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穿刺方向与探头长轴关系,超声引导血管穿刺技术分为长轴平面内法、短轴平面外法、斜轴平面内法等方法,三种穿刺方法各有优缺点,应用场景相互补充。
超声引导下血管穿刺的实践与挑战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麻醉科
徐颖 教授
传统的血管穿刺技术没有可视化引导,主要依赖体表解剖标志等定位血管,当出现解剖定位不清、穿刺部位有感染或者包块、极细血管穿刺等穿刺困难情况时,或血管内有血栓,盲穿风险高时,超声引导血管穿刺逐渐显示出其必要性及优势。在血管穿刺时使用超声引导,可清晰看到血管结构及血管周围的神经、肌肉等毗邻结构,可迅速识别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避免严重并发症等。
以下几类情况血管穿刺难度增大:
血管直径小:低体重,血管细,考眼力,操作空间有限;
皮下组织薄:需放置探头轻柔,呈现最佳图像;
穿刺路径短:进针操作需“微调”;
静脉壁弹性大:针不易穿透血管壁,形成超声下看似“靶环征”伪像。
一 超声引导血管穿刺技巧
(一)探头
探头选择:推荐选择线阵、高频(大于7MHZ)、大小适中的超声探头及合适的无菌保护套。
探头方向:判断探头方向屏幕方向是否一致,根据中点MARK位置确定穿刺平面中点。
(二)穿刺方法
PATR手法即
P(pressure)加压;
A(alignment)滑动;
T(tilting)倾斜;
R(rotation)旋转。
根据穿刺方向与探头长轴关系,超声引导血管穿刺技术分为长轴平面内法、短轴平面外法、斜轴平面内法等方法,三种穿刺方法各有优缺点,应用场景相互补充。
1 .长轴平面内法
优点:可同时显示穿刺针和血管走形;
缺点:解剖比邻显示不清晰;婴幼儿血管细,图像难获得;长轴平面内常出现的问题是超声切面与血管切面不在一个平面内。
2.短轴平面外法
优点:图像易获得;目标区域与周围组织解剖比邻清晰;在细小血管穿刺中优势明显。
缺点:初学者不易获得针尖位置,偶尔也有假象出现。当短轴切面显示针尖已经进入血管,但在长轴切面显示针尖上面仍覆盖着一层膜,实际针尖并未穿透血管,此时可出现“帐篷征”。
3.斜轴平面内法:动静脉为上下关系时可采用斜轴平面内法穿刺。
(三)穿刺要点
A.抓握探头的方式:即操作者体位,常采用三点法,使肘-腕-探头呈一条直线,尽量保证探头对血管不产生压力。
B.穿刺点及穿刺方向的确定(两点法)
C.进针角度
进针角度一定程度上决定导管置入血管内的长度。研究表明,若小于30%的导管位于血管内,则置管维持时间仅3.7h;若大于65%的导管位于血管内,所有静脉导管均维持到治疗完成。儿童常用的24G和22G穿刺针,其长度分别为1.9和2.5cm,均不利于维持较长的置管时间。
D.寻找针尖:针尖抖动法
E.靶环消失征
如下图所示,当针尖进入血管中央呈靶环征,在确保针尖从前后侧和上下侧均位于血管中心,且针体和针尖均不向深测与血管后壁相连时,此时移动探头与进针动态配合,探头向远测扇形摆动,针尖应刚好从超声视野中消失,此切面称靶环消失征。标准的靶环消失征是针尖在靶中央,而针尖消失无拖尾。
F.钢丝置入技巧:不可采用尖端头置入钢丝,穿刺股静脉置钢丝时J钩朝向外侧。当遇到阻力时,不可强行置入钢丝,以下三种情况可出现置入钢丝困难:
静脉细小(J尖的曲率半径接近或大于穿刺静脉时)
静脉狭窄/瓣膜
静脉受压
二
并发症分析
据《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在美国每年中心静脉置管>500万,其中>15%患者发生并发症,5%~19%的患者会发生机械并发症,感染并发症占5%~26%,血栓形成并发症占2%~26%。
常见并发症包括置入时并发症及留置后并发症,深静脉置管是高风险操作。
置入时并发症包括穿破毗邻动脉、胸膜;气胸、血胸;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腹膜后血肿;空气栓塞等。盲穿法行颈动脉穿刺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为6.3%~9.4%, 年龄越小,风险越大。保留自主呼吸进行颈动脉穿刺时易发生空气栓塞,应保持头低脚高的体位。
