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第一批带量采购全国扩标中选结果出炉,当年12月中标结果落地执行,带量采购全面推广落地已经两年。
12月15日,《中国医疗保险》杂志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带量采购落地后中选药品整体采购情况,并选取阿托伐他汀口服常释剂型、氨氯地平口服常释剂型等9种药品,介绍了中选药品和未中选原研药及其他药品采购情况。
全面替代:落选原研销量下滑46%,落选国产下滑81%选取阿托伐他汀口服常释剂型、氨氯地平口服常释剂型等9种药品,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技术标准部主管柳雯馨介绍了集采未中选原研药使用情况变化。 柳雯馨介绍说,带量采购执行一年后,上述9个通用名的采购量放量效应显著,9种药品按通用名计年总采购量增长23%。 在药品采购量大幅增加情况下,中选药品采购量和采购占比都在增加。 从采购数量来看,带量采购结果实施一年后,中选药品的采购量从43.87亿增加为160.2亿,整体增加了265.2%,增幅最多的为奥美拉唑,增幅高达522.61%,增幅最小的伊马替尼,为54.55%。 从中选药品的采购占比来看,中选药品在同通用名下采购量占比从27.1%提高到80.4%,落选原研药从实施前一年的28.9%下降至12.7%,未中选仿制药采购量占比从44%降为6.9%。 相对于中选药品采购量和采购量占比提升,落选药品采购量则全面萎缩。 其中,集采前,未中选原研药全国年总采购量从46.81亿,集采结果实施一年后,其采购量降为25.27亿,降幅达46%。辛伐他汀口服常释剂降幅最大,达74.4%;其次是铝碳酸镁咀嚼片,降幅为60.3%;再次为缬沙坦口服常释剂型,降幅为55%;降幅最少的伊马替尼口服常释剂型,也达到了13.4%。 落选国产仿制药更惨,落选仿制药的采购量从集采前的71.25亿下滑为13.69亿,降幅高达80.79%。 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价格招采室主任蒋昌松表示,发达国家处方药市场专利药双量占比20%,但采购金额占比80%,仿制药反而数量占80%而采购金额占20%。带量采购前,中国处方药市场中,专利药采购金额占比15%左右,原研、过评仿制药、未过评仿制药集采前金额占比65%。 带量采购成为中国处方药市场和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据介绍,执行带量采购后,中选药品采购数量占同通用名的80%、采购金额占同通用名的60%,节省医保资金2500亿。 北京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胡欣以本院数据为依据,说明集采不仅显著降低糖尿病、乙肝等疾病用药费用,也大幅提升药品可及性,实现仿制药对原研药品的替代。 胡欣介绍说,很多老年人往往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叠加后治疗费用很容易超过门诊报销的额度,带量采购大幅度降低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的诊疗费用,大幅度提高药品的可及性。 胡欣还强调,根据真实诊疗环境下数据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结果,乙肝、高血压、肿瘤等8个治疗领域的14个中选仿制药与原研药在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上均无差异,为仿制药替代原研药提供重要循证医学证据。 胡欣表示,更改处方后,医生都会用数月时间对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观察,以保证诊疗效果,所以一旦医生将处方替换为集采产品,一般就不会再轻易更改处方了。 体现在采购量上,相较于集采执行一年的数据, 2021年中选仿制药市场份额进一步增长到84.4%,提高5.2个百分点;原研药市场份额进一步下降至11.7%,下降3.9个百分点;各个药品的中选仿制药市场占比都在80%以上,3个药品已经达到90%以上。 而带量采购不仅仅是提高了药品可及性,对医院产生了更多影响。据介绍,此前很多医生习惯于商品名处方,但集采后,用通用名处方,习惯也在和国际接轨,同时,剂型上,有很多为提高价格而出现奇特剂型,但是现在集采剂型成为医院用药主流剂型。以左氧氟沙星为例,该品种此前有0.1g、0.45g等多个规格,但集采后0.2g和0.5g成为医院用药主流规格,用药更为合理。 来源:药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