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味辛,微寒;归肺经。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的功效。
鱼腥草,又名蕺菜,我国西南地区俗称“折耳根”,因其茎叶揉碎后有鱼腥味,故名鱼腥草。中医药对鱼腥草的认识源于汉代,《吴越春秋》、《别录》、《唐本草》、《本草纲目》对鱼腥草的药用价值均有记载。鱼腥草富含生物活性成分和营养成分,因此也是重要的药食同源品种之一。
植物学性状特征
鱼腥草为多年生草本,高15-50cm,有腥臭气。茎下部伏地,生根,上部直立。叶互生,心形或阔卵形,长3-8cm,宽4-6cm,先端渐尖,全缘,有细腺点,脉上被柔毛,下面紫红色;叶柄长3-5cm;托叶条形,下半部与叶柄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生于茎顶,与叶对生,基部有白色花瓣状苞片4枚;花小,无花被,有一线状小苞;雄蕊3,花丝下部与子房合生;心皮3,下部合生。蒴果卵圆形,顶端开裂。花期5-8月,果期7-10月。
产地分布
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采收加工
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干燥,切段生用。
药材性状特征
茎呈扁圆柱形,扭曲,长20-35cm,直径0.2-0.3cm;表面棕黄色,具纵棱数条,节明显,下部节上有残存须根;质脆,易折断。叶互生,叶片卷折皱缩,展平后呈心形,长3-5cm,宽3-4.5cm;先端渐尖,全缘;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顶生,黄棕色。搓碎有鱼腥气味。
性味归经
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主治病证
1. 肺痈,肺热咳嗽:鱼腥草清热解毒尤消痈排脓,长于清泻肺热,为治肺痈吐脓、肺热咳嗽之要药。
2. 热毒疮痈:鱼腥草既能清热解毒,又有消痈散肿之功,亦为外痈疮毒常用之品。
3. 湿热淋证:鱼腥草有清热除湿,利水通淋之效,善清膀胱湿热,用治小便淋沥涩痛,也可用于湿热所致的带下、泄痢、黄疸等。
用法用量
煎服,15-25g,鲜品60-100g。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
鱼腥草含挥发油,不宜久煎。虚寒证及阴证疮疡者忌服。
药理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鱼腥草主要含鱼腥草素、挥发油、蕺来碱、槲皮苷、氯化钾等化学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流感杆菌、卡他球菌、伤寒杆菌以及结核杆菌等多种革兰阳性及阴性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有抗病毒作用;能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并有抗炎作用;所含槲皮素及钾盐能扩张肾动脉,增加肾动脉血流量,因而有较强的利尿作用。此外,还有镇痛、止血、促进组织再生和伤口愈合以及镇咳等作用。
参考资料
·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5年版
· 2. 1959—2004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 编委会 科学出版社
· 3. 高学敏. 《中药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2年版
· 4. 康廷国. 《中药鉴定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年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