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端百万医疗险“上浮”以及高端医疗险“下沉”同时,一个更为巨大的、介于百万医疗险和高端医疗险之间的巨大蓝海市场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经历了数年的爆发式增长之后,2021年的国内医疗险市场在惠民保挤压以及监管禁“首月零元”治乱象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之下,开始步入瓶颈期,保费收入增速大幅放缓。
困顿之下,保险机构的创新意识被进一步激活,新的发展趋势开始显现,中国医疗险市场正同时呈现“上浮”和“下沉”两大动向:
一边,是在百万医疗险引爆网络后,面对同质化竞争,一些公司开始做加法,纷纷推出可选责任,例如海外就医、公立医院特需部,用户可以勾选,根据选择的保障范围,保费则从数百元升至两三千元。
另一边,是有的保险公司在高端医疗险领域打出“轻奢”概念,对高端海外医疗险开始做减法,只覆盖包括癌症在内的几种重大疾病,通过这种办法,把保费从数万元降至几千元不等。
低端百万医疗险“上浮”以及高端医疗险“下沉”同时,一个更为巨大的、介于百万医疗险和高端医疗险之间的巨大蓝海市场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趋势一:百万医疗中端化
百万医疗险5年50倍高增长后迎新单急速萎缩,产品保障持续做加法模式进军中端市场
如果将2016年定义为百万医疗险兴起元年,那么百万医疗险至今已经开启了长达5年的“狂飙突进”。
据众安联合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百万医疗险行业发展白皮书》,百万医疗2019年用户规模已达6300万人,2020年突破9000万,保费规模也从2016年的10亿元增至2020年的520亿元。这意味着,百万医疗险保费5年增长超过50倍。
不过,这一高增速在今年上半年却遭遇滑铁卢。据各大寿险公司反馈,上半年百万医疗险新单增速突然大幅放缓,大家不约而同把问题的矛头指向了惠民保的普及。
业内人士表示,惠民保之所以会对百万医疗险造成冲击,问题在于民众对于医疗险理解能力、代理人对产品的解释能力和医疗保障体系复杂性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很多客户在购买惠民保之后便觉得没有添加其他保障的必要;另一方面,在后惠民保时代,市场上能真正把惠民保和百万医疗险销售逻辑区别开的代理人少之又少,于是也说服不了客户加保其他产品”。上述人士表示。
2021年上半年代理人大范围流失,各家公司增员困难,以五大上市险企为例,其代理人累计减少达到87.8万人。销售产品的从业者少了,触达的客户自然也会少,新单锐减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另一方面,监管对赔付型健康险的销售乱象也在进行整治,尤其是对“短险长做”、“首月零元”等常见的网销百万医疗险促销方式进行了严格整治。这些销售方式对下沉市场尤其有效,随着监管的加强,市场增速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面对新单增长乏力,各家公司都在绞尽脑汁升级百万医疗险,通过不断迭代抢占市场份额,迭代方向包括客户分层、扩展医院范围、增加肿瘤特药责任或服务等。
其中,部分公司针对追求较高就医品质且对费率不敏感的中高端客户群体,将可保医院范围由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普通部拓展到了特需部、国际部、VIP部及海外医院,产品责任范围向高端医疗延伸。
据业内统计,2020年,仅有5%的产品含有特需或海外就医,部分产品的特需作为可选责任出现。2021年上半年,这一比例增加到了9%,更多的产品打开特需的保障,或将特需作为可选责任,为中高端客户提供了更多选择。
此外,随着医院控费力度加强,癌症特药越来越难以在医院内购买,特药进社保单但不进医院现象频发,市场对癌症特药保障需求越来越强,通过附加险或增值服务的形式提供肿瘤特药用药保障成为产品升级的一大热点。近期,随着CAR-T产品获批,目前已有多家公司的产品将其纳入保障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公司在升级百万医疗险产品的过程中,旗帜鲜明地打出了“中端医疗”的概念。以专业健康险公司复星联合为例,其在百万医疗险产品乐健一生的第4次升级迭代中,便在产品名称中增加了“中端”二字,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百万医疗险产品在客户定位和投保规则方面的重大调整。
趋势二:高端医疗险“下沉”
高端医疗险十余年发展裹足不前迎来市场下沉,保险公司重新聚焦新中产主打轻奢理念
中国的高端医疗险,是带有一些中国特色的。在一些发达国家,因为医疗资源充足,一般的医疗险就能基本覆盖需求。但目前,中国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就出现了“抢资源”的情况。
