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 | CLIN NUTR:益生菌对超重和肥胖的个体的体脂和心血管危险标志物的影响: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2021
09/01

+
分享
评论
微生态
A-
A+

有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群是肥胖症和相关代谢紊乱的病理生理学中的一个潜在因素。



编译:微科盟听雪斋,编辑:微科盟木木夕、江舜尧。

微科盟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转载须注明来源《微生态》公众号

导读  
背景和目标:有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群是肥胖症和相关代谢紊乱的病理生理学中的一个潜在因素。虽然个别随机对照试验(RCTs)已经评估了益生菌对超重和肥胖患者的肥胖和心血管疾病(CVD)风险因素的影响,但结果并不一致。因此,本系统的综述和荟萃分析旨在评估补充益生菌对超重和肥胖受试者的体重、身体肥胖和CVD风险标记的影响。  
方法:通过MEDLINE(通过PubMed)、EMBASE、Scopus和LILACS数据库对截止2020年12月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了系统搜索。选择使用随机效应模型的荟萃分析来分析联合试验的影响。  
结果:包括26个随机对照试验(n=1720)。数据汇集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使用益生菌在减轻体重方面有显著效果(MD:-0.70 kg;95%置信区间:-1.04,-0.35 kg;P<0.0001),体质指数(BMI)(MD:-0.24 kg/m2;95%置信区间:-0.35,-0.12 kg/m2;P=0.0001),腰围(WC)(MD:-1.13 cm;95%可信区间:-1.54,-0.73 cm;P<0.0001),脂肪质量(MD:-0.71 kg;95%置信区间:-1.10,-0.32 kg;P=0.0004),肿瘤坏死因子-α(MD:-0.16 pg/ml;95%可信区间:-0.24,-0.08 pg/ml;P=0.0001),胰岛素(MD:-0.85 mcU/ml;95%可信区间:-1.50,-0.21 mcU/ml;P=0.010),总胆固醇(MD:-0.16 mmol/l;95%可信区间:-0.26,-0.05 mmol/l;P=0.003)和低密度脂蛋白(MD:-0.09 mmol/l;95%可信区间:-0.16,-0.03 mmol/l;P=0.006)。在使用单细菌和多细菌的研究中,体重、体重指数和腰围显著下降。只有在使用益生菌剂量≥1010CFU和≥持续8周的研究中才观察到身体脂肪参数的下降  
结论:目前的荟萃分析表明,使用益生菌可能有助于改善超重和肥胖患者的体重、身体肥胖率和一些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标记。该评价登记在 PROSPERO(国际化前瞻性注册数据库):CRD42020183136  

 

论文ID


 

名:Effects of probiotics on body adiposity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markers inindividuals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益生菌对超重和肥胖的个体的体脂和心血管危险标志物的影响: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期刊Clinical Nutrition

IF:7.324

发表时间:2021.7.2

通讯作者:Marcia Regina Simas Torres Klein

通讯作者单位:里约热内卢州立大学(UERJ)营养研究所应用营养系


实验设计



结果


1. 研究内容的选择
最初的数据库搜索产生了1471篇潜在的相关的文章,在删除副本后,还有1142篇可供进一步筛选。不适当的研究设计、药物、人口、出版类型或结果导致被排除后剩余1084篇。58篇论文有资格接受全文评估,其中32篇被排除在外,原因如下:没有对照组,相同临床试验记录被发表在两种不同期刊上,药物,人群,出版类型,结果,数据类型和语言。因此,由29篇论文发表的26个随机对照试验(n=1720)被包含在本荟萃分析中(图1)。
 

图1. PRISMA研究流程图。
 
2. 研究的特点
这26项研究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2000年至2020年被在丹麦,波兰,美利坚合众国,伊朗,芬兰,日本,澳大利亚,韩国,英国,斯洛文尼亚和印度出版。一项研究是非盲的,三项研究是单盲的,其余均为双盲两项研究采用交叉设计,其他研究采用平行设计。根据体质指数(BMI)值,研究人群包括超重和/或肥胖的受试者,没有相关的共病。当基线BMI平均值在26.6到37.5 kg/m2之间变化时,平均年龄从31.78岁到65.4岁。样本量从30人到220人不等。六项研究只包括女性. 益生菌载体包括发酵酸奶或牛奶,香囊,胶囊,粉末或开菲尔。这个研究使用了这些研究中的任何一种,两个,三个或四个或更多的益生菌种类。益生菌的最低日剂量为2×107CFU/天,最高为1×1011CFU/天。这个干预时间从3周到6个月不等。11项研究进行了饮食干预(能量限制)。表1列出了包括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特征。
 
