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氏新设策略团队,继续“敏捷转型”。
从去年开始,罗氏开启了“敏捷转型”之旅,不断有人事变动、新模式上线、团队调整等消息传来,引发行业内讨论。近日,罗氏制药中国再次升级“装备”。根据公司公告,罗氏将新增中国产品管线策略团队(CPS: China Corporate & Portfolio Strategy),财务、策略与运营优化部战略分析与新产品规划团队(SI&P)、竞争信息团队(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Cl)将调入中国产品管线策略团队。公司转型与创新办公室负责人陈星蓉将同时兼任中国产品管线策略团队负责人,以上任命将于2021年10月1日正式生效。公告指出,新团队将从公司战略制定(Corporate Strategy)、策略洞见与分析(Strategic Insights & Analytics)、产品卓越上市(Launch Excellence)、疾病领域整合战略(TA Squad)、竞争信息收集分析(CI)这五个职能推动业务实现高效增长,加速推动“敏捷转型”。对跨国企业而言,日益上升的中国区收入让中国市场重要性不言而喻。辉瑞、诺华等外企中国区负责人都多次公开表示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和信心。享受过扩张时期,如今内资药企崛起,面对“大杀四方”的国内市场,再加上医药政策的层出不穷,让跨国药企在中国区的生存难度直线上升。2020年,罗氏集团曾发布罗氏制药2030愿景:以一半的社会成本,创造3至5倍的患者获益,让每一位适用于罗氏药物的中国患者都能得到先进的健康解决方案。简而言之,罗氏期望打造“低成本、高效益”的模式。为了实现这个愿景,从去年12月开始,罗氏就接连进行布局并升级业务模式,改变以往的传统模式。从“产品线业务模式”、广东和川渝的“区域模式”、淋巴瘤“生态圈模式”、以疾病领域为核心的“客户交互业务模式”,再到本次罗氏的新动作,公司多次加强产品线、业务模式和管理职能等资源配置,足以见得罗氏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今年,罗氏合并多个产品团队,并调整了大量管理岗位。罗氏中国总裁周虹将于2021年9月30日离开公司,现任市场准入副总裁边欣将接任周虹的工作,成为罗氏中国的新“掌门人”。上线“客户交互业务模式”后,在疾病领域统一负责人的管理下,罗氏将更方便布局产品线,减少沟通与时间成本,缩短决策链,实现结构扁平化管理,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相比肿瘤药和特药,罗氏倾注在普药上的资源在逐渐减少,处于业务收缩状态,将可替代性强的成熟产品出售给内资企业。今年3月,罗氏与青岛百洋达成战略合作,将旗下两大肿瘤药产品希罗达(卡培他滨片)和特罗凯(盐酸厄洛替尼片)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市场推广权授予百洋医药;6月,罗氏将肿瘤靶向药物佐博伏(维莫非尼)授予科州药业 。罗氏在探索“疾病领域生态圈”模式时,取消了销售指标,反而以患者获益程度为考核项目。实际上,这意味着罗氏员工要从过去单一的职能转变为解决患者问题的复合职能,在工作推进中有更多的自主权。在公开采访中,罗氏曾表示“要成功落实转型,首先就要求我们的同事改变思维模式,从聚焦短期目标到关注长期目标,从聚焦个人表现到关注团队合作,从聚焦部门目标到关注公司全局策略。”“流水的肿瘤药,铁打的罗氏”,作为肿瘤之王,罗氏长期把持着肿瘤药物销售第一的宝座。此前六年,罗氏中国区业绩翻番。7月22日,罗氏发布2021年上半年业绩,全球制药业务实现217亿瑞士法郎营收,同比下降3%;中国区营收16.69亿瑞士法郎,逆势上涨3%。软银曾预测,罗氏未来将成长为市值1万亿美元以上的企业。但随着行业创新趋势上升,多家药企在华肿瘤业务突起,要如何在竞争激烈的赛道中保住自己的名号,已经成为罗氏“打怪升级”的最终目标。但目前,距离实现自己的最终目标,罗氏仍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需要清除。在几轮模式调整后,罗氏多疾病领域管理岗位处于空缺状态,如肿瘤领域、消化道肿瘤治疗领域、乳腺癌以及肺癌,这对目前罗氏以疾病领域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并不利。此外,中国的医药政策也深刻影响着罗氏。集采和价格谈判政策正在削弱罗氏的传统优势,老“三驾马车”赫赛汀、安维汀、美罗华不会是未来的主力依靠。而对于没有带量采购“危险”的品种,罗氏若无“独家新品种”对抗国内拥挤的竞品赛道,也很难实现指数级增长。
2021 年上半年,罗氏投入研发 77.5 亿美元,登顶跨国药企研发费用榜单。未来,罗氏如何依靠强大的研发能力“出招”,或可拭目以待。
参考文章:
[1] 药斯拉:《罗氏出售两重要肿瘤产品,外企产品国企推广会成为趋势吗?》
[2] 健识局:《罗氏迎来新一轮转型,重要岗位负责人空缺,业务合并》
[3] 健识局:《被迫裁员还是主动转型?罗氏首次回应全球转型策略》
作者:Janessa
排版:Joyce
责编:Ad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