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超声
胃肠超声
来源: 综合整理自百度文库等
胃肠超声
一. 检查方法:检查前空腹,检查时口服造影剂。
二. 胃溃疡:黏膜缺损超过粘膜肌层。临表:上腹部节律性、周期性疼痛,伴反酸、嗳气、食欲不佳。
声像图:
1.胃壁局限性增厚呈低回声。
2.粘膜表面凹陷,形态规则,边缘对称,不随蠕动消失。
3.凹陷部胃壁层次模糊,凹底光滑,表面强回声斑,部分溃疡示“强圈征”。
三. 胃癌:
早期:局限粘膜层及粘膜下层;进展期(中晚期):浸润达肌层获浆膜层。
1. 早期胃癌声像图:胃壁局限性低回声隆起或增厚,边缘毛躁,粘膜面“火山口征”。
2.进展期胃癌声像图:1. 胃壁隆起或增厚,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较低、不均;胃壁层次模糊,结构紊乱、中断,浆膜线不完整。2. 胃壁隆起范围>5cm厚度>1.5cm,胃腔狭窄,胃蠕动、跳跃减弱消失。3.分为:肿块型、溃疡型、浸润型。4.转移。
四. 胃壁间质瘤:
声像图:
1.胃壁局限性肿块,始于肌层。
2. 肿块低回声,边缘清楚,多发于胃体部,多单发,大小在5cm内。
3.按部位可分为:腔内型、腔外型、壁间型。
4.粘膜面可见溃疡凹陷。
5.彩超可见内部血流丰富。
遇到下列情况考虑恶性:
1. 肿块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边缘毛躁,内部回声不均,可见液化区,部分伴有不规则强回声。2.粘膜面较大溃疡,形态不规则,与液化区相通,形成假腔。3.周围淋巴结肿大。
五. 胃息肉: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
声像图:
1.自胃壁粘膜层向胃腔突出,以低中回声为主,内部回声均匀。
2. 肿块形态多样,圆形或类圆形,境界清,表面光滑,大小在1-2cm之间。
3. 肿块基底部狭窄,紧贴胃壁,不随体位变动分离,常呈蒂状,部分呈“豆芽状”或“半球形”回声团。
4. 彩超可见内部血流丰富。
六. 十二指肠溃疡:多发于球部,反复发作愈合后形成瘢痕,瘢痕收缩可引起局部畸形和幽门梗阻。
声像图:
1. 十二指肠球部形态不规则,球部面积变小。
2. 球部粘膜面出现凹陷,凹陷表面附少量强回声,不同切面呈“强圈征”、“强双点”、“强回声斑”。
3. 凹陷处粘膜层次不清,回声减低,周围球壁局限性增厚。
4.多发溃疡,可见球部形态极不规则,多出凹陷。
5.球后溃疡,肠管常发生痉挛、收缩、或疤痕狭窄,造影剂通过时呈“线样征”。
七. 肠套叠:
声像图:
1. 套叠部上方肠管扩张
2.纵切时套叠处可见多层肠管平行套入,呈“套筒征”;横切时套叠处可见大圆套小圆征象,外缘肠壁水肿增厚,内部回声高低混杂,即“同心圆征”。3. 彩超可见肠壁受挤压后血流加速。
八. 急性阑尾炎:
声像图:
1. 阑尾增大,内径>6cm,壁水肿,增厚,呈双层。
2.腔内伴高回声(粪石),后伴声影。
3. 阑尾脓肿表现为右下腹混合性强回声,外周有网膜包裹形成的强回声,或片状无回声。
4. 化脓性阑尾炎及阑尾穿孔时可伴有局限性积液和淋巴结肿大。
九. 良恶性溃疡鉴别要点:
1.正常
口服造影剂500ML后,贲门通过顺利,胃腔内造影剂充盈良好,胃大小形态正常,胃粘膜光滑完整,胃壁五层结构显示清楚,厚度约CM,胃蠕动正常。腹腔肠管无扩张,无局限性占位。
胃肠道未见异常声像图
2.残胃
空腹下残胃腔见少许潴留液,形态失常。胃底及贲门未见异常声像图。
3.胃下垂
引用造影剂后,胃腔内造影剂充盈良好,胃粘膜光滑完整,胃壁五层结构显示清楚,胃体下部及胃窦部松弛膨大,坐位(立为)胃下缘低于脐水平(髂嵴连线)约CM,胃蠕动减弱。
胃下垂
(胃下垂分度:轻度:低于脐下5CM以内;中度:低于5-8CM;重度:大于8CM)
4.胃炎
胃服造影剂充盈后扫查:于胃窦部见胃壁呈弥漫性、均匀性、对称性增厚,回声减低,层次清晰,粘膜明显水肿,皱襞肿胀,胃窦腔相对变小,胃壁蠕动减弱,胃幽门管关闭欠佳;余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无殊。
急性糜烂性胃窦胃炎(建议治疗后复查)
胃服造影剂充盈后扫查:胃壁层次清晰,粘膜稍水肿,皱襞略肿胀,以胃小弯或胃窦部改变明显,未见明显肿块和溃疡灶。十二指肠球部无殊。
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
胃服造影剂充盈后扫查:胃壁层次清晰,粘膜层变薄,皱襞稀少,以胃体部或胃窦部改变明显,未见明显肿块和溃疡灶。十二指肠球部无殊。
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必要性复查)