表1. 纳入系统评价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特点。

BMI:体质指数;PB益生菌;C对照;F:女性;CFU:菌落形成单位;DB:双盲;SB:单盲;UB:非盲;PC:安慰剂对照组;CO:交叉;Post-M:绝经后;Pre-M:绝经前;ND:无法区分;S:链球菌;L:乳酸杆菌;E:肠球菌;B:双歧杆菌;P:片球菌;Lc:乳球菌;K:哈萨克斯坦酵母菌;Kl:克鲁维酵母菌;R:红孢菌;BW:体重;WC:腰围;WHR:腰臀比;BF:腹部脂肪;AF:脂质分布;LIP:血脂分析;GLU:葡萄糖;HbA1C:糖化血红蛋白;INS:胰岛素;HOMA-IR:稳态模型分析法;BP:血压;LPS:脂多糖、IL-6:白细胞介素-6;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LEP:瘦素;ADIP:脂联素。
 
3. 偏倚风险
根据Cochrane的建议,对所有选定文章的偏差风险进行了评估,所有研究的方法质量均被认为是良好。图2显示了根据随机试验的科克伦协作组织中指定的每个类别和领域进行的偏差风险分布。对研究的评估表明,对于几乎所有领域,低偏差风险是最常见的类别:随机测序生成(63%),参与者和人员致盲(85%),结果评估致盲:自我报告结果(93%),结果评估致盲:客观措施不完善(89%),和选择性报告(93%)。只有一项研究在致盲领域存在高风险。这是一项单一的盲法研究,其中评估者没有进行盲法研究,并进行独立的评估结果。在分配隐藏领域,在一些研究(44.5%)中,关于随机序列生成过程的信息不足。对于那些对隐藏性描述不足的人,比如使用密封的、不透明的信封和按顺序编号的信封,这些研究被归类为不明确的偏倚风险。
 

图2. 偏倚风险和偏倚风险总结。
 
4. 益生菌对体重、体质指数和体脂的影响
17项研究(n=1215)报告了体重变化。数据汇集显示益生菌的使用在减少超重/肥胖受试者的体重(MD=-0.70 kg;95%CI=-1.04,-0.35 kg;P<0.0001)上具有中度异质性(I2=70%,P<0.00001)(图3A)。17项研究(n=1224)报告了体质指数,总体而言,荟萃分析显示益生菌组和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MD=-0.24kg/m2;95%置信区间=-0.35 kg/m2,-0.12;P=0.0001),具有中等异质数据(I2=55%,P=0.003)(图3B)。13项研究(n=926)报告了腰围。数据汇集检测到益生菌干预后腰围显著降低(MD= -1.13cm;95%可信区间=-1.54, -0.73 cm;P<0.0001),无显著异质性(I2=33%,P=0.12)(图3C)。五项研究(n=395)报告了腰臀比。益生菌给药导致腰臀比显著降低(MD= -0.01;95%可信区间= -0.01,-0.01;P<0.00001),具有非显著异质性(I2=24%,P=0.26)(图3D)。在13例(n=705)和8例(n=460)中报告了脂肪质量和脂肪百分比。益生菌治疗显著降低脂肪质量(MD= -0.71kg;95%置信区间= -1.10,-0.32 kg;P=0.0004)和脂肪百分比(MD=-0.66%;95%可信区间= -1.05, -0.27%;P=0.001),具有中度异质性(I2=55%,P=0.009;I2=46%,P=0.07)(图4 A、B)。
在4项研究(Kadooka 2010;Kim 2017;Kim 2018;Takahashi 2016)(样本量为350)、5项研究(Kadooka 2010;Kim 2017;Kim 2018;Takahashi 2016;Li 2020)(样本量为445)和4项研究(Kadooka 2010;Kim 2017;Kim 2018;Takahashi 2016)(样本量为350)中分别报告了腹部总脂肪、内脏脂肪和皮下脂肪面积。汇集的数据显示,益生菌消耗量显著减少(MD=-9.69cm2;95%置信区间= -14.47,-4.91 cm2;P<0.0001),内脏(MD= -6.24 cm2;95%置信区间=-8.94,-3.54 cm2;P<0.00001)和皮下(MD= -3.46 cm2;95%置信区间=- 6.55,-0.38 cm2;P=0.03)腹部脂肪区。腹部脂肪总面积(I2=0%,P=0.64)、内脏脂肪(I2=0%,P=0.97)和皮下脂肪(I2=41%,P=0.17)无显著异质性(图4C、D、E)。
对体重、体质指数、腰围和脂肪质量进行亚组分析(表2)。在使用乳制品和胶囊/粉末作为益生菌载体的研究中,观察到添加益生菌后0体重和腰围显著降低。而只有在使用非乳制品载体的研究中,体重指数和脂肪质量显著降低。在使用单一和多种细菌物种的研究中,体重、体质指数、腰围显著降低,而只有使用单一益生菌物种的研究中,脂肪质量显著降低。只有在使用剂量为1010CFU的益生菌并持续8周的研究中,身体肥胖的所有参数都显著降低。饮食干预对体重和腰围的影响不同。只有在没有饮食干预的研究中,体重才有显著下降。只有在饮食干预的研究中,体重指数才会下降。在有无饮食干预的研究中,腰围和脂肪质量都显著降低(表2)。
 

