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眼课堂:眼轴和近视的关系
最近一段时间,护眼君多次被家长询问到关于孩子眼轴的问题,加之许多同行也时常咨询一些眼轴相关的问题。鉴于此,护眼君有必要科普一下,让大家深度了解眼轴和近视的关系。
且先看看什么是眼轴
眼轴是指角膜前表面与巩膜之间的距离,然而,因为巩膜是不透明的,所以实际测量得出的眼轴长度(AL)指的是角膜前表面到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之间的距离。
临床上最常用的测量方法是A型超声波(A-scan)测量法。它是根据超声波在屈光间质中的声速乘以所用的时间计算出超声波在其间运行的距离,也就是眼轴长度。
眼轴和屈光度有何关系
眼轴的长度是决定人眼屈光状态的主要因素之一。
大家在中学里都做过透镜成像的小实验吧,我们知道,当物距是已知的,那么透镜的焦距和像距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成清晰的像。
对于眼睛而言,透镜的屈光力就是角膜+晶状体的屈光力的总和,而眼轴长度就是像距。因此,我们能否清晰得看到远处的物体,就由眼球屈光力(主要是角膜屈光力)和眼轴长度来决定。
如果忽略一些生理性常量和细微差异的影响,我们简化一下就是:眼的屈光度主要由角膜曲率、晶状体屈光度和晶状体位置、眼轴长度决定的。为方便理解可认为:屈光度≈角膜曲率+晶状体屈光力+眼轴。
当眼球的屈光力是一个固定值时,眼轴过短,远处物体就会成像在视网膜后方,形成远视;眼轴过长,成像在视网膜前方,形成近视,并且眼轴越长,对应的近视度数也就越高。科学研究表明,眼轴较正常值每增加1mm,对应的近视度数约为-3.00左右。
孩子还没近视,眼轴却比同龄儿童长
人的眼轴是随着生长发育而逐渐变化的。
出生时,人的眼球很小,眼轴仅16.2mm,成人后眼轴达到24mm左右。与此同时,角膜曲率会逐渐变平坦(从出生时的51.2D到成人43.5D),晶状体屈光力也会逐渐减少(从出生时的28.7D到成人18.6D)。
如果孩子在未成年时,眼轴长度超过了该年龄段孩子眼轴标准均长,甚至已经达到成年人的眼轴长度,此时,虽然孩子尚未表现出近视症状,但随着他的眼轴继续增长,成为近视眼只是迟早的问题。
所以,我们强调应给儿童定期做屈光检查,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如果发现屈光发育/眼轴变化异常,可以更早的进行干预措施。
为什么孩子近视度数没有增加,而眼轴还在长
有些家长会有疑问:不是说眼轴增长就会造成近视加深吗?为什么眼轴长了度数却没有增加呢?
Jos Rozema(2019)在一项大样本的调查研究中,连续在3~6年间追踪了1302名6~9岁的新加坡儿童(其中303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生了近视,490人一直保持正视,509人从一开始就近视)。
研究推导出以下几个结论:
正视儿童的屈光度变化曲线比较平坦、斜率明显小;而一旦发生近视,近视化漂移速度就会明显变快;越早发生近视者近视增长速度越快,越迟发生近视,最终近视程度越低。
近视儿童的眼轴增长在不同时期都比正视儿童快;与正视儿童相比,近视儿童在发病前几年的眼轴生长速度更快。比如:正视者8岁时,每年眼轴生长0.12±0.24mm,而10岁发生近视的儿童,在他们8岁时的眼轴每年增长0.35±0.29mm,比正视者高很多。
这就回答了家长的问题:
只要孩子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眼轴就会继续增长,与此同时,孩子的眼球屈光力(角膜曲率、晶体屈光力)也在发生着变化。而近视防控的目的,是为减缓眼轴增长的速度。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