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脑脊液标志物检测新策略。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杨建军教授│刘盼苗博士后团队,利用一种新型高强度并具有表面“活性”的结构色微球作为编码载体,构建出基于ELISA的多元检测平台,实现了对脓毒症大鼠脑脊液炎性标志物的多指标同步分析。相关成果以“Robust Structural Color Beads bySelf-Adhesion Amorphous Colloidal Particles for Detection of CerebrospinalFluid Biomarkers”为题发表在工程类综合性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13.27,中科院一区)。本项工作由该团队独立完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盼苗博士后为第一作者,杨建军教授为通讯作者。
脑脊液生物标志物的分析在预测和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生理功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啮齿类动物脑脊液提取量不足,我们很难从一次提取的脑脊液中实现多个生物标志物的分析。因此,一种能够同步多元分析脑脊液生物标记物的新方法仍有待开发。在这里,我们提出了利用一种非晶态光子结构编码微球建立ELISA多元检测平台,用于小鼠脑脊液生物标记物的多元分析。这些编码载体是通过液滴微流控技术组装黏附性聚多巴胺包覆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得到的(SiO2@PDA NPs)。由于PDA的粘附性、黑色素性质和“活性”官能团,所获得的微球呈现高的颜色可见度、高的强度和“活性”表面。此外,与以前的光谱编码光子晶体微球相比,非晶态结构色微球具有接近13倍的编码信号面积。此外,通过迈克尔加成反应,微球可以很容易地接枝所需的生物分子。最后,通过建立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动物模型验证编码微球的多元分析特性,从大鼠小脑延髓池中提取微量脑脊液,用三种颜色的非晶态微球作为编码载体构建ELISA多元检测平台,可同时对三种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进行相对准确的分析。这些结果表明,非晶态结构色编码微球有望广泛应用于啮齿类动物炎症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模型的筛选及鉴定等领域。
构建基于非晶态光子结构编码载体的ELISA多元检测平台的示意图
作者介绍
杨建军,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生导师,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主任,兼郑州大学医学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担任中国精准医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会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法国国家科研署(ANR)及荷兰科学研究会(NWO)等基金评审专家,18种期刊副主编或编委,112种SCI期刊审稿专家;发表SCI论文222篇,总影响因子850分。
刘盼苗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博士后,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专职科研员,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主要从事微纳药物剂型设计、靶向药物递送、光学生物材料、器官芯片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面上资助及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在Research、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ACS applied materials& interfaces、Nanoscale等发表学术论文16篇,已授权发明专利4项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