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是机体正常运行的重要能量来源,血糖过低会对人体产生一系列损害,严重的低血糖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血糖也被作为实验室危急值报告项目之一来管理。
血糖是机体正常运行的重要能量来源,血糖过低会对人体产生一系列损害,严重的低血糖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血糖也被作为实验室危急值报告项目之一来管理。但同时,假性的危急值会导致临床医生对检验结果的质疑,也会给患者造成不可逆的严重后果。
近期,一例极低的血糖结果就引起了检验科老师的重点关注,究其原因竟是一部分血糖不知道“去哪了”。那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患者,男,37岁,乏力,腹胀2月余。
【现病史】
患者两个月以来无明显诱因自觉乏力,腹胀,左上腹不适,进食后胃区不适,无明显厌油,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辅助检查】
WBC:130*109/L,早幼粒细胞0.01*109/L,
中幼粒细胞0.12*109/L,晚幼粒细胞0.12*109/L,
杆状核粒细胞0.24*109/L,分叶核粒细胞0.36*109/L。
临床诊断: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临床医生表示,该患者血糖不可能如此之低,原因是:
1、该患者没有低血糖的症状;
2、该患者在同一时间末梢血糖结果为5.0mmol/L。
此时科室老师产生疑问,为什么生化仪血糖(GLU)检测结果如此之低?是仪器试剂等原因造成?是患者自身或者前处理造成?因此科室老师联系迈瑞应用工程师,要求给予解释。
3、询问科室前处理人员,未发现前处理异常问题。
重新采集血样标本。
怀疑与标本放置时间是否有关。
(2)同一时间采集的血清标本与全血标本,统一放置1小时检测,发现全血标本血糖结果下降幅度很大,达到原始结果的1/3,而血清标本血糖结果未有明显变化。
确认全血标本会随着放置时间增加,而出现血糖结果下降的变化。
有文献报道,对于正常标本来说,在室温放置2小时,3小时再分别测定血液标本中血糖浓度,下降幅度分别为6.57%,10.18%。所以为防止血糖的分解,对于那些不能立即进行检测的标本应尽量立即离心保存。同时,多篇文献记载白血病患者,尤其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为主,当白细胞升高时常常出现假性低血糖。主要原因是由于白血病患者的粒细胞和血小板增生极度活跃,代谢旺盛,消耗葡萄糖增多。室温条件下,正常血液的葡萄糖每小时降低20~25%。[2]
除了白血病,还有其他情况会导致血糖假性减少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今天一起探讨一下血糖假性降低的几种情况。
白血病患者,尤其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为主,并发低血糖现象,并不少见,主要原因在上述文章中已解释。另外,其他类型的白血病患者,肿瘤患者也有发生低血糖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肿瘤消耗葡萄糖过多、葡萄糖产生过少、糖原合成或分解释放缺陷、营养不良、脂肪动员异常等。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肿瘤主要释放胰岛素样物质而导致低血糖。低血糖可抑制内源性自身胰岛素分泌,最终形成低血糖、低胰岛素血症。肿瘤细胞释放的胰岛素样物质在生物学活性上与内源性自身胰岛素相似,都可降低血糖。[3]
红细胞增多症是红细胞数目、血红蛋白比积和血液总量显著超过正常水平为特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以克隆性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生性疾病。
血糖浓度下降是因为红细胞离体后仍存活一定时间,它可通过酵解获取能量,红细胞利用葡萄糖100%的无氧酵解获取能量,因而标本放置时间越长血糖降低越明显。[5]
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是由于左右心之间存在异常通道,同时合并右室流出道梗阻(肺动脉狭窄)或者有极严重的肺动脉高压,致使右心压力增高且超过左心,血液从左、右心之间的异常通道从右向左分流,患者出现持续性紫绀,此时肺血流量减少,常见的有法乐四联症及三尖瓣下移等。
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由于长期存在低氧血症,在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下会刺激骨髓生成较多的红细胞,而产生红细胞增多症的表现,利用葡萄糖的无氧酵解获取能量,消耗血液当中的葡萄糖,因而采血后在红细胞存货时间内,产生血糖降低的现象。
快速血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OCT血糖,指在病人旁边进行的临床检测,检测一般采用手指末端全血作为检测标本,是包含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的混合血液,且也含有组织间液、淋巴液等;同时快速血糖易受红细胞压积、毛细血管氧分压及过度挤压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末梢血与静脉血的检测结果是有差异的,用血清为样本的实验室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糖值高于末梢血11.2%,高于静脉全血血糖约6.9%,这可能是由于在全血分离血清时,红细胞聚集、挤压等导致部分红细胞破裂,葡萄糖释放到血清中,造成葡萄糖浓度比全血高。[6]
1、规范前处理流程。
2、查看标本结果反应曲线。
3、结合其他检测项目结果。
4、建立完善的复检流程。
也要从临床患者自身原因去分析。包括:
1、与临床医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明确临床症状与检测结果是否一致。
2、根据不同患者情况,采取相应的检测策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审核,发放一份合格的检验报告,做到为结果负责,为患者负责。
【参考资料】
文章来源:检验医学网,订阅号若有侵权或转载限制请联系我们(或在公众号下方留言),我们将第一时间联系您并进行删除。
编辑:青翠欲滴
审校:晨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