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指患者睡眠时周期性地出现部分或完全的上呼吸道梗阻,以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为特征的疾病。
图片: 网络和文献 | 编辑: 漫潜 | 审核: Doctor张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 指患者睡眠时周期性地出现部分或完全的上呼吸道梗阻,以呼吸暂停和低通气为特征的疾病。
我国成人OSA总患病率为3.93%,男性为女性的2.62倍,但临床诊断率较低。 合并OSA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显著增多,死亡率显著增高,该类患者均应被列为麻醉的高危患者。
为此,在2014年ASA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围术期管理指南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最新指南及文献,重点对OSA患者的术前筛查与诊断、危险因素、气道管理、麻醉用药等予以修订,以提高对OSA患者围术期麻醉安全管理。
01
OSA相关定义
呼吸事件的分类和定义
(1)睡眠呼吸暂停(SA)
指睡眠过程中口鼻呼吸气流消失或明显减弱(较基线幅度下降≥90%),持续时间≥10s。
通常分为3个类型:
OSA,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的上呼吸道塌陷所致的呼吸暂停,但中枢神经系呼吸驱动功能正常,继续发出呼吸运动指令兴奋呼吸肌,因此胸腹式呼吸运动仍存在。
中枢型睡眠呼吸暂停(CSA),呼吸中枢神经功能调节异常引起睡眠时呼吸停,口鼻气流与胸腹式呼吸同时消失。
混合型睡眠呼吸暂停(MSA),睡眠时1次呼吸暂停过程中,口鼻气流与胸腹式呼吸同时消失,数秒或数十秒后出现胸腹式呼吸运动,仍无口鼻气流。即先出现CSA,后出现OSA。其中,OSA的危险因素见表1。
表1 OSA相关危险因素
(2)低通气
睡眠过程中口鼻气流较基线水平降低≥30%,同时伴SPO2下降≥3%或者伴有微觉醒,持续时间≥10s。
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
睡眠中平均每小时呼吸暂停与低通气的次数之和。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
每晚7h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及低通气反复发作30次以上,或AHI≥5次/h。呼吸暂停事件以阻塞性为主,伴打鼾、睡眠呼吸暂停和白天嗜睡等症状。
02
OSA筛查与诊断
筛查方法
多导睡眠图(PSG)监测被公认为诊断OSA的金标准,但其应用受费用高与检查时间长的限制。STOP-Bang问卷是外科手术时最有效的筛查工具(表2),评分为5~8分时能高几率识别出中到重度的OSA。
表2 STOP-Bang问卷(中文版)
注:0~2分,低风险;3~4分,中度风险;5~8分,高风险
诊断标准
(1)临床出现以下症状任何一项或以上:
晚上失眠、醒后精力未恢复、白天嗜睡。
夜间憋气、喘息或窒息而醒。
习惯性打鼾、呼吸中断。
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心房颤动、2型糖尿病、情绪障碍、认知障碍。
(2)PSG或PM监测AHI≥5次/h,阻塞型事件为主。
(3)无上述症状,PSG或PM监测AHI≥15次/h,阻塞型事件为主。符合条件(1)和(2),或者只符合条件(3)者可以诊断为成人OSA。
(4)儿童睡眠过程中阻塞性呼吸暂停指数(OAI)≥1次/h或AHI≥5次/h,每次持续时间≥2个呼吸周期;最低SPO2<92%;儿童满足以上两者即可诊断OSA。(表3~4)
表3 成人OSA病情程度判断依据
注:a,主要依据; b,辅助依据
表4 儿童OSA病情程度判断依据
03
OSA患者术前评估与准备
术前评估
(1)OSA严重程度及围术期风险评估
OSA围术期风险评分系统见表5。
表5 OSA围术期风险评分系统
需要注意的是,此系统未经临床验证,仅作为指导和临床判断,应用于评估个别患者的风险。如患者术前已有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或无创正压通气(NIPPV),且在术后将继续使用,则可减去1分;如轻或中度OSA患者静息时PACO2>50mmHg,则应增加1分;评分为4分的OSA患者引发围术期风险增加;评分为5分以上者则围术期风险显著增加。
(2) 困难气道评估
详细询问气道方面的病史;
颜面部畸形,如小下颌畸形、下颌后缩畸形、舌骨位置异常等;
上呼吸道解剖异常,如口咽腔狭小、扁桃体腺样体肥大、舌体肥大等;
结合Mallampati分级、直接或间接喉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结果综合判断。
(3) 重要器官功能评估
对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肾脏功能等受累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同时进行相应的治疗,使受损器官达到较好的功能状态。
