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卫权:厥阴病思考与实践

2022
04/10

+
分享
评论
实践派
A-
A+

通脉四逆汤,以及后面霍乱篇里面的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可以算是厥阴病的一个代表方。



感谢深圳市中医经方协会的邀请,也感谢主持人的介绍。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可能跟一些同道经常照面,有些可能是初次见面。那么,不管是经常见面的,还是初次见面的,大家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我觉得都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 
   
我今天给大家讲的题目是《厥阴病思考与实践》。这个题目在北京讲过,但是我觉得再次提出来跟大家一起交流挺好的。为什么讲这个厥阴病呢?大家读《伤寒论》的时候就知道厥阴病非常难以理解。张仲景六经辨证,分三阳三阴,到了厥阴篇的时候,感觉有点乱,条文读起来也非常费解,自古以来古今很多医家都认为难解,难解到什么程度呢?陆渊雷有一句名言叫“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就说明非常难解。他说“篇中明称厥阴病者仅4条,除首条提纲有证候外,余三条文略而理不清,无可研索。”就那4条,除了提纲有证候可以分析以外,其他的都不知所云,就这个意思。陆渊雷是这么认为的“既以全身虚寒证为少阴,胃肠虚寒证为太阴,更无他种虚寒证堪当厥阴者,乃不得不出于凑合,此拘牵六经名数,削趾适履之过也。”这是陆渊雷自己的个人见解了,他说既然全身的这种虚寒,全身性的这种阳气颓衰状态是少阴;局部性的胃肠的虚寒证属太阴,“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这个是一个局限性的虚寒。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虚寒证来作为厥阴吗?好像想来想去没有,但是三阴三阳,这是一个完整的东西,你要把六经的名数都给凑出来,最后陆渊雷认为就是一种削趾适履的方法,就认为这是一种不完美的方法。那么六经到底完不完美?我个人认为应该是比较完美的,主要是看我们怎么认识。

大家看看宋朝当时林亿、高保衡他们响应官方的这种整理,我们把他们整理的称之为宋本《伤寒论》。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明朝赵开美的这个版本,但它是原样印刷的,所以称之为宋本。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里面,有一行小字叫“厥利呕哕附”,除了厥阴病中间的4条,其他后面的“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等等,后面的都是附在厥阴篇里面。宋本《伤寒论》,他没有把这个“厥利呕哕附”的附篇单独成篇,而是附在厥阴篇里面。从这开始以后,后面的很多版本都是这样。这为我们后人解读厥阴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但事实上,“厥利呕哕附”到底是不是属于厥阴篇?我觉得应该有必要先理清这个事。如果这个事情没有被理清的话,我们对厥阴的认识一直都会陷入云里雾里。所以,我这里就跟大家做一个梳理。

由于这个“厥利呕哕附”纳入了厥阴篇的条文中,导致了后世医家在解读厥阴篇的时候出现很多困难。但是也有不少的医家从中看到了一些端倪、一些问题,所以历代皆有医家察觉到厥阴篇里面并非都是讲厥阴病。比如说明代的王肯堂,他就曾经说过“凡阳明、少阳之病,皆自太阳传来,故诸阳证不称名者,皆入其篇。”我们都知道太阳篇几乎占了《伤寒论》398条中接近一半的部分。是不是整个太阳病篇里面讲的都是太阳病呢?绝对不是。我们的小柴胡汤也在太阳病篇里面提到是吧?我们的承气汤、吴茱萸汤等等,都在太阳病篇里面提到。那么这些汤证是不是都是讲的太阳病?不一定。那么“厥阴为三阴之尾,凡太阴、少阴之病皆至厥阴传极,故诸阴证不称名者,皆入其篇。”这个是王肯堂的观点。他解释为什么那么多的条文并不属于厥阴,但是又录入厥阴其篇是由于这个原因。但是由于“后人不悟是理,所以皆谓太阳篇诸证不称名的亦属太阳,而乱太阳病之真,厥阴篇诸证不称名的亦属厥阴,而乱厥阴之真,为大失仲景之法也”。这个大家应该清楚了是吧?我们不能把所有入太阳篇的这些条文和方证都认为它是治太阳病的。你能说小柴胡汤是治疗太阳病的吗?对不对?所以很多人都在说小柴胡汤是一个解表之剂,首先从理论上来说不太恰当的。你能说吴茱萸汤、干姜附子汤、四逆汤这些方,它也是治疗太阳病的吗?肯定不是。对吧?但是他在太阳篇里面提到了,所以在讲厥阴篇的时候,我们往往就忽视了这一点。很多的教材在讲厥阴病的时候,出现的那些方证条文都认为是治疗厥阴病,都是一直守住这个概念。对里面不管是讲吴茱萸汤也好、讲猪苓汤也好、讲白虎汤也好,都认为他还是在治厥阴病,为了自圆其说,创造了很多新鲜的名词。张志聪在诠释白虎汤条的时候就说“此章因厥故,复列于厥阴篇中,亦非厥阴之本病也。”他是一个聪明的人,他就看到了虽然说厥阴篇里面谈到了白虎汤条文,但是并非厥阴病,而是出现这种热深厥深的临床表现,很像厥阴的厥逆证,所以把它列入在厥阴篇中。在诠释瓜蒂散条文他说“曰病人者,非厥阴之为病,而亦非外受之寒邪也,以手足厥冷,故列于厥阴篇中。”瓜蒂散是涌吐之剂,应该是在阳明篇里面,是治阳明病的是吧?祛散外邪有汗吐下三法,它属于汗吐下之一是吧?以吐法为主。但是为什么也在厥阴篇里面体现?他认为这些都不是治厥阴病的。尤在泾也认为厥阴篇中有不少并非论厥阴病,而是因为“简误”。因为当时汉朝的时候还没有纸张(东汉蔡伦造纸,估计尚未普及),是用竹简书写的多。穿竹简的绳子长久磨损就断了,断了以后就容易错乱,要整理要费很大的功夫,所以在整理的过程中,由于错简的各种误会导致太阴少阴太阳等条文杂入厥阴篇中,这是有可能的。所以,后世有不少医家敏锐的发现厥阴篇的条文,并非都是治厥阴病的。

