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以患者为中心的互联网+全病程管理,最基础的条件是分级诊疗落实到位,线上线下协同顺畅
一、理解认知:您如何看待以患者为中心的互联网+全病程管理?
我们在谈这个问题时,首先需要明确概念,什么是以患者为中心?什么是全病程管理?以患者为中心不是为满足患者主观的服务意愿需求,而是要以患者的客观病情需求,围绕治病救人为中心。从医院管理视角理解的全病程管理,不是聚焦某个病人的全病程,而是全链条医疗协同体系需要覆盖的全部病程阶段,是面向各个病程阶段、线上线下结合的一个协同机制。
其次,明确互联网与全病程的关系是什么?互联网+医疗实际上是贯穿于整个患者全病程管理,是延伸线下服务的一种能力支撑。互联网的形态也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同阶段发挥的作用、扮演的角色都不一样。
最后,全病程管理应该分几个阶段去实现?从两个层面考虑:第一,从实施部署的维度;第二从全病程管理功能维度。从实施部署的维度看:要按照短期、中期、长期的工作重心部署。短期看来,医院拟开展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互联网+全病程管理,当前的工作重心仍是加快互联网医院的建设和运营,互联网医院的运营问题不解决,后续的全病程管理推进会存在更多问题。中期工作重心围绕各病程阶段的业务流程需要无缝连接,并通过技术平台来实现,满足全流程无障碍的需求来部署。长期来看,全病程管理的价值是需要围绕患者的就医连续性、可及性和便捷性部署,需要长效运行机制才能长期做下去。
从全病程管理功能维度来看,按照病情不同阶段的特征,可以分为健康管理、基层首诊、远程协同、急危重症救治、康复、慢病管理及老年照护等服务模式,推动全病程管理应重点从哪个阶段入手仍需进一步探索和细化。
图/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发展办主任卢清君
二、问题挑战: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互联网+全病程管理,还面临哪些障碍?
当前,个人觉得至少要具备如下几个基础条件才可能实质性的推动以患者为中心的互联网+全病程管理:一是互联网整个领域需要从技术到管理都很成熟,才能支撑好患者的全病程管理。二是从互联网应用上说,需要有一个功能强大的底层基础设施支撑,才能做好全病程管理,即分级诊疗制度和协同网络支撑。推行患者全病程管理,最基础的条件就是分级诊疗落实到位,线上线下协同顺畅。三是将互联网+医疗的政策、互联网医院定位、运营机制等问题处理好,建立符合医学规律的全病程管理,是能开展全病程管理的基础条件。
三、破解路径:要实现互联网+全病程管理,我们当前需要优先做哪些工作?
(一)明确不同等级医院的功能定位。分级诊疗制度确定了不同等级的医院聚焦病情的不同阶段。大型三甲医院合理的功能定位是以疑难重症救治为主,不断提高三、四级手术占比,而全病程管理的患者达到这种要求的可能连两成都不到,能在互联网上接受诊疗的大多数都是慢病患者,与大型医院的主要职责不适配。因此,即使开展全病程管理工作,因为分级诊疗、DRGS支付等制度,部分患者还需到地市、区县等医院就诊。
(二)结合患者所处阶段,做好患者预期管理。推进以患者为中心的互联网+全病程管理务必要做好患者预期管理,若患者对全病程管理有极高的期待,一方面会增加行业内的压力,另一方面实际开展情况如果不如心理预期,可能会导致患者使用意愿不高,所以这个问题要平衡好。在推进以患者为中心的互联网+全病程管理时,可强调病程管理,根据不同患者处于的不同阶段,结合实际情况对患者管理,不建议开始就强调全病程管理的概念。
(三)遴选示范案例,提取可参考借鉴的成功经验。目前,顶层设计难以规范。就慢病管理而言,该领域发展速度太快,导致一些规范指导的时效性很短,后面不足以指导医院的顶层设计。此外,规范会不会限制创新技术使用?也是流程规范在制定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所以,当前,围绕以患者为中心的互联网+全病程管理,建议先树立示范案例,提取可参考借鉴的成功经验。
(四)弥补技术漏洞,保障医疗安全。目前,针对互联网+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漏洞有很多,这里举两个例子:一是人脸识别导致信息泄漏,二是移动电子签名的盗用。现在从技术的角度很容易做出AI仿真人像,从两方面考虑医院应用此技术的风险:一方面,要防范部分医院重复使用人脸数据多次骗保的不端行为;另一方面,要防范不法人员从其他渠道盗取人脸信息,导致患者诊疗数据等隐私信息泄漏。
移动电子签名主要需要考虑的盗用风险有两个:一是打印出来的电子签名无法验证真伪,导致药店处方药很难进入监管;二是现有的部分技术存在漏洞,带有电子签名的处方文件外配到系统之外的机构时,很难验证真伪。处方流转的监管体系若不解决好,患者全病程管理又如何实现?
四、业务协同:在与医联体单位业务协同中面临哪些问题及挑战?贵院围绕医联体间的业务协同的重点工作是?
一是非医联体成员单位如何实现转诊?如果发起转诊单位不是我们医联体单位,不在我们平台上,如何实现转诊?医生有没有资源联系到我们医院?基于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线下的协同效率不高或者不够规范的情况。
二是分级诊疗具体对接的人是谁?如果这个角色定不下来,也会极大影响转诊的效果。需要第三方公司与我们合作,由专业的团队将此事负责起来。目前,医联体内患者的转诊仍然是直接对接医院,对第三方公司的认可度不高。因此,第三方公司要明确自身定位,才能保证转诊有序、高效的运转起来。
中日友好医院围绕分级诊疗、有效实现医联体间的业务协同,优先建设布局:
一是统一平台。中日友好医院目前建有15个专科医联体,超过2700家医疗单位,我们要求医联体单位必须使用远程医疗平台,因为我们需要实现线下协同,就必须在同一个平台上完成上下转诊等工作,有效的推进分级诊疗的建设。
二是明确转诊标准。转诊以专家、下级医生、患者三方都同意并认可才能实现转诊,只要有一方不同意转诊,那分级诊疗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三方都认可是能持续开展分级诊疗的保障。
结语
互联网+医疗要长效发展,就必须解决平台建设和运行瓶颈问题。需要我们所有的从业者聚焦细节、淡定稳健,从解决每一个细节问题入手,逐步建立合理共赢的运行机制,这才是互联网+医疗走出困境,拓展规模化发展的出路。
相关文章推荐
患者全病程管理系列专访(三)|昆医大附二院:坚持线上线下一体化,努力构建互联网生态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