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建林说超声(1):常见的超声伪像

2021
08/20

+
分享
评论
医学镜界
A-
A+

常见的超声伪像

常见的超声伪像
     
超声效应主要指超声本身的一些比较复杂的物理效应,它经常在超声诊断的图形中伴生,由此可造成图像伪差imaging  artifact,致使错误分析。常见的超声效应可分为如下10种。
     
一、混响效应
     
声束扫查体内平滑大界面时,部分声能量返回探头表面之后,又从探头的平滑面再次反射,又第二次进入体内。因此,这是多次反射中的一种。由于第二次反射再进入体内的声强明显减弱,故在一般实质脏器成像时,其微弱二次图形叠加在一次图形中,不被察觉;但如大界面下方为较大液性暗区时,此微弱二次图形可在液区的前壁下方隐约显示。所显的图形为大界面上方图形的重复、移位。偶然,在上方组织较薄或提高仪器增益后,可出现三次图形,移置于二次图形的下方,更为暗淡。混响效应(reverberationeffect)多见于膀胱前壁及胆囊底、大囊肿前壁,可被误认为壁的增厚、分泌物、或肿瘤等。
     
二、振铃效应
     
振铃效应(ringing  effect)又名声尾。系声束在传播途径中,遇到一层甚薄的液体层,且液体下方有极强的声反射界面为其条件。通常在胃肠道及肺部容易产生。胃肠道的腔管内常充较多气体,气体与软组织或液体间的声反射系数在99.9%以上,使绝大部分的入射声返回。在经越薄层粘液遇到前壁时,再被反射向下。如此来回往复多次。这种多次反射发生在一个薄层小区内,每作一次往复其声能略有减低。随着反射次数的增加,减低亦渐显著。声像图上见到长条状多层重复纹路分布的光亮带,极易辨认。如胃肠道内气体略有变动,则此亮带的部位及内部纹路亦快速变换,如闪光一般。振铃效应的光带常超越声像全长,抵达甚远处。振铃效应亦可在胆道内气体下方出现,则可利用它与胆道内泥沙样结石作鉴别。胆囊壁内胆固醇小体伴少量液体时,其后方出现的彗尾(comet tail)亦为振铃现象。
     
三、镜像效应
     
镜像效应(mirror effect)亦可名为镜面折返虚像。声束遇到深部的平滑镜面时,反射回声如测及离镜面较接近的靶标后按入射途径反射折返回探头。此时在声像图上所显示者,为镜面深部与此靶标距离相等形态相似的声像图。连同声束整体扫查时所显示该靶标的实际图形一并显示。镜像效应必须在大而光滑的界面上产生。常见于横膈附近。一个实质性肿瘤或液性占位可在横膈的两侧同时显示。较横膈浅的一处为实影;深者为虚影或镜像。
     
四、侧壁失落效应
     
大界面回声具明显角度依赖现象。入射角较大时,回声转向他侧不复回探头,则产生回声失落现象。回声失落时此界面不可能在屏幕上显示辨认。囊肿或肿瘤其外周包以光滑的纤维薄包膜。超声常可清晰显示其细薄的前、后壁,但侧壁不能显示。此由于声束对侧壁的入射角过大而致使侧壁回声失落(lateral wall  echo drop—out)
      五、后壁增强效应
     
声束在传播过程中必然随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其衰减,但设计者为使声像图显示深浅均匀、可比,故必须加入深度增益补偿(DGC)调节系统。后壁增强效应是指在常规调节的DGC系统下所发生的图像显示效应,而不是声能量在后壁被其他任何物理能量所增强的效应。DGC调节使与软组织衰减的损失一致时,获正补偿图。而在整体图形正补偿,但其中某一小区的声衰减特别小时,例如液区,则回声在此区的补偿过大,成过补偿区其后壁亦因补偿过高而较同等深度的周围组织明亮得多,名后壁增强效应(posterial wall  enhancement effect)。此效应常出现在囊肿、脓肿及其他液区的后壁,但几乎不出现于血管腔的后壁。有些小肿瘤如小肝癌、血管瘤的后壁,亦可略见增强。
     
与此对应,后壁增强必然伴有后方回声增强效应。但病灶后方应有散射体存在方可显示。
     
六、声
     
声影(acoustic  shadow)指在常规DGC正补偿调节后,在组织或病灶后方所演示的回声低弱甚或接近无回声的平直条状区。声影系声路中具较强衰减体所造成。如前所述,衰减由于多种因素所综合形成。高反射系数物体(如气体)下方具声影;高吸收系数物体(如骨骼、结石、瘢痕)下方具声影;兼具高反射及高吸收系数者更具明显声影。
     
七、侧后折射声影
     
侧后折射声影(posteio-lateral  shadowing due to refraction)圆形病灶如周围有纤维包膜(声速较软组织高)时,则在入射角大于I临界角时产生全反射现象。而出现其界面下方第二介质内的失照射,即在圆形病灶的两侧侧后方显示为直线形或锐角三角形的清晰声影。侧后折射声影只从超声物理的角度提示病灶(或脏器)具声速较高的外壁,多为致密的纤维组织组成,而不能推断该病灶的性质,例如:液性或实质,良性或恶性。在胆囊的纵切面中,胆囊底部及胆囊颈部常伴侧后声影。不要以此错误推断该声影的上方胆囊内必然有结石存在。
     
八、旁瓣效应
     
旁瓣效应(side lobe  effect)系指第1旁瓣成像重叠效应。声源所发射的声束具一最大的主瓣,它一般处于声源的中心,其轴线与声源表面垂直,名为主瓣。主瓣周围具对称分布的数对小瓣,称旁瓣。旁瓣声轴与主瓣声轴间形成大小不同的角度。最靠近主瓣的旁瓣名第l旁瓣,与主瓣声轴间呈10—15度角。通常第1旁瓣的发射超声能量为主瓣的15%一21%间。主瓣在扫查成像时,旁瓣亦同时在扫查成像。但旁瓣对同一靶标的测距长,图形甚淡。旁瓣图重叠在主瓣图上,形成各种虚线或虚图。
     
旁瓣效应常在显示子宫、胆囊、横膈等处发生。表现为膀胱暗区内的薄纱状弧形带、胆囊暗区内的斜形细淡光点分布及多条横膈线段。
     
九、部分容积效应
     
病灶尺寸小于声束束宽,或者虽然大于束宽,但部分处声束内时,则病灶回声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回声重叠,产生部分容积效应(partial volume  effect)。部分容积效应较多见于小型液性病灶。例如:小型肝囊肿因部分容积效应常可显示其内部出现细小回声(系周围肝组织回声重叠效应),而难以与实质性肿块作出鉴别。在此情况下,应立即观察有无后壁增强效应及后方回声增强效应。液性病灶明显存在;实质性病灶不存在或仅轻微存在。
     
十、折射重影效应
     
声束经过梭形或圆形低声速区时,产生折射现象。折射使声束偏向,但成像于垂直的示波屏扫线上。显然,由于折射致使实物与图像间产生了空间位置的伪差。由于双侧的内向折射,则1个靶标可同时被两处声柬所测到。因此,显示了2个同样的图像,并列一起,如同两个真实的结构,此为折射重影效应(duplicated  imaging effect due to refraction)。在上腹部剑突下横切时,常可显示肠系膜上静脉为2个并列的血管重影;而腹主动脉亦常可显示为2个并列的血管重影。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显示,旁瓣,回声,后壁,图形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