、破坏肿瘤细胞巢的淋巴细胞
• 不包括围绕于肿瘤周边的淋巴细胞
• 当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较多时提示预后好
• 可用浸润淋巴细胞的密度和范围来表示程度:
无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有但不活跃(局灶区域有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有活跃(整个肿瘤床内弥漫的淋巴细胞浸润)
微卫星转移灶(microsatellites)
• 位于皮肤或皮下组织的显微镜下转移灶
• 邻近或位于原发性黑色素瘤深部
• 第8版AJCC强调,微卫星灶不与原发灶相连续,周围缺乏纤维化及炎症反应
• 预后不良的因素
• AJCC分期第8版:不做大小和距离要求
消退(rregression)
• 包括临床消退和组织学消退,对于临床和组织学消退的判断仍较为困难且有一定争议。
• 组织学消退一般指机体对黑色素瘤的自主反应,包括淋巴细胞浸润、黑色素瘤细胞减少或消失、噬黑素细胞反应、真皮纤维化和表皮萎缩等。
淋巴管血管侵犯(预后)
淋巴结
• 前哨淋巴结
• 区域淋巴结(前哨淋巴结阳性,体检、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确诊为III期的患者)
1. 要求受累淋巴结完整切除
2. 腹股沟淋巴结清扫要求至少应在10个以上
3. 颈部及腋窝淋巴结至少清扫15个
• 意义
1. N分期
2. 指导治疗(放疗)
免疫组化
• 黑色素瘤细胞标志物:
S-100、Sox-10、HMB-45等,敏感性和特异性不一,一般建议同时选用至2-3个抗体
• 良恶性鉴别诊断辅助标记物:
– P16:良性痣常阳性,黑色素瘤常阴性,但不能单独作为判断良恶性的标准
– Ki-67:良性痣常小于 1%,浅层阳性;黑色素瘤常大于 5%,散在或基底部阳性
– Cyclin D1:黑色素瘤表达较高
• 靶向治疗相关标志:
– PD-L1:免疫相关的标志物
甲下黑色素瘤
• 甲下黑色素瘤,又称甲单位黑色素瘤( melanoma of nailapparatus),属于肢端黑色素瘤的亚型,占亚 裔人群肢端黑色素瘤的10%~20%。最常见的累及部位为大拇指/趾甲下。
• 哈钦森征( Hutchinson's sign)特指甲黑色素瘤延展至甲周组织(近端甲皱襞、甲下皮、指/趾腹或侧缘甲 皱襞),为恶性征象。哈钦森征阳性或者甲板破坏是甲黑色素瘤诊断的重要线索。
• 甲下黑色素瘤预后差,原因与诊断延迟 有关。其组织学亚型主要为肢端雀斑 型,此外也有浅表播散型、结节型、结 缔组织增生型和化生型等
甲下黑色素瘤活检要求
• 正确的甲活检至关重要。
• 一份理想的甲活检标本需有正确的方向,包括有甲母质、甲床、甲板和部分甲周组织,深度要到达指/ 趾骨周围组织。
• 建议行纵向甲活检,并在送检标本时提供甲的标准化 示意图和准确的临床信息。
• 甲床黑线病理活检不是单纯拔除指甲,而是应当活检甲根部皮肤返折下的指甲生发层区域内的黑斑组织, 当黑斑已出现甲下区域或甲旁区域皮肤的浸润(哈钦 森征)时,也应当一并切除活检。
• 甲标本过小、方向不清楚、组织较破碎和标本处理 不当都会影响诊断。
Spitz样黑色素细胞肿瘤
• 是一组形态学特殊的黑色素细胞肿瘤谱系,由大的上皮样细胞和(或)梭形细胞组成,并具有特殊的组织学结构( 如可见到 Kamino小体等)。谱系的两端分别为Spiz痣( Spitz nevus)和 Spitz黑色素瘤,后者亦称恶性 Spitz 胂瘤( malignant Spitz tumor),介于两者之间为中间型肿瘤,称之为非典型 Spitz肿瘤( atypicalpitz tumor,AST)。
• 多达 20% 的 Spitz痣有HRAS突变。在大约 55% 的 Spitz 痣和 AST 中,染色体重排导致的融合蛋白与 HRAS 突变互斥。涉及激酶基因ROS1、ALK、BRAF、NTRK1、NTRK3、MET和RET。HRAS突变和激 酶融合在黑色素瘤中很少见,但它们也可以在MST中检测到。与黑色素瘤不同,在 spitzoid 肿瘤中通常 不存在BRAF和NRAS突变。
良恶性鉴别诊断辅助技术(ICH/FISH)
多位点荧光原位杂交
• 包括四色经典探针CCND1(11q13)、RREB1(6p25)、MYB(6q23)和 6号染色体着丝粒,以及补充双色探针MYC(8q24)和CDKN2A(9p21)作为皮肤黑色素细胞肿瘤良恶性鉴别的一种辅助手 段,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若有条件,推荐在良恶性鉴别诊断困难的病例中选择性使用。
黑色素瘤病理诊断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规范化病理报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