(4) 日间与门诊手术评估
在计划进行手术之前,应评估患者是否适合日间或门诊手术,其评估因素包括:
睡眠呼吸暂停状态,
上呼吸道解剖和生理异常程度,
并存疾病状态,
手术种类,
麻醉类型,
术后阿片类药物的需要程度,
患者年龄,
出院后观察的可靠程度,
门诊设施是否具备呼吸管理及紧急气道处理条件。
术前准备
(1)患者准备
术前准备旨在改善或优化OSA患者围术期的身体状况,包括术前CPAP或 NIPPV治疗,下颌前移矫正器或口腔矫治器及减肥等措施。
(2)麻醉物品与监测设备
术前必须准备好完成困难插管的各种导管与设备,备好麻醉机、具有SPO2、BP、ECG和PETCO2的监测仪,同时还应备有血气分析仪、转运呼吸机以及必要的血液动力学监测仪。
04
OSA患者术中管理
术中监测
主要包括呼吸功能、循环功能、麻醉深度及术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等,尤其在麻醉诱导和苏醒期。
麻醉方法
如条件允许,区域阻滞可作为首选。区域阻滞包括局部麻醉、外周神经阻滞及椎管内麻醉。如需合并镇静,则镇静深度应控制在最小,且严密监测。
对于手术创伤大、操作复杂、出血多、伴有大量体液丢失及转移的手术以及对患者呼吸、循环功能影响大的手术(如心、胸和神经外科手术),仍以选择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为宜,且全身麻醉复合神经阻滞可以改善预后。
气道管理
所有OSA患者均应考虑存在困难气道,实施麻醉诱导时,推荐患者取头高斜坡位,关于困难气道的处理请参阅困难气道管理指南。
(1) 清醒镇静经鼻气管插管
主要包括患者准备、镇静镇痛和表面麻醉等几个环节:
需要充分的沟通取得患者积极配合;
评价鼻腔通畅情况,面罩吸氧,应选择患者感觉通气较好一侧的鼻腔施行此操作,如两侧通气相同则以左侧为首选;
静脉开放及用药,包括抗胆碱能药物(阿托品、盐酸戊乙奎醚等)、镇静药物(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等)、镇痛药(阿片类药物);
完善的表面麻醉(依次是鼻腔、口咽、声门和气管内)是顺利实施经鼻清醒气管插管的关键;
置入气管导管。
(2) 快速诱导经口/鼻气管插管
对行非OSA矫正手术、且无通气困难和插管困难的OSA患者,可行快速诱导经 口或鼻腔气管插管。
(3) 快速诱导可视喉罩下气管插管
分预给氧、适度镇静和局部表麻后,可先置入可视喉罩,确保通气良好的情况 下,再给予肌松药、镇痛药后经喉罩行气管插管。
(4) 经鼻湿化快速吹氧通气交换技术(THRIVE)
THRIVE是在预充氧的基础上用于延长安全窒息时间的给氧方法,可显著改善氧合、延长安全窒息时间。
麻醉药物
麻醉药物如镇静药、安眠药、阿片类药物和肌松药加重气道的不稳定性,抑制中枢对低氧和高碳酸血症的敏感性,减弱呼吸肌功能,从而导致更频繁和严重的呼吸暂停,同时因手术应激、心血管反应等使接受大手术的患者面临较高风险。
循环功能及内环境稳定管理
术中应控制一定麻醉深度、严密监测血压、心律、心电图ST-T改变等。定期检测动脉血气,了解有无CO2蓄积、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变化,以确保组织氧合与灌注。
05
OSA患者术后管理
术后疼痛管理
采取不同作用机制的镇痛药物,多途径、多模式的镇痛方法更为安全可靠,主要包括非阿片类镇痛药、局麻药行区域性镇痛和使用长效局麻药或通过持续性外周神经阻滞。
对需额外给予阿片类药物镇痛的患者,应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并密切监测呼吸氧合变化。应尽量避免同时使用镇静剂,并备好各种拮抗药。
气道正压管理(PAP)治疗
对术前依从PAP治疗的OSA患者,建议术后采用PAP治疗。对未诊断为OSA或诊断为OSA但不依从或不耐受PAP的患者,建议在发生低氧血症、气道梗阻、呼吸暂停或通气不足时使用PAP治疗。
PACU管理
OSA患者麻醉苏醒期管理重点为维持充足的氧合及气道通畅、合理判断拔管时机及防止相关并发症发生。多数患者在达到常规出PACU标准后还应再监测至 少1h。
重症OSA患者,或轻中度OSA患者但具有明显困难气道表现、接受咽颚成型术或联合正颌外科手术以及手术过程不顺利的患者,术后可能出血或发生气道梗阻的患者,均需保留气管内导管。
带管在ICU或PACU治疗,直至患者完全清醒,并确保无活动性出血、大量分泌物和上呼吸道水肿等情况,在侧卧位、半卧位或其他非仰卧位下拔管。拔管后若有可能,应保持半直立体位。
病房管理
患者应持续监测SPO2和通气情况,尽可能脱离辅助供氧、避免仰卧位和镇痛药,并在睡眠期间维持PAP治疗。
脱离高风险的标准:
对阿片类镇痛药和镇静药的需求低;
维持清晰的精神状态;
自由采取睡眠体位, 睡眠时成功恢复PAP治疗或口腔矫正器治疗;
氧合充足, 即在清醒和睡眠时,呼吸室内空气时SPO2>90%。
参考文献: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五官科麻醉学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专家共识(2020修订版)快捷版[J]. 临床麻醉学杂志,2021,37(2):196-199.
来源:临床麻醉学杂志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