这还是在解读《伤寒论》条文时的一个发现,我们有没有更直接的证据,有没有更确凿的证据呢?就是对《金匮玉函经》这本书的发现与重视。《金匮玉函经》是一本什么书?他跟《伤寒论》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因为我们是搞临床的,不是搞版本学的,我们简单大致了解一下。《金匮玉函经》跟《伤寒论》可以说是同体异名,是同一本书,但是起了两个名字。《伤寒论》有很多版本,在流传过程中,目前为学者所公认的古本,大概有8个。敦煌本、孙思邈的唐本、宋本(林亿他们整理的)、日本有康平本、康治本、还有高继冲本、成无己的版本(他是第一个注解《伤寒论》的,在宋元明清时非常流行)等等,包括《金匮玉函经》也是一个版本,一共8个版本,这都是古本。那么《金匮玉函经》就是这8个古本中其中一个版本。这几个版本之间的时间、前后关系是怎么样的呢?《金匮玉函经》最接近王叔和整理的版本。在我们现今所发现的版本中没有比他更早的版本了。我们现在主流的宋本《伤寒论》也是在明朝赵开美时再启用的。日本的康平本、康治本都是后来的版本了。孙思邈的唐本、敦煌本是不是更早呢?有学者考证,都晚于《金匮玉函经》。还有桂林本、长沙本,目前专门做考证的专家认为这两个版本还是一个伪作,不是古本。但有没有临床价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当不少的研究桂林本的学者认为临床价值挺大的,大家感兴趣也可以去学。那么《金匮玉函经》可以说是目前我们所见到的各种版本里面最接近王叔和整理的版本。但也不是王叔和当时整理的那个版本,有学者已经考证了不是。因为那个时候战乱频仍,所以流传下来非常的不容易。这个版本实际上是怎么整理的?最开始是林亿、高保衡他们奉诏整理《伤寒论》,出版了以后,突然发现还有一个《金匮玉函经》,所以大家看看林亿这句话“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等先校定《伤寒论》,次校成此《经》”(头一年校了《伤寒论》,第二年就校成了此经,大概是1065年、1066年这个时间)。“其文理或有与《伤寒论》不同者,然其意义皆通。圣贤之法,不敢臆断,故并存之。”大部分都差不多,但是有一些不同,怎么办呢?古人做学问,他的严谨程度可以说严谨到我们不敢想象!真是这样的!“文章千古事,得失一寸心”,他们很强调文章流芳百世的,所以对于古籍的整理,他们费了很大的功夫。“《金匮玉函经》与《伤寒论》是同体而别名,欲人互相检阅而为表里,以防后世之亡逸。”这就是整理《金匮玉函经》的目的。如果是发生在现在,《伤寒论》都已经整理出来了,突然又多了一个这样的版本,好像大部分都差不多,那就算了。是吧?到此为止了,就把它作为一个文物一直放在仓库里面不理它了。古人做学问不是这样的,还是非常的严谨,他还是把它整理出来了。《金匮玉函经》这个版本从宋朝整理出来以后,就一直没有再印刷,一直到了清代康熙年间的时候,突然一个医家在藏书里面发现了,就又重新校正出版了一次。此后,没有人引起重视,马上又消失,在国内又看不到了。但是这个书很快又传到日本,他们很善于学习先进的东西。当时的中国对日本来说还是非常先进的国家,各个方面都非常领先,包括医术。所以他们对这些医籍的保存非常重视!一直到了1932年民国时期,国内的中医界人士从日本找到这本书,然后请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重新校勘后,再次出版,这时国人才开始看到这本书。到了1955年建国以后,国家大量印刷了这本书,至此,《金匮玉函经》这本书才得以广泛流传。现在我们看到这个书,实际上是清朝康熙年间印刷的版本,是当时的人藏的手抄本,是手抄的宋朝的版本。那么我们现在对这个书到底重不重视?可以说目前整个学术界都还只是少数人重视,整个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个行动,为什么说没有形成一个行动?因为我们现在的高等院校的《伤寒论》教材还是以前的观点,一说厥阴篇的时候,整个厥阴篇的那么多条文还是按照原来那样解释。我们来看这段红字,结论是:《金匮玉函经》早于唐本《伤寒论》、宋本《伤寒论》,是最接近于王叔和整理后的原貌。我们不是搞版本学的,中间的论证过程我们可以忽略,但是结论我们可以把它摄取下来。我们来看这个版本的条文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在《金匮玉函经》里面,厥阴篇只有4条,是“辨厥阴病形证治第九”,就这4条,除了提纲以外,剩下还有三条。然后再下一章是“辨厥利呕哕病形证治第十”,完全是独立成篇。所以《金匮玉函经》里面是单列厥利呕哕病。那么,宋本《伤寒论》、成本《伤寒论》,包括唐本《伤寒论》,都是把厥利呕哕与厥阴病篇合成一篇的,在宋本《伤寒论》篇目的下面有一行小字叫“厥利呕哕附”,这就导致了千百年来对厥阴篇的解读,形成一个疑案、一个难题。那么这4条(一、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甚者食则吐蛔,下之不肯止。二、厥阴中风,其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三、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四、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即愈。)才是真正的厥阴篇的内容。后面的厥利呕哕,我们不能把它作为厥阴篇来解读。这点,我觉得应该形成我们中医学术界,特别是研究《伤寒论》学术界的一个共识。应该要重点在我们的教材里面,在我们的《伤寒论》的研究学术会上不断的强调,要形成一种共识,把后面的厥利呕哕附独立成篇,不能纳入厥阴篇来解读,那样一解读就会错漏百出,贻笑大方。因为有很多牵强附会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在座的各位,如果你想真正读懂《伤寒论》,读懂六经,应该要形成这么一种共识。这个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虽然厥阴病只有4个条文,但解读起来并没有简单多少,还是很复杂,还是觉得云里雾里。我们来梳理一下历代《伤寒论》研究者对厥阴篇的认识,大概有这么一个由厥阴热病说慢慢转向为寒热错杂说的变化。最早的时候,基本上形成的观点是厥阴热病说。成无己最开始是借用《内经》来解读《伤寒论》,特别是取用了《素问·热论篇》来解读六经,叫做六经。到厥阴篇的时候,他说“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邪至少阴者,口燥舌干而渴,未成消也;至厥阴成消渴者,热甚能消水故也。”这就是厥阴热病说,认为热病入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到了厥阴的话,这个热是烧灼津液最厉害的。张志聪以“标本中气”解说《伤寒论》,他解释厥阴篇“皆论厥热,意谓厥阴者,阴之极也,阴极阳生,厥热相应,其病当愈。”他也是认为厥阴热病销铄津液,到后面阴极阳生,这个时候正气来复,其病向愈;如果销铄过度,津液消亡,人也就不可挽救。方有执说“厥阴之邪热甚,则肾水为之消,肾消则饮水以自救,故消而且渴,渴不为水止也。”这些都是抱着厥阴热病说的一个观点。柯琴说“厥阴热证皆少阳相火内发也。”这里认为是少阳相火发生所致。张璐他就开始发现了一个问题,厥阴的热和阳明的热是不一样的,用阳明治热的方法来治厥阴热发现不好使,所以他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当然也不是他独创的观点,他是借用了张卿子的观点。他说“尝见厥阴消渴数证,舌尽红赤,厥冷,脉微,渴甚,服白虎、黄连等汤皆不救,”看到没有?他吃这些清热生津的白虎汤及苦寒泄热的黄连都不好使。所以他就说“盖厥阴消渴皆是寒热错杂之邪,非纯阳亢热之证,岂白虎、黄连等药所能治乎?”。所以这种学术精神值得提倡,理论直接来自于临床。我们的一切理论必须要直接来自于临床,而服务于临床,你这个理论不能指导临床,那么这个理论肯定是有问题。你在临床不断的积累中,就要提出新的理论模式。所以你单说厥阴是一个热病,只是比阳明的热更甚,但临床上不好使也不行。所以到了《医宗金鉴》这种官方的教材,他就采取了这个观点,认为“厥阴者,为阴尽阳生之脏,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也。”一直到我们今天,基本上都是采取厥阴寒热错杂说。实际上这个时候,不单是阴津的匮竭,其实阳气也已经非常的颓衰,这是阳明病的白虎汤、承气汤或者是黄连这些药所不能解决的。这个是后世对厥阴的一个重要的认识。我们都知道,一说厥阴就是寒热错杂,这个寒热错杂是怎么来的?我们在理上面要讲清楚,对吧?理上没讲清楚,大家只是形成一个表面的肤浅的概念,对吧?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厥阴病是怎么来的?我们知道三阴三阳,是古人解释阴阳的具体化的半量化的东西,由开始有阴阳,由两阴两阳到后来的三阴三阳,对吧?那么三阴三阳,可以说把阴阳达到了一个半定量化的要求,能够更好的解释事物。那么我们在医学里面就把三阴三阳也借鉴过来了,来论述疾病、生理、病理和疾病发展的一个模型。那么厥阴,在书里面讲,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两阴交尽故曰幽,厥阴属于阴症,阴上加阴就是厥阴,那就阴之极了,对不对?阴之极,两阴交尽为幽,幽是怎么来的?幽,从山中????,这是说文解字里面讲的,什么是幽啊?就是很小的意思了,初生之型,这就叫幺,刚刚出生的样子。两个幺就说明很小很小,是阴尽阳初生的状态,所以两阴交尽已经衰之极也,到了物极自然就必反,所以幺中开始慢慢出来了,是一个阴尽阳生之意,这么一个过程,这是我们从厥阴的命名来理解厥阴是怎么产生的?那么从我们的临床上来看,厥阴它的实质是什么?我们的理论要指导临床,我们如果单只是在理论上去自圆其说是远远不够的。