图3. 益生菌对体重(A)、体重指数(B)、腰围(C)和腰臀比(D)影响的森林图。Agerholm-Larsen2000 a,嗜热链球菌和嗜酸乳杆菌组与安慰剂组比较;Agerholm-Larsen2000 b,嗜热链球菌和鼠李糖乳杆菌组与安慰剂组比较;Agerholm-Larsen2000 c、嗜热链球菌和屎肠球菌组与安慰剂组比较;Krumbeck2018 a,青春双歧杆菌组与安慰剂组;Krumbeck2018 b,乳双歧杆菌组与安慰剂组。
 

图 4. 益生菌对脂肪质量(A)、身体脂肪百分比(B)、总腹部脂肪面积(C)、皮下腹部脂肪面积(D)和内脏腹部脂肪面积(E)的影响的森林图。Agerholm-Larsen2000 a,嗜热链球菌和嗜酸乳菌组与安慰剂组;Agerholm-Larsen2000 b,嗜热链球菌和鼠李糖乳杆菌组与安慰剂组;Agerholm-Larsen2000c,嗜热链球菌和粪肠球菌组与安慰剂组。
 
表2. 体重、体质指数、腰围和脂肪质量的亚组分析结果。

CI:置信区间,BMI:体质指数,NA:不适用,CFU:菌落形成单位。
 
5. 益生菌对炎症生物标志物的影响
9项研究(n=649)报告了CRP水平。数据收集显示使用益生菌降低CRP的效果不显著(MD=-0.45 mg/l;95%置信区间=-0.99,0.08 mg/l;P=0.10),研究之间的异质性很高(I2=84%,P<0.001)(图5A)。由于其中一项研究被认为是异常值,我们将这份研究排除在分析之外,并观察到显著性而且总体效应降低(MD=-0.68mg/l;95%置信区间=-1.12,-0.24 mg/l;P=0.003),具有中度异质性(I2=74%,P<0.001)。TNF-α、IL-6、脂联素和瘦素分别在4例(n=191)、3例(n=142)、4例(n=122)和2例(n=101)研究中被报道。益生菌治疗导致了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显著的变化(MD=-0.16 pg/ml;95%可信区间=-0.24,-0.08 pg/ml;P=0.0001),IL-6无显著变化(MD=0.05 pg/ml;95%可信区间=-0.28, 0.39 pg/ml;P=0.75),脂联素(MD=0.04 mcg/ml;95%置信区间=-0.43,0.36 mcg/ml;P=0.85)和瘦素(MD=0.30 ng/ml;95%可信区间=-3.86,4.46 ng/ml;P=0.89)在包括的试验之间具有非显著的异质性(I2=11%,P= 0.34),(I2 =57%, P = 0.10), (I2   = 31%,P =0.23) and (I2 =72%,P= 0.060)(图 5 B,C,D,E)。如白细胞间介素-1、干扰素、胃饥饿素、脂多糖、液基细胞学检测、 氧化三甲胺、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脉搏波传导速度、血管细胞粘附因子这些指标中的每一个都仅仅存在于一份研究中以及呈现的数据不足导致无法对这些指标变量其进行荟萃分析。
 

