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骨髓中有一定量的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储存,用以合成血红蛋白,这种储存的铁称细胞外铁。
当你在微生物室的时候,你要学会给微小的细菌们涂上颜色:
01
革兰染色
染色现象:
染色原理:
⏩ 渗透学说:革兰阳性细菌细胞壁结构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含量少,乙醇不易渗入。革兰阴性细胞壁疏松,肽聚糖薄,且脂类含量高,乙醇易渗入。
⏩ 等电点学说:革兰阳性菌的等电点较低(pH2-3),阴性菌较高(pH4-5)。在相同pH条件下,G+菌所带负电荷多,与带正电荷的结晶紫染料结合牢固,不易脱色。
⏩ 化学学说:G+菌体内有核糖核酸镁盐与多糖复合物,碘液在菌体内与结晶紫结合后又和菌体内核糖核酸镁盐-蛋白质复合物结合,此结合物不易被酒精脱掉。
染色步骤:
(结晶紫)初染 ➡(碘液)媒染 ➡(95%乙醇)脱色 ➡(复红)复染
02
抗酸染色
主要用于分枝杆菌属检测,比如从肺结核患者的痰标本中检测结核分枝杆菌。
染色原理:
分枝杆菌的细胞壁内含有大量脂质(主要成分为分枝菌酸),具有抗酸性,染色时与石炭酸复红结合牢固,能抵抗盐酸乙醇的脱色作用,因此抗酸菌能保持复红的颜色,达到染色目的。
染色现象:
➡抗酸杆菌呈红色(+)
➡其他细菌和背景物质为蓝色(-)
染色步骤:
(石炭酸复红)初染 ➡(3%盐酸酒精)脱色 ➡(碱性美兰 )复染
其他特殊染色:
当你在临检室或者血液科的时候,你要给血细胞们涂上色:
03
瑞氏染色:
主要用于对血细胞进行染色。
染色原理:
瑞氏染料是由酸性染料伊红和碱性染料亚甲蓝组成的复合染料,由于细胞内不同物质成分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不一样,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物质,易与酸性染料伊红结合而被染成红色;细胞核蛋白、淋巴细胞、嗜碱性颗粒为酸性物质,与碱性染料结合后被染成蓝色或深蓝紫色;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亚甲蓝均可结合,被染成淡紫红色;原始红、早幼红细胞胞质及核仁含较多酸性物质,被碱性染料染成较浓厚的蓝色。本染色液经常用于血细胞涂片、骨髓细胞涂片、脱落细胞涂片、细菌染色,细胞质呈红色,细胞核及细菌呈蓝色,嗜酸性颗粒呈橘红色。
染色步骤:
依次滴加瑞氏染液(含甲醇)——磷酸盐缓冲液——流水冲洗
04
POX染色
染色原理:
血细胞中的髓过氧化物酶(MPO),主要存在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中性杆状及分叶核粒细胞呈强阳性是染色成功的标志。在细胞的胞质中出现蓝色或蓝黑色颗粒为阳性反应。急性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POX反应强弱顺序M3> M2b> M2a> M6(粒)> M4 >M1> M5>ALL。
染色现象:
(图例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的POX染色)
05
NAP染色(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存在于成熟中性粒细胞内,主要见于中性分叶核及杆状核粒细胞。
染色原理:
偶氮偶联法
NAP阳性结果及积分判断标准:
1) 阳性反应:胞质中出现灰色或棕黑色沉淀。
2) 阳性反应分级标准。
(-)0分 胞质中无阳性染色颗粒
(+)1分 胞质中含少量颗粒或呈弥漫浅色
(++)2分 胞质中含中等量颗粒或呈弥漫着色
(+++)3分 胞质中含较多颗粒或呈弥漫较深色 (++++)4分 胞质中充满粗大颗粒或弥漫深色
成熟中性粒细胞(分叶、杆状)呈阳性反应,其他细胞基本呈阴性。
参考区间:NAP阳性率< 40% 积分:30-130分 。
06
铁染色:
染色原理:
正常骨髓中有一定量的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储存,用以合成血红蛋白,这种储存的铁称细胞外铁。幼红细胞及红细胞中含有的铁,存在于胞质中,被称为细胞内铁,这类红细胞称铁粒幼红细胞。
染色现象:
细胞外铁观察阳性为蓝绿色沉淀
环形铁粒幼红细胞的标准:铁粒幼红细胞含有粗大深染的铁颗粒含5粒以上,围绕核周1/3以上者。
临床意义:
1)此方法可作为诊断IDA及指导铁剂治疗的重要依据;经铁剂治疗后细胞内外铁迅速增多。
2)鉴别贫血类型
⏩ 缺铁性贫血: 外铁↓或(-),内铁 <15% 。
⏩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细胞内、外铁增多,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增多。
⏩ MDS-RAS:内铁阳性率↑,环铁>15%。
参考资料:
人卫版《临床基础检验学技术》
人卫版《临床血液学检验学技术》
人卫版《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学技术》
本文由检验之声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青翠欲滴
审校:晨晨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