那厥阴病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在《素问﹒热论》篇里面他就讲了,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虽然他这里讲的是经脉,但是后面故烦满而囊缩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在《素问﹒诊要经终论》中,它说厥阴终者……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这些都是厥阴的临床表现。那么我们总结一下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是什么?不知人、舌卷、囊缩、厥,这些都是厥阴病的一些临床主症,主要表现。大家看看临床上见到这种病的情况下多不多?到了什么状态了?舌卷、囊缩了,厥而不知人了,应该是个什么状态,所以这样的人在急性发作期的话,大多数应该来说都是进ICU,在抢救的时候,是吧?在抢救的时候。《伤寒论》在厥阴篇里面的这个条文,我个人认为,他对厥阴的论述还尚显不足,大家对这条文很熟,“厥阴之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下之利不止”,这里面提出的主要是消渴,心中疼热,饥不欲食。这些症状还不足以完整的描述厥阴病的主要症状,所以我们结合《黄帝内经素问》,再结合后世《温病条辨》里面的认识,《温病条辨》里面怎么讲?厥,痉厥神昏、舌蹇烦躁,统而言之,曰厥阴证。这里同样谈到了舌蹇、舌卷都是厥阴的表现,神昏惊厥都是的。所以我们的厥阴病临床表现,应该来说是正邪交争到了危急关头的时候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民国时期的祝味菊,他的六经五段论非常出名,我是非常欣赏的,他里面提到“厥阴之为病,正邪相搏,存亡危急之秋,体工最后之反抗也”。我觉得这个病机状态是最符合事实的。我们的厥阴病它之所以能够阴尽阳生,这个是疾病向愈的一个兆头,但事实上很多的疾病在这个时候正邪最后交争的时候,最后是人消亡了,这个也是厥阴。万友生老先生,江西的,他提倡寒温一统论,他对厥阴的论述我也是非常赞赏的,他说,厥阴病的实质是外感热病的最后阶段,是手足厥阴经脉及其属系脏腑的病理变化,它的实质就是正邪交争到了最后危机存亡关头的时候的一个状态,那个状态大家想想看,应该是个什么状态?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从阴阳来探讨厥阴病的话,厥阴病的真正的病机状态应该是什么?是阴盛阳竭或者是阳盛阴竭或者是阴竭阳脱,这么一个状态。那么表现的主症就是神昏、惊厥,更多的就是舌卷、囊缩等等这一些。李心机教授,李克绍老先生的研究生,山东的,他研究认为厥阴病突出的是阴阳俱虚,阴阳之间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以虚火浮动为特点。这个观点我认为也是比较恰当的,但是不够全面。那么通过这个解读我们就知道了厥阴病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特别在急性发作的时候,疾病的最后正气跟邪气正邪交争的时候,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大家就知道了,应该来说是阳衰阴竭和阴盛阳竭以及阴阳俱衰竭的状态,这个才叫厥阴病。那么这个状态由于死证太多,张仲景在当时的年代也没法用过多的笔墨来书写,只写了4条,那么我们讲厥阴篇有4条,那有关厥阴病的条文仅仅只有4条吗?我们来翻开整个《伤寒论》这一本书,是不是只有4条?其实我们都知道,《伤寒论》里面除了太阳病是最多的条文,其次阳明病,到了太阴、少阳的条文都是非常之少,只有8、10来条,很少,厥阴篇就更少。我们为什么对少阳病、对太阴病的理解不是那么困难,到了对厥阴病的理解就那么困难了?我们为什么知道太阳篇里面的小柴胡汤是属于少阳病的呢?为什么不会去误解它不属于太阳病的呢?所以其实我们来整个通读《伤寒论》,我们会发现,其实有关厥阴的条文,有很多不在厥阴篇,而是混入在其他各篇中去了,这是张仲景的一个写作手法。