图5. 益生菌对C反应蛋白(A)、肿瘤坏死因子-α(B)、白细胞介素-6(C)、脂联素(D)和瘦素(E)的影响的森林图。
 
6. 益生菌对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13项研究(n=977)报告了空腹血糖。数据汇集显示,益生菌的使用在葡萄糖水平中的无显著影响(MD=-0.07mmol/l;95%CI=-0.26,0.13mmol/l;P=0.52),具有高水平的异质性(I2=92%,P<0.000001)(图6A)。10项研究(n=776)报告了空腹胰岛素。益生菌的使用显著降低空腹胰岛素(MD=-0.85mcU/ml;95%CI=-1.50,-0.21 mcU/ml;P=0.010),具有非显著热异质性(I2=30%,P=0.15)(图6C)。在7(n=505)和9(n=765)中分别报告了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益生菌的治疗并没有减少糖化血红蛋白(MD=-0.03%;95%置信区间=-0.14,0.09%;P=0.65)和胰岛素抵抗指数(MD=-0.08;95%CI=-0.34,0.18;P=0.54),分别具有高(I2=84%,P<0.00001)和中等异质性(I2=47%,P=0.04),(图6B,D)。
 

图6. 益生菌对葡萄糖(A)、糖化血红蛋白(B)、胰岛素(C)和HOMA-IR(D)影响的森林图。Culpepper2019 a,枯草芽孢杆菌组与安慰剂组;植物乳杆菌组与安慰剂组比较;乳双歧杆菌组与安慰剂组比较;Krumbeck2018 a,青春双歧杆菌组与安慰剂组;Krumbeck2018 b,乳双歧杆菌组与安慰剂组。
 
7. 益生菌对血脂的影响
18项研究(n=1429)报告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水平。数据汇总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服用益生菌可显著降低总胆固醇(MD=-0.16mmol/l;95%置信区间= -0.26,-0.05 mmol/l;P=0.003),具有中度异质性(I2=71%;P<0.0001)(图7A)。总体荟萃分析也发现益生菌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降低(MD=-0.09 mmol/l;95%可信区间= -0.16,- 0.03 mmol/l;P=0.006),具有中度异质性(I2=68%;P<0.0001)(图7B)。尽管研究之间的异质性很高(I2=86%;P<0.0001)(图7C),但是益生菌对高密度脂蛋白的联合作用不显著(MD=0.01mmol/l;95%可信区间=-0.04,0.05 mmol/l;P=0.75)。同样,数据汇集显示出,益生菌对降低甘油三酯水平无显著影响(MD=-0.02 mmol/l;95%置信区间=-0.16,0.12 mmol/l;P=0.79),且具有高度异质性(I2=91%;P<0.0001)(图7d)。
 

图7. 益生菌对总胆固醇(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和甘油三酯(D)影响的森林图。Agerholm-Larsen2000 a,嗜热链球菌和嗜酸乳杆菌组与安慰剂组比较;Agerholm-Larsen2000 b,嗜热链球菌和鼠李糖乳杆菌组与安慰剂组比较;Agerholm-Larsen2000 c,嗜热链球菌和粪肠球菌组与安慰剂组比较;Culpepper2019 a,枯草芽孢杆菌组与安慰剂组;植物乳杆菌组与安慰剂组比较;乳双歧杆菌组与安慰剂组比较;Krumbeck2018 a,青少年双歧杆菌组与安慰剂组;Krumbeck2018 b,乳双歧杆菌组与安慰剂组。
 
8. 益生菌对血压的影响
七项研究(n=641)报告了收缩压和舒张压。数据汇集检测到益生菌对收缩压(MD=-0.23mmHg;95%可信区间:-0.57,0.12 mmHg;P=0.20)和舒张压(MD=0.35 mmHg;95%可信区间:-0.76,0.06 mmHg,P=0.09)无显著影响,两个参数的研究之间没有异质性(I2=0%;P>0.05)(图8A,B)。
 