口服造影剂后,胃内造影剂充盈良好,粘膜增厚,呈突入胃腔的绒球样中、高回声团(粘膜层回声粗糙,不均和中断,肌层回声正常),胃蠕动通过顺利。
慢性肥厚性胃炎
5.溃疡
胃服造影剂充盈后扫查:于胃角处见胃壁局限性增厚,回声减低,其粘膜层粗糙,连续性差,中断,中央见一大小约cm粘膜凹陷,表面见强回声斑点附着,其周围胃壁层次清晰,该处胃壁蠕动减弱。余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无殊。
胃角溃疡(建议胃镜活检)
胃服造影剂充盈后扫查,胃体部后壁局限性凹陷,周边胃壁增厚隆起“凹”样,增厚的胃壁呈低回声,层次结构消失,厚度约CM,范围约CM,凹陷出边缘锐利,底部为斑块强回声。
胃体后壁明显增厚伴溃疡,建议进一步检查
胃服造影剂充盈后扫查:见十二指肠球部变形,面积变小,前壁局限性增厚,回声减低,其粘膜面破溃,中央见一大小约mm粘膜凹陷,表面见强回声斑点附着;球部充盈有明显激惹征象。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6.胃内异物
口服造影剂后,胃内造影剂充盈良好,胃腔内可见一弧形强回声团块,后方伴声影,漂浮于造影剂中,随体位移动,胃壁回声层次清晰,粘膜光滑完整。
胃石症
7.胃肿物
胃服造影剂充盈后扫查:胃角胃小弯见胃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最厚达mm,范围达mm,其回声减低,层次紊乱不清,其粘膜面破溃,见大小约mm粘膜凹陷,呈“火山口”状,表面见强回声斑块附着,其浆膜连续(或不连续,和周围组织粘连浸润),以后壁改变明显,该处胃壁蠕动僵硬。胃周围数个低回声结节分布,大小约mm。
胃角胃小弯胃癌(侵及浆膜),胃周围淋巴结区域性转移
胃服造影剂充盈后扫查:见胃贲门部形态明显增大、失常,呈大小约mm“假肾征”包块,管壁层次不清,管腔明显变窄,造影剂通过缓慢或受阻。
胃贲门部实质性肿块伴贲门狭窄:考虑胃贲门MT
胃服造影剂充盈后扫查:见胃腔扩张,内见多量液性内容物物沉积漂浮,于胃幽门管处见胃壁不规则增厚,呈大小约mm包块,层次不清,粘膜破溃,表面高低不平,管壁蠕动僵硬,管腔明显变窄,造影剂通过缓慢或受阻,十二指肠球部充盈不良或不充盈。
胃幽门管实质性肿块伴幽门梗阻:考虑胃幽门管MT
口服造影剂后,胃内造影剂充盈良好,胃小弯处胃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胃壁五层结构消失,向胃腔内突出,肿块大小约×CM,内部呈低回声,局部胃蠕动消失。
胃小弯肿物,胃癌可能性大。
胃服造影剂充盈后扫查:胃壁弥漫性增厚(局部形成肿物),内部呈低回声或无回声,透声性好,后方回声略增强,胃腔略狭窄。
胃恶性淋巴瘤
口服造影剂后,胃内造影剂充盈良好,胃体部胃壁可见×CM异常低回声区向外突出,边界清,外形规则,呈椭圆形,内部回声分布均匀,胃粘膜呈连续完整。
胃体部肿物,胃平滑肌瘤可能性大
胃服造影剂充盈后扫查:胃壁层次清晰,于胃小弯或胃窦部见一大小约cm中等或低回声小肿块,自粘膜面向胃腔内隆起,表面尚光滑,随胃蠕动而移动但不消失。十二指肠球部未见异常声像图。
胃小弯或胃窦部粘膜小肿块:考虑胃息肉
8.静脉曲张
胃服造影剂充盈后扫查:于贲门或胃底部粘膜下见多条不规则的液性管腔分布,管径约mm,部分扭曲成团,向胃腔内突起;CDFI:内见丰富的血流信号,PW为低速静脉频谱。
贲门或胃底部静脉曲张
9.胃扩张
胃服造影剂充盈后扫查,胃腔极度扩张,内有大量潴留物,无回声液区伴斑片状强回声,胃壁变薄,黏膜变平,胃蠕动明显减弱。
急性胃扩张
10.幽门狭窄
胃服造影剂充盈后扫查,胃幽门部胃壁呈环状均匀性增厚,短轴断面呈均匀性中等或低回声环,中心为高回声点,幽门长轴断面呈梭形或橄榄形,长约CM,厚度大于0.4CM,幽门管腔明显变窄,呈狭长高回声带,开放明显受限。胃内容物通过受阻,胃腔扩张,潴留物多,近幽门处蠕动消失或逆蠕动。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11.幽门梗阻
空腹胃腔内见大量液性无回声区,其内有大小不等的斑片状强回声漂浮。
12. 贲门失弛缓症
口服造影剂后,贲门通过不畅,滞留于食管下段,贲门部管壁呈均匀性增厚,厚度约CM,粘膜光滑完整。
贲门失弛缓症
13.胃肠穿孔
患者仰卧位,可在肝前间隙显示气体强回声,后方有多重反射,坐位时,膈肌顶部与肝脏之间可显示气体回声。肝肾间隙及盆腔可见液区,液区内不清晰,见斑片状强回声,测液区深度约肝肾间隙CM,盆腔CM。
腹腔积气,腹腔少量积液,复合胃肠穿孔表现。
14.胃粘膜脱垂
胃服造影剂充盈后扫查:胃窦部粘膜明显增粗、肥厚隆起,粘膜随胃蠕动方向前移,进入十二指肠后随蠕动波消失,回复到胃窦部。幽门管径增宽。
胃黏膜脱垂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