所以我的第三个观点就是:从其他各篇看厥阴病。大家如果把这个读懂了,我们对厥阴病的认识应该来说就会非常的清楚了,就会恍然大悟,不会再执迷不悟。实际上我们厥阴篇的很多条文已经在太阳、少阳、阳明和少阴里面都讲了很多了,到了厥阴篇再重复讲是没有意义的了。就像我们的少阴病,你看我们的干姜附子汤,本来是属于少阴病的方,但是在太阳病里面讲过了。我们的小柴胡汤本来是少阳病的方,但也在太阳病讲过了,所以我们在少阳病里面没有重复再写,道理是一样的。也就是我们刚才读的王肯堂先生所说的,那个写作方法是一样的。因为他在其他篇已经提到了,到了厥阴篇的时候不再重复。

那么我们再来梳理一下我们的《伤寒论》条文,有哪一些是提到厥阴病的?首先从太阳篇来看厥阴,太阳病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等,这些大家都知道,他谈的根本就不是太阳病,对不对?它实际上是阳明病,对不对?阳明病在发展到最后的时候,因为误治,你看,“若发汗已”,通过不恰当的发汗更加衰竭其津液,出现什么鼻息必鼾”,大家看看加粗的字,“语言难出”,到后面“直视失溲”,“如惊痫,时瘛疭”。到了这个地步了,实际就是厥阴了,为什么?热病已经不仅仅只是在阳明篇里面的稍稍有点伤津液,我们阳明篇里面用白虎汤、白虎加参汤,清热生津,用承气汤急下存阴,到了这个时候都不好使了。出现这个情况,所以张仲景才说“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是非常严重的。这个谈的就是一个由阳明突然逆转到厥阴的一个状态,就是一个热病后期,阴衰、阴尽阳脱的一个状态,阴津过度的耗竭导致的一个状态。在阳明篇也有,阳明篇里的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到后面的“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微喘直视,不要以为他是很轻的一个病,不是的,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大家看看,都已经是非常躁扰不宁了,是吧?已经不识人了。微喘直视,直视,是指的什么?两目已经是没有任何光彩了,目精由肾水所注。这个时候肾阴已经过度耗竭了,热病后期,肾阴已经过度耗竭,肾精几乎是不能上注濡润双目,出现微喘直视,这个时候其实也是一个厥阴的一个状态,所以张仲景才说“脉弦者生,涩者”,看到没有?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看到没有?根本就不是阳明病,对不对?因为这个时候大承气汤只是适合什么?疾病相对比较轻的状态,严重的时候到了厥阴了。阳明篇有没有厥阴的?我个人认为这个条文有到厥阴的端倪。第269条说:“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也”。看上去好像不是很重,是吧?六七日,时间相对来说比较久了,无大热者。这个时候正邪交争的剧烈状态已经过去了。这个时候“其人躁烦者”,大家看到没有,张仲景的话,躁烦和烦躁差别是很大的。讲烦躁的时候,它的核心在烦!神志是清楚的,讲躁烦的时候,神志是不清楚的,以躁扰不宁为核心!这个时候大家在少阴篇里面可以看到有很多躁烦都是一样的意思,这个时候阳去入阴,入哪里?入厥阴了!在少阴篇里面其实有很多死证,少阴篇里有5个死证,两个难治证,其实有很多讲的都是厥阴病。如第296条,“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死证!这个时候,是有什么?阳衰阴竭,阳气虚衰日久,到了后期也阴精亏竭,最后人躁烦,躁扰不宁,四逆,手足厥冷,死证!张仲景觉得没法治。又如298条的“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看到没有?以躁扰不宁为主症。第300条也是的,“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这都是由于什么?阳衰阴盛导致与阳格拒,导致阳脱出现这个状态,所以出现四肢厥冷,然后烦躁,躁扰不宁,都是死证!这些其实都是到了厥阴了。所以从这里大家可以看到,什么样的情况下才算到厥阴?就必须是什么?阴阳衰竭到了极点的时候,对吧?几乎是不可挽救的时候,才是厥阴的状态。所以这些东西已经在前面都讲过了,太阳篇、阳明篇、少阳篇、太阴篇——除了太阴篇没提到——少阴篇里面都提到了,所以到了写厥阴篇的时候,就不再重复提了。所以厥阴篇的条文就显得非常的少,但是如果我们通读整个《伤寒论》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厥阴篇的条文还是比较多的。我们怎么去厘清哪些是厥阴病?我们就必须要掌握厥阴它的实质是什么,就是我刚才讲的,这才是真正的厥阴的实质。所以这种急性发作的厥阴病,是非常难以救治的,很多死证。
厥阴篇很多死证怎么办?我们就必须在临床中要有一个什么?先机。要在临床中未雨绸缪,发现疾病的先兆端倪,我们才能够快速的制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所以江西的万友生老先生,他提出一个先兆厥阴病的概念,先兆厥阴症的概念,我是非常赞同的。但先兆厥阴,我们刚才说了,有阳衰和阴衰两种状态,那么阴竭的时候出现厥阴热厥,阳竭的时候出现了厥阴寒厥,热厥的处理方法和寒厥的处理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那么阳盛阴竭就是热病后期,津液枯竭的时候,我们怎么处理?治疗原则是救津液,救阴津,开热闭,息阳风,那阴竭就风动了,是吧?

所以后世温病家有非常多的经验,我们的凉开三宝就是治疗这个的,它是发展了《伤寒论》,我们不能把温病伤寒对立起来看,我们现在有很多“我是伤寒派,你是温病派”,不对,在中医学术这种流派是历史形成的,但是我们现在学习中医,不能还在这里再分流派,我们一定要读懂伤寒和温病,他们实际上说的是一个事儿。那么我们现在的清开灵、醒脑静、参麦注射液都是可以说治疗先兆厥阴的一个好药,可以马上就上点滴。那么,先兆厥阴的寒厥是阴盛阳竭,或者是阴盛格阳,或者是戴阳状态下出现的一个厥阴状态。我们的伤寒家可以用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这都是治疗先兆厥阴病的。你说这不是放在少阴篇吗?通脉四逆汤不是在少阴篇吗?我们看一看通脉四逆汤的条文我们就知道了,对吧?它里面的什么?除了“脉微欲绝”以外,“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是不是出现了看似相反的阳热的症状?阳衰阴盛按理来说表现的是一派寒象,是吧?他反而出现热象,为什么?就说明他已经向厥阴的方向发展了,这个时候我们用通脉四逆汤,再严重就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不单救阳,还要救阴,同时进行。现代的参附注射液也是可以的,这是刚才我们讲的先兆厥阴,我们在临床中如何救治。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潜阳之法。潜阳之法,真正正式提出这个概念的是祝味菊先生。祝味菊先生说,厥阴逆转重在潜阳。李可老中医,大家都知道,他的破格救心汤是非常的出名,我们在临床中用这个方,机会也是非常多的,这几个月来,我在我们医院大德路总院呼吸科、肿瘤科和肾病科做中医查房会诊,里面有一些病人就用到这个方,破格救心汤效果非常好。比如早两个星期有一个病人当时慢支、肺气肿、肺心病,喘得很厉害,但是舌面是光红无苔,因为光红无苔,所以很多医生就认为他气阴虚,所以都是用很多滋阴的药,然后又有支气管扩张,所以咳嗽咳黄浓痰,所以用生脉饮、用千金苇茎汤合方使用,效果不好。因为他们考虑黄浓痰是痰热证,舌红少苔,光红无苔是阴虚证,所以都是以清热化痰加救阴为主。但是我一摸他的脉以后,发现脉里面根本就是无力,是空的。我就给上了李可老中医的破格救心汤,合上了张景岳的金水六君煎,3付药以后,气喘,喘促明显好转,咳痰也好转了,痰少了,黄浓痰减少,所以千万不要看到黄浓痰就认为是热,就加大量的这种清热的药。所以李可老中医的破格救心汤实际上是什么?是一个救治厥阴统摄三阴之方。他用到的就是一个温潜法加了龙、牡、磁石这些药来潜纳,防止阳脱!所以我们现在知道厥阴的寒厥救治是回阳救逆,潜阳固脱;厥阴的热厥救治是凉开三宝。这在《伤寒论》里面相对来说相应的方药不多,但是我们师其之法,不一定说一定要用《伤寒论》的方,我们可以在后世中找到合适的方,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一个观点。

