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94个I类新药上市!还有更多在路上......
来源 | 赛柏蓝
特约撰稿 | 金钱草
在我国“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活动(简称“专项活动”)收官一年之际,经笔者初步统计发现,自2008年至2021年国内共有94个I类新药获批。近几年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创新呈现什么特点?进入“重大新药创制”后时代,我国医药行业创新发展何去何从?
01
“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活动背景及成效
专项活动助力我国诞生了近百款I类新药
在过去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获批的创新药数量屈指可数。公开资料显示,自1985年至2008年我国创新药的数量仅为5个,约平均5年I个,绝大多数疗效确切的创新药全部依赖进口。
基于我国创新药发展长期落后的大背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了“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活动,旨在使中国从以仿制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创制为主,实现从医药大国到医药科技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总体将该活动目标的实现分为三个阶段:
2008年至2010年为创新转型阶段。初步形成国家药物创新体系,有效支撑我国自主研制创新药物。
2011年至2015年为快速增长阶段。主要技术规范基本实现与国际接轨,研发水平显著提高,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缩小。
2016年至2020年为跨越发展阶段。我国新药创制的整体水平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2020年是中国“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活动的收官之年。作为中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专项支持了3000多个课题,中央财政投入233亿元,加上企业投入、地方政府的支持,推动力度前所未有,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8-2020年合计上市I类新药68个,加上仍受该专项活动影响的2021年获批的26个I类新药,合计上市的I类新药数量达到94个——其中,2018年至2021年均在10个以上,分别为10个、12个、15个和26个。2021年中国已经超过每年全球创新药获批上市数量最多的美国(49个)的一半(部分获批1类新药名单详见文末)。
专项活动大大提升了我国医药创新能力
通过该专项活动促进我国初步建成药物创新体系,大大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逐步与国际接轨。
随着“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活动实施,我国初步建成了围绕原始创新和药物研发链条的不同阶段的技术平台和技术体系。初步建成了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主的源头创新,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紧密结合,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网格化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使得我国药品研发创新逐步从“模仿创新”到“原始创新”。
“中国不仅技术能力提升了,在遵守的规范、标准等方面都与国际接轨,使得我们能顺利融入到国际新药研究这样大的环境中。”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陈凯先院士如是说。
新药创制专项的实施,让中国医药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国产药品和疫苗获得国际准入、国产药品到国际做临床试验数量持续增加,技术平台国际认证与国际接轨,疫苗监管体系通过了WHO的评估,国际成果转让与合作更加广泛,有几百个品种的药品可以到发达国家市场去试验。
未来几年,像BTK抑制剂、第3代EGFR抑制剂、PARP抑制剂、CDK4/6抑制剂等国产小分子靶向药陆续上市,将打破进口靶向药对国内市场垄断的局面。
中国对全球医药研发的贡献也不断上升。知名咨询分析机构麦肯锡2016年对全球的医药创新研发水平进行等级划分,共分为3个梯队:
美国是第一梯队,对全球医药研发贡献约50%;第二梯队有日本、英国、德国、瑞士等国,每个国家对全球医药研发贡献大约5%~12%;中国和韩国、以色列、印度等国属于第三梯队,每个国家对全球医药研发贡献在1%~5%。
仅在短短2年后的2018年,麦肯锡就对这一等级划分进行了重大调整——中国对全球医药研发的贡献上升到4%—8%,已跨入全球第二梯队。预计当前已经超过了6%。
陈凯先院士认为中国医药产业正在进入一个创新跨越的新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的跟踪仿制阶段。到90年代,进入第二个阶段——模仿创新阶段,到今天中国逐步进入原始创新阶段。
02
“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活动后时代,创新药将进入密集收获期
自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和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后,自主新药报批进入加速期,自主新药报批周期被压缩到5-6年——其中,IND+NDA的审评时间被压缩到1.3年左右;临床时间有望压缩到4年左右。对于部分特殊品种,甚至报批周期将被压缩至4年左右。
根据药融云发布的《中国I类新药靶点白皮书》,自2016年以来,国家药审中心(CDE)I类新药受理数量快速上升,由184个增加至1379个,增长了7倍,年均增长接近50%。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I类新药靶点白皮书》,供参考
根据前述提到的国内新药报批周期情况来看,2021年及之前获批的新药主要是CDE在2016年之前受理的新药,因此在2016年及之后受理的I类新药将逐步进入获批收获期。
相应地,申报受理的I类新药涉及的靶点数量也快速上升,大约从90个上升至300个以上,年均增长近28%。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I类新药靶点白皮书》,供参考
从类别情况来看,生物药逐渐成为研发趋势,主要系抗体类药物研发申报数量快速增长所致。生物药申报数量占比由2016年的约26%上升至2021年的约45%。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I类新药靶点白皮书》,供参考
从治疗领域分布情况来看,无论是从靶点分布情况来看还是品种数量分布情况来看,肿瘤都远远高于其他领域。具体从靶点的治疗领域分布来看,肿瘤约占44%;从品种数量分布的治疗领域来看,更是高达62%。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I类新药靶点白皮书》,供参考
可见,实施“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活动后时代,有更多的I类新药在路上。
附:近年来国内获批上市的部分新药清单
批准年份 | 品名 | 研发企业 | 疾病领域 |
2021 | 达尔西利 | 江苏恒瑞医药 |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
2021 | 脯氨酸恒格列净 | 江苏恒瑞医药 | 消化系统与代谢药 |
2021 | 枸橼酸爱地那非 | 悦康药业 | 生殖泌尿系统和性激素类药物 |
2021 | 奥马环素 | 再鼎医药(上海) | 全身用抗感染药 |
2021 | 奥瑞巴替尼 | 广州顺健生物医药科技 |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