图8. 益生菌对收缩压(A)和舒张压(B)影响的森林图。嗜热链球菌和嗜酸乳杆菌组与安慰剂组比较;Agerholm-Larsen2000 b,嗜热链球菌和鼠李糖乳杆菌组与安慰剂组比较;Agerholm-Larsen2000 c,嗜热链球菌和屎肠球菌组与安慰剂组比较;Krumbeck2018青春双歧杆菌组与安慰剂组;Krumbeck2018 b,乳双歧杆菌组与安慰剂组。
 
9. 发表偏倚
漏斗图的目视检查表明,发表偏倚与补充益生菌对葡萄糖和高密度脂蛋白的影响有关。Egger的测试也表明了对葡萄糖(P=0.01)和高密度脂蛋白(P=0.002)出现发表偏倚(图 S1和S2)。

图S1. 体重(A)、体重指数(B)、腰围(C)、脂肪质量(D)、葡萄糖(E)、胰岛素(F)和胰岛素抵抗指数(G)的发表偏倚漏斗图。实线表示合并效应估计,表示为每次分析的平均差异。虚线表示伪95%置信限。P值来自通过Egger试验对发表偏倚的定量评估。
 

图S2. 总胆固醇(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甘油三酯(D)、收缩压(E)和舒张压(F)的发表偏倚漏斗图。实线表示合并效应估计,表示为每次分析的平均差异。虚线表示伪95%置信限。通过爱格的测试,从发表偏倚的定量评估中得出P值。
 

