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靶向CD25药物在研现状

2021
10/26

+
分享
评论
柏思荟
A-
A+

Treg是机体免疫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机体实现免疫稳态,但肿瘤中Treg的大量存在却导致了促进肿瘤生长的免疫抑制环境。

Treg细胞与CD25


调节性T细胞(Treg)是一类具有显著免疫抑制作用的CD4+T细胞亚群,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1%至2%,在机体中,Treg通过抑制其他细胞的免疫应答,实现机体的自我耐受,维持机体免疫平衡,并在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免疫细胞完成反应识别并清除外界病毒后,Treg细胞通过细胞间接触和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实现“停战宣言”。

尽管Treg可协助机体降低自身免疫病患病的概率,但肿瘤中Treg的大量存在却造成了促进肿瘤生长的免疫抑制环境。通过免疫抑制作用,Treg细胞使机体对肿瘤细胞产生抗原耐受,使肿瘤细胞发生免疫逃逸,间接加快了肿瘤细胞的增殖,增强了肿瘤细胞的浸润能力。研究发现,在肺癌、卵巢癌、肠道肿瘤、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患者外周血或肿瘤局部Tregs细胞显著增加。

因此,凭借Treg既可帮助机体避免自身免疫病,又可使肿瘤细胞逃避机体的免疫杀伤,这“看似矛盾”的作用使Treg被誉为“可爱又迷人的反派角色”。CD25是表达于Teff(效应T细胞)和Treg细胞表面的一类特异性蛋白质分子,为IL-2的受体。一旦CD25与Teff表面的IL-2结合,可有效激活T细胞,促进T细胞的增殖;而当Treg细胞表面的CD25与IL-2竞争性结合时,则可抑制Teff细胞的增殖。

但由于CD25同时存在于Teff和Treg细胞表面,导致其临床运用难度较大。一方面,CD25抗体药物设计成为选择性消耗Treg但不影响Teff难度较大(抑制肿瘤目的),另一方面,尽管全身清除Treg细胞可增强肿瘤免疫,但自身免疫病的威胁大幅提升。对此,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落在抗体的设计上。如英国伦敦大学发现利用特殊改造的抗小鼠CD25抗体,可以在不阻断IL-2/CD25结合的前体下,特异性清除Treg细胞。这种特殊改造的CD25抗体的制备是通过把一株抗小鼠CD25的非中和IgM抗体7D4的Fab段嵌合到小鼠IgG2a的Fc骨架上,以得到可特异性清除Treg的抗体。


图:Treg细胞表面靶点及机制



CD25单抗

目前,CD25抑制剂临床主要运用于自身免疫病以及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未来有望进一步拓展至肿瘤治疗领域。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至2023年我国抗CD25单抗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3.8亿元,2018-2023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3.8%。


图:我国CD25单抗市场规模(亿元)

数据来源:弗若斯特沙利文


(1)达利珠单抗(daclizumab)是由百健(Biogen)和艾伯维(AbbVie)合作开发的一款人源化、可选择性高亲和结合T细胞表面白细胞介素2(IL-2)受体亚基CD25的单抗药物。达利珠单抗先后两次上市,首次于2009年上市,适应症为器官移植的免疫抑制,后来由于商业化问题,2009年退市。之后百健通过去岩藻糖基化降低了药物的ADCC作用,达利珠单抗于2016年“复活”,用于多发性硬化症(MS)的治疗。

多发性硬化症是一种自身免疫病,临床表现包括视力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等。在多发性硬化症患者中,CD25呈高水平表达,T细胞被异常激活。达利珠单抗通过调节IL-2通路,减少异常激活的T细胞,有效调节免疫紊乱。

但是,2018年3月,百健和艾伯维宣布达利珠单抗全球退市。退市原因主要是达利珠单抗存在严重的不良事件,包括炎症性大脑功能紊乱及肝脏毒性导致的患者死亡。

(2)巴利昔单抗(舒莱)是一种人/鼠嵌合的单克隆抗体,可定向拮抗IL-2的受体α链(CD25),阻断T细胞与IL-2结合,抑制Teff细胞的增殖。2002年,巴利昔单抗在国内获批上市,适应症为预防肾移植术后的早期急性器官排斥。2019年,巴利昔单抗纳入医保。

(3)2019年,三生国健的人源化抗CD25单克隆抗体注射液健尼哌上市,适应症为预防肾移植引起的急性排斥反应。健尼哌特异性作用于激活的T细胞IL2受体α链,通过与CD25结合,拮抗IL-2与受体结合所介导的T细胞增殖。


CD25 ADC

Camidanlumab Tesirine是由ADC Therapeutics公司研发的一款靶向CD25的抗体偶联药物,由一种靶向结合CD25的单克隆抗体(HuMAX®-TAC)通过连接子与PBD二聚体细胞毒素Tesirine偶联而成。一旦与CD25表达的细胞结合,Camidanlumab Tesirine会内吞入细胞,在核糖体内释放PBD二聚体细胞毒素Tesirine,Tesirine可不可逆地与DNA结合,产生阻止DNA链分解的强力链间交联,破坏DNA代谢过程,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结构组成:

抗体:靶向CD25人源化IgG1单克隆抗体,免疫原性较低,具有ADCC和CDC作用;

Payload:ADC Therapeutics公司使用的PBD为二代PBD,其优点在于不依赖于细胞分裂周期,不会使DNA双螺旋扭曲,从而有效避免DNA的修复机制,细胞毒性更佳。临床前结果显示,新一代PBD弹头比目前市场上ADC使用的毒性弹头强100倍,与第一代PBD相比,第二代PBD并非多重耐药蛋白的底物,因此不易产生耐药性。


图:Camidanlumab Tesirine作用机制

数据来源:ADC Therapeutics


目前,Camidanlumab Tesirine治疗复发/难治性霍奇金淋巴瘤处于关键临床Ⅱ期,疗效十分显著。根据发表在《柳叶刀-血液病学》的Ⅰ期临床结果显示,Camidanlumab Tesirine治疗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总ORR达71%(55/77),CR达42%(32/77);在接受45ug/kg剂量(RP2D)的cHL患者中,ORR达86%,CR达35%。Ⅱ期早期临床数据亦得到了一致性的结果,在45ug/kg剂量下,ORR达83%(39/47),CR达38.3%。但Camidanlumab Tesirine安全性存在一定隐患,Ⅱ期临床早期数据显示,Camidanlumab Tesirine三级及以上TEAE达62.7%,且在受试者中由于出现3例吉兰-巴雷综合症导致试验一度暂停。


小结

Treg是机体免疫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机体实现免疫稳态,但肿瘤中Treg的大量存在却导致了促进肿瘤生长的免疫抑制环境。CD25作为Treg特异性的膜蛋白,有望有效抑制CD25高表达的Treg细胞。但是,由于CD25同样表达于Teff细胞表面,导致针对这一靶点的开发难度大幅提升。目前,CD25抑制剂临床主要运用于自身免疫病及器官移植的免疫排斥(针对Teff细胞),未来有望进一步拓宽至肿瘤领域(针对Treg细胞)。Camidanlumab Tesirine有望成为首款CD25 ADC,Ⅱ期疗效数据十分优异,但较高的不良事件发生或给药物的获批带来一定的阻碍。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CD25,Treg,PBD,靶向,药物,单抗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