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问诊后,鼻咽科医生向燕群打开微信小程序二维码,邀请患者加入自己的「云诊疗工作室」。
患者问诊后,鼻咽科医生向燕群打开微信小程序二维码,邀请患者加入自己的「云诊疗工作室」。
这已是向燕群线下接诊患者的标配动作。
2021年1月,向燕群拥有了自己的「云诊疗工作室」,截止目前,已完成在线问诊1145次。
「不用下载APP,给患者发送微信小程序二维码,患者扫码即可与医生建立联系。」向燕群介绍道。
可喜的是,这一「云诊疗工作室」在复诊、患者病例跟踪管理上,大大提升了向燕群的工作效率。患者管理和诊疗工作繁重,互联网时代下医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助理,腾讯云医提供了它的答案。
疫情催热在线问诊,新型的就医模式,逐渐改变患者就医习惯,并且患者对在线问诊医生的满意度普遍较线下高。
据健康界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21互联网医生诊疗行为及幸福报告》,医生对在线诊疗的「幸福感」较强烈,自评8分(满分10分),而线下医生对执业的「幸福感」自评为7分。
尽管在线诊疗挤占了医生部分业余时间,但「互联网+医疗」在提升医生工作效率、拓宽医生服务边界的价值已被肯定。
此外,资本涌入,互联网医疗平台如雨后春笋,互联网医疗平台也在「内卷」。
未来,只有真正了解医生需求的平台,能真正提升工作效率,才能赢得这场「内卷」战。
「挑剔」的医生
「仗不是那么好打的」,除了各大互联网医疗平台的硬实力比拼,「讨好」医生也并非易事。
各平台都深知医生需求多样、挑剔,甚至需要给术后患者「啰嗦」个不停,他们需要进行病例跟踪管理……
这场「争夺战」开始之前,了解医生喜好尤为重要。
根据波士顿咨询与腾讯云医共同发布的《2021医生互联网诊疗行为洞察报告》,在互联网医疗平台的选择上,多数医生会聚焦到1~2个平台,对患者流量、平台知名度、使用体验及患者线上线下的转化等指标较为关注。最期待「一体化疾病管理平台提供整合诊疗服务」。
在患者跟踪管理上,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副主任医师郑帅有自己的一套做法。
「从术后那天算起,一般是术后两天下地。」
「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和我沟通。」
......
郑帅对着手机狂发语音,接收语音那头,是「云诊疗工作室」的患者。
贴心的问诊服务吸引不少「回头客」。有时患者咨询的问题很多,郑帅需要叮嘱的注意事项就更多。
「患者的诊后教育非常必要,是需要持久做的事。」郑帅说,患者的康复过程医生无法参与,但如果能及时听到患者反馈,医生能给出更严谨的治疗康复方案。
郑帅的腾讯云医「云诊疗工作室」主页显示,问诊量已有221次、线上患者随访1556次。
郑帅对此很满足:不用下载app,在微信小程序上就能将邀请码发给患者,进入诊疗环节,还可设置复诊提醒。
「内卷」与「反内卷」的平台
起初,吴箫峰医生为增加阳光收入,接触到在线问诊平台。但因体验不及预期,他也成了平台上所谓的「僵尸」用户。
「一些平台将基础咨询费定得很低,但会设立很多上线时长、咨询次数等奖励规定,以此来让医生竞争。」吴箫峰曾向健康界表示,自己不喜欢这样的竞争。
而平台们为了延长医生在线时长、提高医生留存,开始不断设立红包机制,「卷」着向前。
「想要在反内卷的过程中胜出并获得医生青睐,平台单靠红包只能管一时。」一位三甲医院医生告诉健康界。
直到今年3月28日,腾讯云医的正式发布似乎给「反内卷」的胜利提供了范本。
据悉,「腾讯云医」借助小程序为流量入口,为医生提供慢病、重病患者长期随访跟踪全链路工具,帮助医生管理患者病情,提供高诊疗效率。
患者收到医生的邀请码后,扫码即可到医生处「报到」。
腾讯云医的内部人士告诉健康界,患者接受医生邀请,就可成为平台真实用户,而且更精准,方便医生进行病例跟踪和线上随访,打通线上、线下门诊。
扫描小程序二维码后,患者需要填写个人资料、疾病状况、过往病史等信息。这些信息由「云医」预约问诊模版提供,以「医生助理」的身份与患者对话,节省医生人工问询的时间。
当医生正式诊疗时,特别是在慢病管理上,医生可使用腾讯云医与专家团队合作开发的10余种常见通用型院外管理计划模版。
等到患者复诊阶段,医生在云医平台上可完成智能随访,提醒患者复诊。必要时,医生还可与患者沟通转移至线下门诊,提升综合治疗效果。
除了在诊前、诊中和复诊阶段为医生提供便利,腾讯云医改变以往面对面问诊的模式,突破空间限制,覆盖到海外患者。
来自三线城市的皮肤性病科的杨成林医生,通过线上问诊的方式,接触全球不同国家的华语患者,包括南非、丹麦、瑞士的华人等。
「通过在线问诊,治好了很多皮肤病患者,作为医生倍感成就。」杨成林说。
不仅如此,患者进入医生主页,还可找到相应的科普知识;医生也可自行录制上传或直接修改使用腾讯医典科普图文,被平台精选推送的同时打造医生个人「IP」。
医生助理是否有必要?
数字化医生助理已来
1965年,杜克大学开设首个针对医生助理培训项目,首批学员在经历9个月医学培训和15个月的临床轮岗后毕业,医生助理也就此成为一个职业,正式走入人类医疗史。
腾讯云医上,医生诊前,先有智能模版对患者病情问询、信息收集、提醒复诊等动作,而这些在美国都是医生助理的工作。
在中国,助理一职在多数行业普遍存在,但都属于职业过度。医疗服务行业也不例外,「助理」的职业也小有提及。
2021年全国政协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就曾建议,我国的医学教育应设置国际上已证明可适应行业需求的医生助理专业,分层级培养医务人员,形成合理的医疗人力资源结构。
当前,医生助理角色在私立医院存在,但在更为繁忙的公立医院,尚无身影。
业内讨论称,规培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医生助理」,但严格来看又稍显尴尬,一来是对规培设立意图的曲解,二来「医生助理」职业虽存在却无「正名」。
不过,结合当前医疗服务发展趋势看,每个医生都可以有属于自己的「助理」,也都可以有自己的「诊疗工作室」。
「数字化医生助理」或许更适合成为医生的助手,在数字与智能的加持下,或许更懂医生的问诊需求,为医生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云上工作台」时代已来。
(应采访对象要求:吴箫峰为化名)
来源|健康界
作者|四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