通过上述的解读,我们应该非常清晰的知道,厥阴病应该是一个什么状态。那么在临床中如何去判断他到了厥阴?如何去使用?如果我们还只局限在一说厥阴篇,只有一个乌梅丸能使用,那就非常的遗憾!

我们来讲一个案例,这是今年6月份,当时一个女性患者,快90岁了,当时是因为肺炎,到后面又出现吸入性肺炎,先后两次在ICU进行抢救。她的儿子是一个学校的老师,当时是想要我进ICU去看一看,后来因为一直没联系到我,最后通过我们医院院办的同事找到我的电话跟我联系,这个时候已经出院了。住院期间因为用了抗生素,寒凉导致拉肚子,拉得很厉害,然后当时找不到我就找了其他的医生,其他的医生给她用了吴茱萸汤,当时稍微地控制了一下,然后病情稍微稳定以后就出院了。出院两天后,就直接到我的诊室,当时是坐轮椅过来的。消瘦无神、全身乏力,这个人非常的萎靡不振,闭着眼睛,举头无力,手足无力,皮肤是干枯的,晦暗,身覆薄毯,还有点低热,37度多到38度之间的低热,张口呼吸,稍有点气促,喉中少许痰,咳痰无力,胃口非常的差,几乎是滴水不进,吃不下去,口干口苦,喜欢喝温饮,大便是稀烂的,不成形,一天4~5次,舌面是干的,没有津液,光红无苔。脉浮弦大,重按没力。

这种情况,我们如何用六经辨证来判断它到底属于哪一经?属于三阳吗?太阳、少阳、阳明,大家看看属不属于?属于三阴吗?太阴、少阴、厥阴,好像似乎都有一点,是吧?除了太阳不明显,好像阳明,口干口苦、少阳口苦,太阴拉肚子,对吧?大便稀不成形,一天四五次;少阴,你看非常的无力,脉也是无力的,很疲乏;太阴,胃纳很差,滴水不进;厥阴,寒热错杂,又有热症,口干口苦,舌光红,又寒症。到底是个什么状态?实际上这个就是厥阴状态,但厥阴状态不等于就一定要用乌梅丸,我们有很多可以治疗厥阴状态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合上附子,也就是合上了四逆汤,也是治疗厥阴的方。少阳之里就是厥阴,是吧?柴胡桂枝干姜治少阳太阴,加上了附子,就加上了四逆汤。当然这个病人还是厥阴的轻症,或者说是先兆症,到真正完全非常典型的厥阴,几乎是无法救治,张仲景的年代无法救治,我们现代医学也是一样,难度非常大。所以到了这个时候也就是一个先兆的厥阴状态,或者说厥阴的轻症状态。由于她这个患者一个是年高,第二个是已经是胃口非常的差,这个时候不能用剂量太大的药,你给她用上大量的药,会使她的胃更加坏掉,不能败坏她的胃,损伤后天脾胃。所以我用小剂量的柴胡桂枝干姜汤加上小剂量的附子,然后合高丽参,配点陈皮,要他煎两次,分4次喝,4个小时喝一次。这个是患者家属详细的记录,然后发给我看。6月1号下午开始吃药的时候,到了晚上八点多钟时候皮肤有点痒,到了6月2号凌晨的时候,口干口苦就开始消失了,看到没有?她用了温药以后反而口干口苦能消失,说明什么问题?到了上午7点的时候,体温37度6,到了整个上午的时候,她拉完大小便自己感觉非常好,感觉精神慢慢来复了,慢慢有精神了。到了中午的时候,12:45的时候,体温开始升到了38度2,没汗,手和脚、头都有点发热,但是精神状态感觉好转。然后患者的儿子给我打电话,她的体温在往上升,她出院后这两天都是38度以下的低烧,现在还突破了38度了,他就有点慌了,到了下午的时候,体温达到了38度5,然后到了晚上9:50的时候,体温达到了38度8,这个儿子就有点坐不住了。这不是一个高烧了吗?超过38度以上了是吧?中度烧以上了,他就很担心:是不是肺部的感染重新又出来了?要不要马上要去住院,要去打吊针,因为这都从ICU抢救过两次回来的,是吧?这个人就像风中的蜡烛一样,随时可以扑灭的,是吧?很担心。我说不用关注体温表,要关注她的精神状态,我说她精神状态有没有好转?他说真是好,比昨天已经好很多了。我说精神状态好转就没事,这个是由阴出阳,由阴证转向阳证的一个表现,不用担心。祝味菊在《伤寒质难》里面就提到了厥阴病,阴尽阳生,如何由阴出阳的过程,讲的很清楚,厥阴由阴出阳可以转向太阳,可以转向阳明,可以转向少阳,转向太阳有表证,这个临床上相对来说不多见,转向阳明和少阳的比较多见,但是转向太阳的也有一些。这个病人当时就有一部分转向太阳,出现发热无汗,但是这个时候我们要不要用解表药?我给他提出一个方案,不能口服解表药,因为这一发汗发的过度,马上不又阴尽阳竭了吗?用生姜水擦澡,这样的话非常的安全、稳妥。所以我叫她用生姜擦身。然后擦了以后,体温慢慢就降下来了,10:30,38度7,到了11:20的时候38度4,到了凌晨2点的时候就降到了36度8,顺利退了。所以这个时候就是考验医生的时候:到底是药不对证、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还是药已对证、只是疾病由阴转阳、渐向佳象的一个好现象?我们的关注点在哪里?如果我们的关注点是在体温,你这个医生就会自乱阵脚;如果我们的关注点在患者的精神状态,如果能搭脉的话,搭搭脉当然更好,因为这个病人在家里面没法诊脉。所以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这个时候它是一个由厥阴阳气慢慢来复了,阴尽阳生,这样一个正邪交争的力度增强了,感觉好像是一个体温上升了,病情好像加重了的一个假象,实际上是一个佳象。好,到了6月3号再来看的时候,体温就非常好了。昨晚最高只有38度8,服了药以后就降到了36度8,现在也有点低烧,37度6。然后患者开始是坐轮椅过来的,现在可以在家属的辅助下慢慢行走了,头可以自如转动;皮肤有光泽了;反应也开始快了,慢慢配合检查了,因为开始来的时候萎靡不振,不能配合检查。因为第一次没有没有给她拍照,这是第二次的时候,大家看看,即使第二次来复诊的时候,舌面上也是毫无津液,光红无苔这么一个状态。这个状态我们是不是还能用附子、干姜、桂枝这一类的温药?这就是我们一定要辨证准确。好,第二次我在这个基础上去掉了附子,增加了人参的量,加了山楂,后来加了山萸肉等等。经过治疗以后,大家看看,这一次是6月4号,已经开始看到了一点点薄薄的苔出来了。所以她的儿子非常的开心,他说已经可以看电视,看到电视还可以开心的笑,精神状态非常好,可以吃一碗面了。她最后完全恢复的时候,大家看看,舌上一个薄白苔非常好,出院后没有用任何西药,就用中药就给她救治过来了!这个是一个相对来说一个厥阴的轻症,或者说我们说先兆厥阴病,实际上在临床上是比较多的。我这几个月,在内科查房的时候,就可以看到有不少是一种先兆厥阴病。但是我们的辨证往往出现错误,为什么?看到了这种咳黄浓痰就认为是热像,上一大堆的清热药,看到了舌红少苔或者光红无苔,就认为是单独的阴虚,不敢用阳药,不敢用附子这些药。所以这些都是厥阴的表现!