2021 | 西格列他钠 | 成都微芯药业 | 消化系统与代谢药 |
2021 | 阿兹夫定 | 河南真实生物科技 | 全身用抗感染药 |
2021 | 海博麦布 | 浙江海正药业 | 心血管系统用药 |
2021 | 艾诺韦林 | 江苏艾迪药业 | 全身用抗感染药 |
2021 | 艾米替诺福韦 | 江苏豪森药业 | 全身用抗感染药 |
2021 | 赛沃替尼 | 和黄医药 |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
2021 | 海曲泊帕乙醇胺 | 江苏恒瑞医药 | 血液和造血系统用药 |
2021 | 甲苯磺酸多纳非尼 | 苏州泽璟生物技术 |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
2021 | 康替唑胺 | 盟科医药 | 全身用抗感染药 |
2021 | 左旋奥硝唑磷酸二钠 | 扬子江药业等 | 全身用抗感染药 |
2021 | 帕米帕利 | 百济神州 |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
2021 | 优替德隆 | 北京华昊中天生物技术 |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
2021 | 甲磺酸伏美替尼 | 上海艾力斯医药科技 |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
2021 | 舒格利单抗 | 基石药业 |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
2021 | 恩沃利单抗 | 四川思路康瑞药业 |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
2021 | 瑞基奥仑赛 | 药明巨诺 |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
2021 | 赛帕利单抗 | 广州誉衡生物 |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
2021 | 派安普利单抗 | 正大天晴康方(上海) |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
2021 | 维迪西妥单抗 | 荣昌生物 |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
2021 | 泰它西普 | 荣昌生物 |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
2020 | 索凡替尼 | 和黄医药 |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
2020 | 奥布替尼 | 北京诺诚健华医药科技 |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
2020 | 磷酸依米他韦 | 东阳光药业 | 全身用抗感染药 |
2020 | 环泊酚 | 海思科医药 | 神经系统用药 |
2020 | 氟唑帕利 | 江苏恒瑞医药 |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
2020 | 盐酸恩沙替尼 | 贝达药业-Xcovery |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
2020 | 依达拉奉+右旋龙脑 | 江苏先声药业 | 神经系统用药 |
2020 | 盐酸拉维达韦 | 歌礼药业 | 全身用抗感染药 |
2020 | 甲磺酸阿美替尼 | 江苏豪森药业 |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
2020 | 苯环喹溴铵 | 银谷制药等 | 呼吸系统用药 |
2020 | 盐酸可洛派韦 | 北京凯因科技 | 全身用抗感染药 |
2020 | 苯磺酸瑞马唑仑 | 宜昌人福药业 | 神经系统用药 |
2020 | 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Vero细胞) | 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 | 疫苗 |
2020 | 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EC) | 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 | 疫苗 |
2019 |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 | 江苏恒瑞 | 神经系统用药 |
2019 | 甲磺酸氟马替尼 | 江苏豪森药业 |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
2019 | 泽布替尼 | 百济神州 |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
2019 | 甘露特钠 |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 | 神经系统用药 |
2019 | 可利霉素 | 北京首科公司等 | 全身用抗感染药 |
2019 | 本维莫德 | 广东中昊药业 | 皮肤病用药 |
2019 | 聚乙二醇洛塞那肽 | 江苏豪森药业 | 消化系统与代谢药 |
2019 | 重组人乳头瘤病毒16/18型双价疫苗 | 北京万泰生物药业等 | 疫苗 |
2019 | 替雷利珠单抗 | 百济神州 |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
2019 | 卡瑞利珠单抗 | 江苏恒瑞医药等 |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
2019 | 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 | 江苏金迪克生物技术 | 疫苗 |
2019 | 全氟丙烷人血白蛋白微球 |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 造影剂 |
2018 | 罗沙司他 | 珐博进(中国)医药 | 血液和造血系统用药 |
2018 | 呋喹替尼 | 和黄医药 |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
2018 | 马来酸吡咯替尼 | 江苏恒瑞医药 |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
2018 | 达诺瑞韦钠 | 歌礼制药(中国)等 | 全身用抗感染药 |
2018 | 艾博韦泰 | 前沿生物药业(南京) | 全身用抗感染药 |
2018 | 盐酸安罗替尼 | 正大天晴药业 |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
2018 | 信迪利单抗 | 信达生物 |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
2018 | 特瑞普利单抗 | 上海君实生物 |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
2018 | 重组细胞因子基因衍生蛋白 | 杰华生物公司 | 疫苗 |
2017 | 甲苯磺酸尼拉帕利 | 再鼎药业 |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
2017 | 重组埃博拉病毒病疫苗(腺病毒载体) | 康希诺生物 | 疫苗 |
2016 | 海姆泊芬 | 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 | 皮肤病用药 |
2016 | 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Vero细胞) |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 疫苗 |
2016 | 贝那鲁肽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 消化系统与代谢药 |
2016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 厦门特宝生物工程 | 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 |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