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专家有→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中医药局关于评选第四届国医大师的通知》(人社部函〔2021〕144号)《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评选第二届全国名中医的通知》(国中医药人教函〔2021〕202号)要求,各地共推荐国医大师人选69名、全国名中医137名。
1、陈民藩(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男,汉族,1935年12月出生,福州人,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教授,主任医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肛肠科返聘专家。
主要事迹及贡献:福建省中医肛肠学科重要创始人。从事中医肛肠学科医教研工作六十五年,功绩卓著,成果颇丰。在医学实践中,陈民藩教授逐步提出并形成了“湿热论治、以通为用、内外并治、存体寡损、形神兼备”的肛肠病诊疗和康复思想,建立起“陈民藩中西医结合诊疗肛肠病模式”。丰富并提升了中医肛肠学科的防治水平,逐步形成了闽派中医肛肠的学术特色。被评为全国名中医,福建省名中医,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得者,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顾问,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第一至三届主任委员,第四、五届名誉主任委员。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和全国第二、四、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主持的“枯痔疗法”科研课题,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福建省科技成果奖。
2、杜建(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男,1941年02月出生,主任医师,教授,现工作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原福建中医学院院长,曾兼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院长。
主要事迹及贡献:全国名中医、福建省优秀专家、省优秀教师、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第三、四、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并成立杜建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被聘多个学会、协会任职。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56年,年门诊量1万余,参与干部保健、为来闽的中央领导及知名人士提供医疗保健。指导开设中医(特需)营养门诊,这是福建省首个贯彻中医“治未病”思想与营养学相结合的理念来指导患者健康营养饮食管理的门诊;通过多种形式促进传统食养知识传播,推动中医药、传统食养与现代营养学的融合。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9项。获教学、科研成果奖23项。发表论文274篇,SCI收录17篇,被引频次1703次;主编著作14部。培养51名硕博士、5名学术经验继承人、3名全国中医优秀人才、博士后1人;培养工作室成员21人。积极开展海外港台中医药学术交流。
1、李灿东(福建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岐黄学者。现任福建中医药大学校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分会主委、世界中联中医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教育部中医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二届“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WHO-ICD11传统医学项目专家组成员。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卫生计生系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事迹及贡献:坚持中医临床工作第一线,37年如一日,逐步成长成为中医学科带头人和全国中医诊断学学术带头人。在工作中树立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深受省内外患者和民众好评;注重中医整体思维,对于中医内伤杂病,特别是肿瘤、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妇科疾病的中医诊疗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的特色,积累了丰富经验;重视学术传承和人才培养,指导的学生和学术传承人,部分已经成为所在院校和地区的学科带头人。创立了《中医误诊学》和《中医状态学》理论体系,主编著作24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被香港浸会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暨南大学等10余所大学聘为荣誉教授或客座教授。
2、吕绍光(省立医院),男,汉族,中共党员,原福建省立医院中医科行政主任,教研室主任,二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46年3月生,1970年开始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从事中医药工作50余年。
主要事迹及贡献:首届福建省名中医,全国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吕绍光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全科医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男科分会不育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中医保健技术分会第一届、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建立“规、平、甘、简”学术思想;提倡“从肾论治内分泌疾病”的临床经验,长期坚持临床第一线,至今仍参加病区查房年门诊量近3万人次,平均每天门诊100人次左右。曾任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中医保健工作。获国家科研成果1项,省厅科技成果4项。国家专利2项,发表论文87余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吕绍光临床经验撷萃》。2007年被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授予“全国医德标兵”称号,2011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届中西医结合贡献奖。培养学术继承人7人、进修生50余人,遍布全省、香港及北、上、广,为中医药的传承及发展做出贡献。
3、张喜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男,1963年04月出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工作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主要事迹及贡献: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每周六次门诊,日超100人,年均近2万人次。一直从事经方辨治疑难病研究,内外妇儿通治,形成独特学术思想:①率先运用六经辨治肾脏病;②提出标本兼顾,提壶揭盖,疏肝化浊等辨治前列腺疾病;③多脏同调治心脑病,如治疗慢性心衰,强调宣肺调心,运脾,调补肾中精气,通阳利水;④重视肝脾、肝胃同调,创立系列经验方辨治胃病;⑤以人为本,增效减毒,纠正癌症放、化疗毒副作用。作为省级专家,投身新冠防治工作,并义务为国外患者诊治。已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等,国家级5名,省级7名。创办本科师承班,获09年国家级质量工程,并亲带学生30余名。副主编国家级教材9部,参编20部,获省级教学成果2项,培养研究生90名。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7项,发表论文260余篇,出版专著12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项。演义《伤寒论》为章回小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发行。《医师在线》开设《张喜奎经方践行录》专栏,已刊52篇。微信平台连载《张喜奎杏林耕读传薪录》,已刊956期,累计阅读达40余万人次。
4.肖定远(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男,1938年06月出生,主任医师,现工作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
主要事迹及贡献:闽医萧氏皮肤科学术流派第七代代表性传承人,曾任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福建中医药大学首届名老中医、福建省名中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在五十多年的诊疗活动中,继承祖传经验基础上,并结合明清中医外科三大派的辨证、立法、用药精髓,运用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检查方法,把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重视基础,博采众长,师古而不泥古;谨守病机,治病求本;重视整体,审别阴阳;顾护脾胃,调和气血;三因制宜;内外兼治,重视外治,用药灵活,重视调护”为核心的特色理论。临床上对疑难复杂的中医外科病证有独特方法,特别对疮疡病种的疔、疖、痈、疽、丹毒,乳房疾病等及皮肤病的诊断、鉴别、成因、治疗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近三年门诊共5万多人次,还常参与院内院外会诊。肖定远外治方面总结出大成散、加味金黄散、大成散膏、加味白玉膏、疯油膏、冰黛三黄膏、祛湿膏等特色制剂
完整名单如下
综合:人民日报客户端、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李子
审核:黄美辉、朱晓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