一些富裕人群,愿意花更多的钱来购买高端医疗服务,于是,高端医疗险受到了青睐。这类保险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可调配高端医疗资源。比如,可以去公立医院的国际部、特需部,可以去私立医院,比如和睦家、莱佛士,甚至还能去国外治疗。
而这类产品的价格,也确实不菲。通常来说,高端医疗险一年的保费在1万多到2万多之间。比如,上海某家外企为高管购买的高端医疗险团险,一个人一年的保费就达2万元。一些顶级产品的保费,甚至可以高达一年10万元。
其高不可攀的价格也把很多用户拒之门外,这也导致高端医疗险在国内发展十多年,保费规模占健康险整体市场尚不足5%,市场的蛋糕一直未能做大。
这样一来,介于百万医疗险和高端医疗险之间的巨大“断层”中,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逐渐显现出来。
“从几百元到过万的保费,这个区间很大,但市场却没有太多产品选择,这将是保险公司以后的发展方向”业内人士表示。
已经开始有敏锐的保险公司开始重新定位市场,目前,在高端医疗险市场上已经形成一定业务规模的公司也开始“下沉”,并提出“轻奢”概念,主打“中端价格享高端医疗服务”的中端医疗险产品。
以外资公司为代表,安盛天平在健康险领域选择聚焦中等收入人群,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并先后开发了多款中端医疗险产品。
整体而言,这些产品在百万医疗的基础上扩展了公立医院的特需部、VIP部、国际医疗部,也有部分的产品可报销非公立医院,解决了公立医院就诊环境差、看病难的风险。
趋势三:中端医疗险站上风口
未来或将成为商业医疗险竞争主战场,医药险融合是终极趋势
中端医疗险在国内并非新概念,实际上,2014年,国内第一款中端医疗险就已经面世——由慕尼黑再保险、大地财产保险一起推出的佳健医疗;2016年,永安保险又推出星奕医疗。正是这两款产品的推出拉开了国内中端医疗险发展的序幕。其后,陆续有多家公司加入中端医疗险的推新阵营。
不过,一直以来,低端医疗险才是国内医疗险市场的主力,中端医疗险在市场上的存在感较低。据BCG咨询数据,我国的医疗险仍以低端医疗险(包括惠民保) 为主,占比60%。低端医疗险额度较低,保费较低,主要作为医保补充。2020年,我国医疗险件均仅为393元,而同期美国健康险(主要以医疗险为主)件均为4181元,差距明显。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中端医疗险的优势是明显的,其保障范围相对广泛,保费也通常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未来存在可观的市场增长潜力。
一方面,中国中等收入人群规模正在持续增长。麦肯锡《2020 年中国消费者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中等收入人群的数量目前超过3亿,并将持续上涨,预期到2025年将超过5亿,涵盖中国城市人口的一半以上。
更重要的是,对于大多数的城市中产而言,给全家人投保动辄保费万元起步的终身重疾险,或者保障、服务更全面的高端医疗险仍是一笔较大的开支,而中端医疗险,其价格区间普遍在3000元到1.5万元之间,相对亲民的价格和较广的医疗网络覆盖面,对于新中产人群或将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中国人口结构老龄化日趋加重,也将为医疗险发展带来结构性机遇。据预测,中国将在2035年之后进入超老龄化阶段,届时老龄人口将占全部人口总量的23%左右,人口老龄化和预期寿命增长都将显著提高慢病管理及健康支付的需求。
未来,随着高端医疗险“下沉”,呈现中端化特征,低端及次中端的百万医疗险产品“上探”,必将促进中端医疗险市场的发展,这将成为未来保险公司可以着重发力的方向。
需要注意的是,中端医疗险客户群体有其鲜明的特点,需要保险市场加以把握。据健康险专家钟鹏介绍,市场上的中端医疗险主要针对服务敏感型客户,其主要产品特点如下:
一是低免赔额。中端医疗让客户有更高的机率得到赔付,增强了保险产品的获得感,进而促进持续续保,但同时这会提高赔付频率,对险企的运营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承担目录外责任,提高保障的有效性。但这会带来风险敞口加大,险企可能沦为医院的冤大头,这就需要制定出商保目录,风险才可控。
三是医疗网络,与公立特需和私立医院合作,给客户更好的就医体验,同时通过管理式医疗的手段控费。
这也就意味着,险企发力中端医疗险必须同时发力健康服务生态的建设,打通医、药、险三大环节,整合如体检机构、医疗机构、医药厂商、医疗科技等相关资源,通过数据赋能降低客户核保风险,控制医疗、用药等赔付成本,增强健康管理有效性,从而为更多客户打造符合需求的创新产品及服务。
< END >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