第四个,我提出一个慢性厥阴病概念。除了刚才讲的在ICU里面,在重症病房里面,可以看到一些先兆厥阴病或者厥阴病的抢救。这个对于我们很多的中医,可能临床没有机会参与,只有一些好的中医,被介绍进去查房或者是会诊可以看得到。那么临床中其实有很多虽然看上去不是很重,但是都是厥阴病的表现,我把这个定为慢性厥阴病。我们在临床门诊中,很多病看上去好像精神状态不错,每天都在工作,你能说它是厥阴病吗?你刚才说的厥阴病不是阴阳都衰竭状态吗?那是不是厥阴病啊?我们仔细考察,其实很多慢性的状态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出现慢性的厥阴病。那么慢性厥阴病的概念,在这里给大家一个定义:以整体性的阳气慢性虚耗导致日久及阴,表现以虚阳浮动的一系列症候,叫慢性厥阴病。那有人就说,你就讲的阳气虚耗,有没有慢性的阴津耗竭的状态呢?现代社会来说,很少很少,几乎没有。在温病家的年代,清代的时候,《温病条辨》的年代有很多,因为外感热病到了后期阴津耗竭,那个时候没有输液技术,所有的津液都是靠口服吃进去的!我们现在有输液技术,得病马上就挂水了,真正耗津液的很少,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阴的物质真的不缺,没有以前那种在日常生活中慢慢耗竭阴津。所以我这里侧重谈的是整体性的阳气慢性耗竭、衰竭,日久导致的一个以虚阳浮动的,由阳虚日久又到极阴的一个状态,这也可以导致阴阳衰竭的这种状态。但是这个过程是一个慢性的过程,这个我称之为慢性厥阴病。

那么慢性厥阴病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是什么?我们现代很多人的一些生活方式、治疗方法都是不那么恰当的。过用寒凉,戕伐阳气;失于调摄,食多动少,熬夜劳心,消耗阳气;自由享乐、挥霍阳气,这些在现实社会非常多见。那么慢性厥阴病的常见表现是什么?既有阳气虚耗日久的疲累欲寐,脉重按虚空无力,又有虚阳浮动的口燥渴,烦热难寐、面赤如醉,背热如火等等看上去寒热错杂的状态,这些都是慢性厥阴病的表现。这个讲的还是比较抽象,我们后面用具体的医案跟大家交流一下。

那么慢性厥阴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以潜阳育阴为法,就是我们说的潜阳法,也就是祝味菊所说的厥阴逆转,重在潜阳。那么慢性厥阴病常见的代表方,四逆加参龙牡、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潜阳封髓丹、柴桂姜加附,就是柴桂姜加四逆汤了,还有李可老的破格救心汤,这些都是慢性厥阴病的方,乌梅丸也可以算。这些都是用温潜之法!我们通过具体案例,我们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寒热错杂,我们的临床医生是很容易辨证错误。因为当他一发现患者表现热的症候的时候,不能推理辨出它的背后的病机状态,喜欢去用寒凉药。

病案举例,这是一个49岁患者,她当时是网络求医的,每年的夏至日晒以后就出现红斑、丘疹、瘙痒,这是个皮肤病。这次加重一个多月,但是不见好转。然后面部皮疹通红,像关公一样,面颈部红肿、灼热、干燥、刺痛,满布红色丘疹。体质是怎么样?体胖,非常的疲倦,一动就头面热气蒸腾,汗如雨下,喜欢吹空调,觉得四肢必须要以冰冷彻骨为快,达到这个地步,要放在冰水里面才觉得舒服。烦躁多言,舌多津液。你说好像看上去很矛盾,是吧?很矛盾。既像阳明热证:特别怕热,喜欢冰凉冰凉的,喜欢吹空调,又烦躁;又像少阴病,寒症。为什么?非常的疲倦,舌面上津液也很多。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慢性厥阴状态,它就是由于阳衰日久以后导致虚阳不潜,浮越于上出现一个阳气在外在上的一个虚浮状态,表现了一个非常的怕热的状态,它实际上内在的阳气已经非常的匮乏,这就是慢性厥阴病状态。所以给她用了潜阳封髓丹、交泰丸,我们这么大量的附子,患者吃了以后,很快4副药以后她就说好了很多了,立竿见影!