讨论


在目前的荟萃分析中,服用益生菌后,身体肥胖的所有评估参数在统计学上都显著降低。益生菌对身体肥胖症有益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正在研究的一些机制是对肠道微生物群的改造、肠道通透性降低和免疫系统的调节。拟议的机制是肠道微生物群在肥胖病因中的作用包括空腹诱导脂肪因子(FIAF)(脂蛋白脂肪酶的抑制剂)的表达,增加脂肪组织中甘油三酯的沉积。另一个潜在的机制是抑制一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减少脂肪酸氧化,增加甘油三酯的合成。
在本荟萃分析中观察到的身体脂肪度的显著下降与之前对超重和肥胖患者进行的荟萃分析一致。在一些荟萃分析中,所有体脂的评估参数显著下降。例如,Wang等人观察到体重、体质指数、腰围、脂肪质量和脂肪百分比显著下降。在这次荟萃分析中观察到的平均体重下降情况为0.63 kg,这与John等人观察到0.64 kg的下降,Wang等人观察到0.55 kg下降以及Borgeraas等人观察到的0.60 kg下降情况相似,这表明虽然这种减少在统计学上意义显著,但是中等的,这也说明使用益生菌可能是治疗过度肥胖的一种补充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观察到使用益生菌,皮下和内脏腹部脂肪面积显著减少。由于中心脂肪对与肥胖相关的代谢风险有更大的负面影响,即使考虑到体重的轻微减轻,这种脂肪间隔的减少也可能代表益生菌的额外有益作用。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次评估益生菌补充对超重或肥胖受试者对腹部脂肪区域的影响的荟萃分析。本荟萃分析中包此的大多数研究都是通过计算机模拟来测量这些参数的。  
这项荟萃分析也是首次评估益生菌对伴有能量限制的减肥效果。虽然当益生菌补充伴随能量限制时体重减轻不显著,但只有当能量限制时体质指数才下降,而腰围和脂肪质量在有能量限制和没有能量限制时都显著降低。这些发现表明,益生菌可能对身体肥胖具有益的影响,而不受同时的能量限制。这项荟萃分析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益生菌补充的剂量和持续时间对机体脂肪具有重要的显著影响,因为只有在使用至少1010CFU/天并持续至少8周的研究中才观察的到。
在目前的荟萃分析中,在排除Brahe等人的研究后,益生菌与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显著下降有关,表明对炎症标记物具有益的作用。低级别炎症是肥胖及其相关代谢障碍的一个特征。在健康的受试者中,肠道微生物群的特征是多样的成分和完整的肠道屏障,而肥胖与生物失调和肠道障碍受损和缺陷有关,这可能会引发低等级的炎症,因为微生物群的成分和/或代谢物可以转移到再循环。几种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可引起促炎反应,如被特殊免疫细胞检测到的脂多糖,配备病原体识别受体作为收费状受体(TLRs)。这些受体的激活触发了作为细胞因子的促炎症介质的产生。此外,生物功能失调可能会降低肠道中的丁酸盐水平,可以诱导炎症。丁酸酯具有局部抗炎作用,对肠道粘膜及其减少的影响可能导致肠道粘膜屏障功能障碍,导致细菌毒素泄漏,如脂多糖,引发全身炎症。先前的荟萃分析也观察到了在益生菌用药后的C-反应蛋白显著的减少,但据我们所知,这是第一个专门评估超重/肥胖患者并观察到TNF-α显著减少的荟萃分析。
在这项荟萃分析中评估的胰岛素水平被益生菌显著降低,这表明在胰岛素敏感性中可能有有益的作用。虽然益生菌对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指数等其他糖代谢参数的影响并不显著。纳入本荟萃分析的随机对照试验的平均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不在糖尿病范围内。包括糖尿病患者在内的一些先前的荟萃分析表明,益生菌对血糖控制和/或胰岛素抵抗库具有益作用。关于潜在的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然而,炎症的减少可能会降低胰岛素抵抗。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产物也可以调节葡萄糖代谢。例如,丁酸盐可以作为G蛋白偶联受体(GPCR41和GPCR43)的配体,促进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分泌,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的释放,进而增加餐后胰岛素释放减少和降低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添加益生菌可显著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这些结果与其他meta分析一致。然而尚未完全了解降低胆固醇的机制,降低胆固醇的机制可能部分解释为肠道内胆汁盐在一些益生菌产生的胆汁盐水解酶活性下发生解离。这种去结合导致胆盐的再吸收降低,促进合成胆盐所需的内源性胆固醇量增加。一些益生菌含有能够催化细菌生长的酶,将胆固醇转化为胆甾-4-烯-3-酮,胆甾-4-烯-3-酮作为胆固醇转化为粪脂醇或粪甾醇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可以直接从粪便中排出。益生菌还可能改变肠道pH值、胶束形成以及胆固醇和/或脂蛋白的转运途径。考虑到血清胆固醇水平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补充益生菌可能有助于降低个体的超重和肥胖这种风险。
与之前的荟萃分析相比,我们发现血压没有明显下降。这种差异可能与排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的研究有关,因为益生菌的作用似乎在血压水平较高时更大。实验模型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在血压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潜在的机制包括SCFA途径,因为它们可以与肾球旁器和小阻力血管平滑肌细胞中表达的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研究还表明,较低的微生物多样性和失调与高血压有关,证据表明,微生物群的变化先于血压的升高。最近,Brunt等人报道氧化三甲胺在通过氧化应激促进年龄相关的内皮功能障碍方面有明显的作用,氧化应激可增加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在此背景下,在研究益生菌对内皮功能和脉冲波速度产生的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中观察到这些参数的改善。
目前的荟萃分析有其优点。首先,排除了使用对照组进行比较的研究。第二,这是首次报道益生菌对超重或肥胖受试者腹部脂肪区域影响的荟萃分析。第三,纳入荟萃分析的随机对照试验的合格标准非常相似,包括超重/肥胖个体和排除共病。第四,在亚组分析中,我们观察了益生菌独立于能量限制的有效性。第五,科克伦评估工具将所有研究归类为随机试验的偏差风险,该研究主要目的的所有结果变量均呈现低或中等水平的异质性,没有发表偏差的证据。首先,观察到一些次要结果的高度异质性和发表偏倚的证据。其次,一些随机对照试验的样本量很小。第三,所分析的研究中菌株类型不一致。第四,男性受试者以及年轻人(18-35岁)和老年人(>65岁)在纳入研究中的代表性较低,并且缺乏长期数据(>24周)。
总之,本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表明,益生菌补充对超重和肥胖个体的体重和体脂有适度的有益作用,这表明了一种潜在的补充治疗方法。益生菌的有效性与能量限制无关,而在高剂量和至少8周的时间内食用益生菌更有效。此外,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超重和肥胖的个体中,益生菌对一些与过度肥胖相关的心血管风险标志物(如炎症、脂质和葡萄糖代谢的改变)具有有益的作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危险标志物,益生菌,心血管,安慰剂,体脂,科研,指数,研究,体重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