留置后的并发症包括感染、血栓、导管移位/扭曲/打结、血管闭塞等。
(一)感染
研究报道,深静脉穿刺中股静脉穿刺发生感染及血栓的风险最高,其次是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菌血症、败血症发病率为0.37~1 %/d,其发生率与胎龄和体重呈反比,与导管使用时间、肠外营养及机械通气等呈正比。
1.感染机制
常见感染机制包括病原体经皮肤外表面迁移到导管尖端(短期并发症,<10天);导管污染(长期并发症,>30天)。不常见机制包括远处来源的血源性传播、注射物污染、某些导管材料(新型的聚氨酯材料较聚乙烯等材料更能抵抗微生物定植)等。
2.感染危险因素
置管:紧急情况>择期;股静脉>锁骨下静脉;
无菌措施:不严格>严格;
皮肤消毒:70%酒精,10%聚维酮碘>2%洗必泰;
穿刺置管技术:一般>专业;
导管类型:多腔>单腔;
导管使用时间:长时间>短时间。
3.感染防范措施
严格洗手及无菌操作;
最大化无菌屏障;
选择合适的导管置入部位和导管类型;
及时更换导管及给药装置,适当间隔输液时间;
导管护理,使用过滤器、冲洗液、预防性抗菌素、抗菌导管等。
(二)血栓形成危险因素
1.与病人相关的危险因素:手术、恶性肿瘤、长期卧床;
2.与操作和治疗相关的因素:反复穿刺、血管选择、反复推送导管增加内膜损伤;
3.与导管相关的危险因素:大管径、多腔管、导管材质等。
导管的外径建议不超过血管内径的1/3;
多腔导管流速相对于单腔管低,更易产生血液湍流、瘀滞及感染。
4.导管尖端位置
研究表明导管尖端定位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头臂静脉或上腔静脉上段的血栓风险最高;上腔静脉下1/3血栓发生率和导管功能障碍率最低。
最佳尖端位置是上腔静脉的下1/3或近端右心房,理想的导管深度应该在右房开口之前(约为隆突)的位置,其原因为当导管尖端位置越接近右心房时,血流量越大,可快速稀释药物,降低药物对内膜的损伤;经导管输入的药物液体量与原血流量比值更低,对局部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
5.药物及输液速度:药物导致血管内膜损伤,输液速度过快影响血液回流。
(三)静脉置管常见并发症案例分析
1. 患儿11岁,身高140cm,置管深度13cm。管道回抽输液通畅,但患儿躺下后感心前区不适,立位及坐位可缓解,心率无改变。X线显示导管尖端贴壁。
中心静脉导管位置经验总结:
Ø 线和尖端应该保持和上腔静脉平行的走向,而不应该垂直;
Ø 理想的导管深度应该在右房开口之前(约为隆突)的位置;
Ø 如果是左侧颈内静脉或左侧锁骨下静脉,导管尖端位于右房、上腔静脉,且不要顶到上腔静脉外侧壁。
2. 该患儿因反复血管穿刺,超声示血管闭塞,出现侧支循环。
3. 导管异位
4. 导管移位:当导管置入过浅,容易发生导管移位,经中心静脉导管侧管输注钙剂,药液渗漏,造成局部组织坏死,形成脓腔。
(四)动脉置管的相关并发症
1. 穿刺血管有变异
2. 侧支循环不足
侧支循环不足时,可在置管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发生血管痉挛,出现插入部位远端的皮肤斑痕,随后脉搏苍白、丧失或减少,有时还会出现坏疽。其处理措施包括向导管中注射小剂量的利多卡因、加热对侧肢体以产生反射性血管舒张等,如果不成功,则应拆除导管。
1972年柳叶刀杂志报道204名患者中,术后有24%的患者有桡动脉搏动消失,因此要尽量避免肱动脉穿刺。
三
思考
血管穿刺的初衷是什么?
每次血管穿刺,我们的选择是不是最佳的?
如何避免各种并发症?
免责声明:
本微信公众平台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米勒之声的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