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定义: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一、肠套叠定义: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二、肠套叠病因: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1、原发型: 一般均发生于婴幼儿及儿童,病因未完全清楚:可能与饮食的改变,小儿回盲部系膜未完全固定、活动度较大,腺病毒感染有关。
2、继发型: 成人肠套叠,80%为器质性病变,可继发于肠炎、肠壁血肿、肠重复畸形、肠息肉、急腹症术后、肠恶性淋巴瘤、美克尔憩室等
三、肠套叠的构成:
套叠的部分由三层肠壁组成:外层为鞘部(外筒),中层为套叠肠段的折入部(中筒),最内层为套叠肠段的返回部(内筒),套入部的前端称为头部.套叠肠段的入口处称为颈部、系膜附着于肠壁的一侧,随套人肠段进人中筒与内筒之间。
四、肠套叠分型:
根据套叠的部分可以分为空肠套空肠、空肠套回肠、回肠套回肠、回肠套盲肠、回肠套结肠、结肠套结肠等。空肠上端逆行套入胃内,更为罕见。
被套入的肠段进入鞘部后,其顶点可继续沿肠管推进,肠系膜也被牵入,肠系膜血管受压迫,造成局部循环障碍,逐渐发生肠管水肿,肠腔阻塞,套入的肠段被绞窄而坏死,鞘部则扩张呈缺血性坏死,甚至穿孔而。
1、回肠盲肠结肠型:回肠套盲肠再进入结肠;回盲瓣是肠套叠头部,带领回肠末端进入升结肠,盲肠、阑尾也随着翻入结肠内,此型最常见;
2、回肠结肠型:回肠从具回盲瓣几厘米处起,套入回肠最末端,穿过回盲瓣进入结肠。
3、小肠小肠型:小肠套小肠。
4、结肠结肠型:结肠套结肠。
五、肠套叠临床表现:
1.腹痛: 阵发性疼痛,为早期出现的症状,每次发作约10~20分钟。这种有规律的腹痛,是由于较强的肠蠕动波把套入的肠管向前推进,牵拉肠系膜,同时套叠鞘部发生强烈收缩所引起。
2.呕吐: 早期症状之一,呕吐物早期为乳汁,稍后带有胆汁, 晚期为粪质。
3.便血: 是本病特征之一,发生在疾病开始后8~12小时。呈果酱色血便,亦可为新鲜血便或血水,当疑为本病而尚无便血时可作直肠指检,如指检染血则有同样诊断意义。
4.腹部肿块: 腊肠样包块,随疾病不同时期肿块位置发生改变,早期多位于右侧上腹部肝下,晚期沿结肠移至腹部左侧,最远可达直肠内。
5.全身情况:发病早期病儿全身情况尚好,体温正常,仅有面色苍白,食欲不振或拒食。随发病时间延长,一般情况逐渐严重,表现精神萎靡、嗜睡、脱水、腹胀,甚至休克征象。
六、超声表现:
1、同心圆征:在其横断面上呈大环套小环的特征,即“同心圆征”。
2、套筒征:纵断面上呈“套筒征”。
回盲肠结型肠套叠同心圆及套筒征
肠套叠大便带血
肠套叠:小肠套叠一般是暂时性套叠也称一过性肠套叠,同心圆直径在2cm左右,在超声检查过程 中可在2分钟至半小时内消失,所以超声医师在发超声报告时其超声诊断必须写明是小肠套叠, 不要只诊断肠套叠,以免造成临床医师误认为是回结肠肠套叠而行灌肠治疗。 超声医师也可嘱咐病人家人半小时后复查超声,等小肠套叠消失后再发报告。 并且在报告中描述套叠在半小时复查后消失。 小肠小肠套叠的同心圆及套筒征
肠套叠内肿大淋巴结
七、鉴别诊断:
1、通过大小鉴别:回结肠套叠、小肠套叠及阑尾炎可以从同心圆直径鉴别:阑尾炎同心圆直径多在1.0cm一下。 小肠套叠同心圆在2cm左右。回结肠套叠一般在3cm以上。
2、通过位置鉴别,回结肠套叠多发生在右上腹,小肠套叠多发生在中下腹部,阑尾炎多发生在右下腹部。 阑尾炎同心圆似肠套叠同心圆.
八、肠套叠治疗方法
1、非手术疗法 (1)空气灌肠: (2)钡剂灌肠:
2、手术治疗适应症: 晚期病情比较严重,不适合作灌肠复位的病例,或已经灌肠未能复位的病例,以及非手术疗法复位达3次以上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