第二个案例,这一例是一个57岁女性患者,她的表现就是个咽痛,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咽痛10个月,没有医生给她能治好,做了很多检查,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最后别人介绍过来找我的时候,我们看看她的临床表现:非常疲倦,非常累,下肢非常无力,因为下肢非常无力,我当时以为她可能是不是格林巴利综合症或者什么重症肌无力这类的病,要她回去检查。来的时候搀扶着进来,胸口叹息,胃纳差,怕风,长期失眠,肌肉跳,又很烦躁,头晕睡不着,非常烦躁,脉也是无力的,这么一个状态。你看到她烦躁,好像有心火,但其他的表现又不像是有火。所以厥阴病很多情况下表现的是这种看上去互相矛盾的情况,我们所谓的寒热错杂状态。这个寒热错杂,但不是所有的寒热错杂的都是厥阴病,这个一定要清楚!我们的大青龙汤的寒热错杂,既有发高烧,但是又有非常严重的恶寒,这个也叫寒热错杂,这个不叫厥阴病。我们的泻心汤、半夏泻心汤,这些泻心汤也是寒热错杂,但是也不叫厥阴病。必须是什么?长期阳气衰竭以后导致非常疲倦,脉虚无力,又表现为其他的一些火热表现的时候,这个才叫寒热错杂。我们用温潜法,所以这个病人我们还是考虑用温潜之法,用真武汤去芍药加龙牡治疗。用了这些药,看上去没有治疗她咽痛的药,但是吃了以后患者明显咽痛减轻,而且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刚来的时候下肢非常的无力,搀扶着进来的,但是吃完以后可以打乒乓球了,可以打两个小时扑克而不觉得累了。

第三个案例,焦虑症。这是一个公司高层的管理者,但是因为人际关系和工作的繁忙,导致出现一系列焦虑症状,不能正常工作,然后就病休在家里面,这一病休就休了一年多时间。期间看了很多中山医的、省人民医院的,还有我们中医附一院的这些教授,中医也看了,西医也看了,中医给他用过附子,用过黄芪、人参、枸杞、远志、酸枣仁等等这些。西医抗焦虑药也用了,就是不能缓解。然后他们公司的医务室就介绍来找我看。刚开始来的时候,我记得那天下雨,患者表现的一种很惊恐的状态,我们刚刚给他一搭脉,还没几秒钟马上就缩回去了。可能也是看到我比较年轻,有种不信任,马上就冲到外面去了,外面还下着雨。然后他夫人就很着急,马上就打着雨伞把他追回来,说:“你这个太不礼貌了,特意把专家请过来看,你这么坐了几秒钟不到就跑了”。他马上又跟我道歉,对不起。然后给他诊脉,问四诊信息,他是紧张、不安、惊恐、头晕、胸闷、心慌、汗出如洗。全身有时候抖动,非常疲倦,但又睡不着,也很烦躁。口干,怕风,舌明显胖大,舌苔白,中间厚腻。脉浮弦硬搏指,因为他有高血压,但重按虚空无力,一重按马上原形毕露。我们很多时候摸脉一定要摸清楚,很多医生摸脉摸得不清楚,我到病房一查房,我就知道很多的医生摸出来的脉都不一样。我昨天星期五,也是在病房查房,那个病人重按明显里面是虚空的,但病房医生摸不出来,写着脉弦滑有力,我说你这一写马上完全就不一样了。所以昨天那个病人我们给他用的也是附子剂。所以这个脉象马上就显示出来,这样的病人往往是长期工作劳累,以及生活失调,导致阳气戕伐日久,出现一个阳虚及阴,最后出现一个虚阳浮动、烦躁,睡眠不好,这一系列症状也是一个慢性的厥阴病!当然,这个病还夹有水饮,舌胖大,还有中焦的水湿不化,所以我给他用了真武汤温阳利水,甘麦大枣汤,养心液、养心阴的,和桂甘龙牡汤,温潜之法,我跟他说了,我说吃完3副,肯定能好转。他开始不信,我起手开了45克附子。他看了以后很担心,不敢吃。然后医务处的医生给我打电话,我跟他说没事,你就煮给他吃,因为他前面的医生给他用的附子最大量是15克,他吃了以后他也知道附子是一个厉害的家伙,那一下子下了45克,就不敢吃。结果吃了3副下去以后,果然精神状态各个方面就有了明显改善,他就开始相信我了,最后前前后后吃了十几副,完全就恢复正常。到了3月初的时候就开始正常上班了,所以这些都是慢性厥阴病。

厥阴病,我们刚才说了,急性发作的那种状态,往往是正邪到最后危急关头的时候、阴尽阳竭的状态,这个时候往往在ICU抢救,这个时候,我们碰到的机会不多。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状态。如果我们不能及时阻断他,这样的病人,最后也会走向急性厥阴病,这就是我提出的慢性厥阴病概念的临床意义。这样的病人,他出现的寒热错杂的状态,我们千万不要辨证错误,不要把它当成一个热症,单纯使用寒凉药戕伐阳气,导致最后变证从生,最后不可挽救的地步。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一定要法阴阳、明六经、慎调摄,预防慢性厥阴病。预防的原则,还是遵照我们《黄帝内经》里面讲的,人体的阳气是怎么样?是“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要重视我们的阳气,要保护它,不要随便用寒凉药戕伐阳气。我们要“起居有常,饮食有节,不妄作劳”,这样才能够“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对于我们指导养生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慢性厥阴病,大家在临床中要高度重视,谢谢大家!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

姜宗瑞:欧阳老师从文献、理论到临床的角度,给我们梳理了厥阴病,令我们耳目一新。说到厥阴病,诱发了我一点思考,我先谈一下一个概念,其实欧阳老师也提到,说内经有一句话叫做“两阳合明为阳明,两阴交尽为厥阴”,这个两阳合明和两阴交尽,从过去的文献来讲,大家一般随文释义,认为是太阳和少阳合并,怎么怎么样;认为二阴是太阴和少阴,其实这个解释我觉得没有什么临床意义是随文释义的。我们师门的角度理解,因为我们师门很注重精气神、更注重元真。这个元真,又分为元阴和元阳。这句话,两阳合明是我们的水谷之阳和元阳之合;而两阴交尽,是我们的五脏阴津和元阴的结合,这叫两阴交尽。所以大家从这个角度理解这些病的话,可能就会思考,对大家临床有帮助,就跟我们的精气神挂钩,不然的话我们只讲经络的话,跟精气神好像没有关系,这是我的一点思考。下面时间也到了,欧阳老师来一次也不容易,给大家三次提问的机会,大家踊跃一点。

