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70年发展,国产X光机的角色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从跟随者逐渐变成了引领者。
第123篇原创
2022
相约第664天
专注于医学影像领域技术、产品、关键零部件及行业分析的深度解读!
导语
“行业分析”系列第12期,基于近年历史数据,深入分析我国DR行业走势,创新、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等。
1896年,伦琴发现X射线的几个月后,英国大学生罗素·雷诺斯,在物理学家威廉·克鲁克斯的指导下,用木头和玻璃管成功制造出简易"X光机",能在没切口的情况下观看人体内部,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X光机之一。 百余年来,X光机先后经历了胶片、CR、CCD-DR、平板DR等技术革新。如今,由于CT、MR、PET等技术的出现,DR早已不是那个耀眼的明星,但在胸部、腹部、头颅、四肢等领域仍有较大临床价值。
更重要的是,直到今天,其年装机量依然是CT、MR、PET、DSA等总和的两倍以上,这是医学影像设备最大的细分领域,没有之一。
国内需求稳定的DR
根据临床应用场景,DR分为固定DR和移动DR两大类,根据近几年行业数据,结合政策和临床应用,我们能比较理性到以下结论:
01
移动DR将缓慢普及
鉴于移动DR的使用特殊性,其需求比较有限,每年新增数量也比较稳定,约1000台左右。
为抗击新冠疫情,2020年移动DR“风光一时”,被列入《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应急救治物资储备清单》,成为ICU、发热门诊、防疫病区最为紧急采购的需求设备之一。但, 因其对新冠肺炎诊断价值有限,很快被“打回原型”, 2021年配置数量腰斩,预计2022年还会继续下跌。 因为疫情,近2年配置的移动DR数量超过前5年总和,未来几年移动DR能继续保持新增1000台/年,就已属于“超常发挥”。 有趣的是,笔者发现有些行业报告将移动DR视为新的增长点,预测其将高速增长,这显然并不了解移动DR的临床定位。 因为新生儿、危重症、急诊等不易移动的患者,医院要配置移动DR,这意味着 移动DR会随二级及以上医院的增多而逐渐普及;不过,其使用率非常低,相对固定DR, 移动DR经济效益较差,这意味着有就够了。因此,笔者认为, 移动DR将像乳腺DR一样,长期保持“小众”。
我国DR每年新增情况(原创)
02
固定DR持续稳中有进
作为最通用的X射线类诊断设备,固定DR的每年新增数量比较大,维持在10000~12000台/年左右,同样波动较小。哪怕疫情也没有影响固定DR的配置,可见其基本盘比较稳定。
作为重要初诊设备,DR检查量长期处于高位。因为疫情,CT需求量暴涨,DR检查量有一定程度减少,但2021已小幅回涨,预计2023年将回归至正常水平。 为继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标准》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标准》要求,为基层医疗机构配置与规模相适宜的彩超、DR、全自动生化等设备, 持续“强装备”。比如,2022年5月,江苏卫健委以集采形式,为基层医疗机构和专业公卫机构配置257台DR、超声等影像设备。 此外,2022年全国实施医保DRG单病种付费, 这一定程度上减少了CT/MR检查量, 不过超声、DR等更具性价比的检查比以往更受医生欢迎,提高了DR、超声需求。 因此, 考虑周期性更新和基层医疗配置,固定DR将长期保持新增11000台左右/年,或还可能有小幅增长。
某机构近几年月均影像检查对比(原创)
仍在创新的DR
近年来,CT、MR、PET一直在大踏步前进,基本每两三年都会有惊喜。相比之下,DR就低调的多。不过,随着平板探测器技术的进步,DR也有不少创新。
01
动态DR
因为宣传,动态DR被理解成可以一机多用的多功能DR,兼顾拍片、透视、造影的功能,适合基层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
实际上, 动态DR的更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于功能成像,比如在骨关节,可对一系列大小关节进行功能成像;比如在胸肺部,肺通气功能、肺血流灌注、肺顺应性、胸廓同步性等功能可应用在COPD、肺气肿、肺纤维化、肺栓塞等胸肺部疾病诊断。
动态DR的功能成像(二次创作)
02
双能DR
双能DR其实很早就有,但早期的双能量减影技术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射线利用率低、剂量大、易出现运动伪影,导致其临床应用价值不大。