问答阶段
问:欧阳老师,您好!刚才听您讲的急性厥阴病,觉得特别受启发。但是我对慢性厥阴病有一点疑问,因为您说的慢性厥阴病好像就是说阳气耗散之后,然后虚阳上浮,那么这个跟少阴病的真寒假热这种情况有什么区别?这是第1个问题。第2个问题是,今天对厥阴病的界定的话,我感觉乌梅丸证好像就不归在厥阴病这个范围里面,所以我想请您解释一下,这个乌梅丸证,应该怎么样去理解?谢谢!
欧阳老师:第1个问题,就是慢性厥阴病、厥阴病和少阴病的真寒假热,如何鉴别?我个人的理解,我们其实刚才讲了厥阴篇里面其实有很多条文是在其他的篇里面体现的。少阴篇是阳衰到了一个整体性的阳气衰竭和整体性的阴津衰竭,是吧?这个是我们讲的少阴寒化和少阴热化,对不对?但是他们有程度的不同,到了极点的时候,危急关头的时候,就是张仲景讲的那几个死证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到了厥阴,所以张仲景也束手无策,5个死证,对吧?这个时候我们如何去发现厥阴病,那么我们就要找到它的端倪,找到他的先兆,先兆的话,往往就是在少阴篇里面,也就是我们万友生先生所讲的那种先兆厥阴病,先兆厥阴病跟少阴实际上是没有截然区分的。疾病的发生、发展它是没有截然区分的,但人类要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它是必须要有一个理论模型来把它界定的,所以我们看到厥阴跟少阴好像似乎是泾渭分明,实际上的话不是那么很明显的。所以我为什么讲通脉四逆汤实际上放在少阴篇,但实际也是一个先兆厥阴病的表现,它已经出现假热了。面色赤、不恶寒,都是看到就是热的,但是这个热你绝对不能去清它的热,对吧?对,这个也可以算作厥阴病,但你说这里是少阴病,是真寒假热,这样当然也没错,只是说厥阴病里面更加强调这种阳气的不稳定性,和虚阳的浮动性。谢谢!第2个问题,乌梅丸。乌梅丸的话,实际上,我个人理解,它是治疗蛔厥。蛔厥,如果一定要用现代的科学来理解,就像胆道蛔虫这类的病,对吧?胆道蛔虫在古代没有手术的情况下,大家想想看看,是不是一个急症?这是一个急症,他表现的确实是四逆厥,非常厉害的,是吧?那么这个时候表现的也是一种阳气极度衰竭的状态,但是他又不单是一个衰竭状态,但是乌梅丸里面他没有更多的用所谓的温潜的药是吧?他有更多的是一种驱蛔的药,有苦寒的,有川椒等等驱蛔的药。所以严格来说的话,我觉得乌梅丸还不是非常典型的厥阴的状态,你看它不能救治囊缩、舌卷、不识人。是吧?他只是因为蛔厥在发生的时候,这种四逆厥的这种状态,当然它在当时也是一个非常极危之症,为什么?你卡住了以后,疼痛休克一下没了,是不是?我个人觉得乌梅丸在当时也是一个治疗急症的,但是,不是一个典型的厥阴病的方,所以乌梅丸条文在《金匮玉函经》只是放在“辨厥利呕哕病形证治第十”篇中,而不是放在“辨厥阴病形证治第九”篇中。因为蛔厥症的四逆厥和厥阴病的四逆厥很相似,大家觉得乌梅丸应该也是治厥阴病的。当然,由于乌梅丸中有姜、附、桂、辛等温阳之药,和连、柏清热之药,寒温并用,后世拓展经方使用,对于一些慢性厥阴病,乌梅丸也是可以使用的。谢谢!

姜老师:关于少阴的界限,其实从欲解时大家可以看到,三阴的界限是不清晰的,就是有交互的,所以我们临床理论上可以分清,临床我们见过三阴病,这样说更实用一点,更不要强分,分不清。

问:欧阳老师,我想问两个问题,每个经都有它的代表方,就说太阳的麻黄汤、桂枝汤,那厥阴病的代表方是哪一个?如果不是乌梅丸的话。另一个问题就是我想听听麻黄升麻汤是在厥阴病的什么阶段?它是治什么病的?
欧阳老师:厥阴的代表方,我们刚才讲了乌梅丸不是一个典型的,但是在少阴篇里面的通脉四逆汤,我其实在课件里面已经提到了,以及后面霍乱篇里面的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可以算是厥阴病的一个代表方,特别是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这是治疗寒厥的。但如果是治疗热厥的话,那么《伤寒论》的方相对来说缺如,我们要在温病里面去寻找,凉开三宝可以算是热厥的代表方。然后麻黄升麻汤不属于厥阴病,你之所以认为是属于厥阴病,是因为胡老胡希恕以及他的弟子冯世伦先生编的那些书里面,他们把麻黄升麻汤,他们几乎把所有的寒热错杂的都归到厥阴篇!不过这个是学术互相争论点,我的观点跟他稍微有所不同。因为麻黄升麻汤它不是治一个厥阴病,这个方子很大,麻黄、升麻量非常大,其他药量少,如果在这个时候,你用这种大量的麻黄去发汗,对厥阴病来说的话,不是很恰当的。这是大下后导致的变证。“寸脉沉而迟”,这应该用新加汤,因为伤了津液,出现脉沉迟。“下部脉不至”,摸不到脉,又上部有热——“喉咽不利,唾脓血”,下部又有寒——“泄利不止”,上热下寒,有人认为也是厥阴证,但我不认同。泄利不止,到底是什么样的泄利,如果真是完谷不化,用什么方?急当救里,如果有表证也应该救里,救里用四逆汤,救表用桂枝汤,这是规律。为什么这里不用四逆汤救里?说明这个泄利不止,不是完谷不化,虽然也是手足厥逆,四肢冰冷,但不是阳气虚衰的泄利不止,所以不用附子。这个泄利不止是由误治导致,大下后热入里导致,当然大下后肯定伤阳气,但是表证未解,阳气因势入里,导致阳热很旺,又伤了阴津。张仲景也说“为难治”,后来又说“汗出愈”,麻黄用量很大,二两半,以解表为主,还有很多生津液的药——天冬,葳蕤,还有白虎汤的意思——石膏,知母,甘草,明显是清里热的。我只把它归为太阳、阳明合太阴这么一个合病的方更合适一点。我们把条文和方搞清楚后就不会说这是厥阴病方。一些医家说寒热错杂就是厥阴,其实不是这样。必须到阳衰阴竭的状态才是厥阴。不管急性厥阴病还是慢性厥阴病,我们心里就有底,选方就好选些。

姜老师:我们是两个人已经提出4个问题了,已经超了,下边的就免了。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欧阳老师!

声明:  
·本文根据欧阳卫权老师2019年12月21日在深圳市中医经方协会年会的讲座录音整理,作者/欧阳卫权,整理校对/邓睿宁、欧阳长、赵利欣,编辑/赵利欣。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这个,我们,厥阴,时候,一个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