如今,基于双层平板探测器的双能DR,突破了双能量曝光减影的技术不足,可以实现完成 一次曝光下的多能成像,不仅无运动伪影、辐射剂量剂量低,还提高了骨骼和软组织的高对比度可视化效果,有效提高诊断灵敏度。
03
长平板DR
一直以来,图像拼接技术对于临床有重要价值。常规DR是通过3-4次曝光,配合拼接技术,可完成全脊柱、双下肢站立负重位摄影。
与常规DR相比,长平板DR的显然更具优势, 只需1次曝光,即可实现全脊柱全下肢成像,不仅操作简单,还大幅降低辐射剂量。
04
三维DR
在三维成像领域,显然CT/MR更好。不过,受制于CT/MR的设备结构,难以实现在负重位状态下的三维摄影,而在骨关节的诸多病征中均需要受检查者在站立位(负重位)下完成检查。
为更好呈现负重位状态下受检者关节受力改变的状态,发展了 三维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可实现多角度三维扫描和重建,对骨科诊断、运动康复、术后诊断等,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已成大器的国产DR
根据2021年行业数据,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共配置DR 近 1.3万台,其中 万东、安健、联影、迈瑞、普爱、蓝影、深图等7大厂家在近百个品牌中位列前七,合力占据61.4%的市场份额,表现亮眼。不过,更让人骄傲的是国产DR在核心零部件的早已成大器。 一般来说,DR由X射线管、高压发生器、平板探测器、机械系统、图像系统等5大部分组成,其中X射线管、高压发生器、探测器为关键零部件。
在核心部件领域,与国产CT的“努力挣扎”不同,国产DR/动态DR不仅实现了100%独立自主,而且表现相当出色:
1)在高压发生器领域,除 万东、安健、德润特、普爱、蓝影、东软等整机厂商外,还 有珠海睿影、苏州博思得、南宁跃龙、沈阳道特等第三方品牌也具备高频高压发生器研发生产能力;实现80kW功率,500kHz高频逆变频率,1000mA管电流的高压发生器;覆盖DR、移动DR、动态DR(DRF)、便携DR、C形臂、乳腺、牙科、工业等几乎所有领域。
2)在X射线球管领域,除 万东外,还有 杭州凯龙、杭州远志、苏州明威等三方品牌也具备X射线球管研发生产能力;实现了最大150kV额定电压、最大400kHU大热容量球管,最大40/100kW额定功率、最大500/1200mA管电流的高性能;产品类型覆盖固定阳极球管、旋转阳极球管、X射线管组件等。
3)在平板探测器领域,除 万东、安健、深图、德润特等整机厂商外,还有 奕瑞、康众、品臻、善思微等第三方品牌更具备动静态平板探测器研发生产能力,尤其是奕瑞、康众更是早已位列全球10大平板探测器企业,实现碘化铯蒸镀封装、非晶硅/CMOS/柔性基底等技术路线探测器的设计和制造;覆盖医疗、牙科、放疗、宠物、工业等几乎所有领域。 得益于国产DR核心部件的不断突破,我国DR行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和成熟的设备产业链,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行业的蓬勃发展,如今我国已有近百个DR企业,并在海外市场占据一定市场份额。
如今,我们几乎不再谈突破DR核心部件,因为早已握在自己手中。比如,我国某知名影像设备企业,其普放产品的三大零部件均为外购,从侧面说明我国DR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已足够成熟,不再需要重复研发,可以集中精力攻关CT、MR、PET、RT等更高端设备。
走向世界的国产DR
1952年,华东工业部器械二厂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200mA医用X机,安装于中山医院内进行试用,定名为“国庆号”。
历经70年发展,国产X光机的角色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从跟随者逐渐变成了引领者。如今,优秀国产DR已丝毫不逊于进口品牌,凭借高性价比占据了国内80%以上的市场份额 。 据统计,2020年全球DR市场规模约7.05万台,我国占17%。国外仍有广阔的空间,出海 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与即插即用的监护仪不同,医学影像设备更复杂,出海并不容易。不过,安健、普爱等国产品牌已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END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