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父于8:04离开,万分悲痛的同时,我们非常感谢全体医护人员给予了父亲精心医治,细心护理。」5月26日,已故老人陈爷爷的四名家属,赶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康复科送感谢信。
「慈父于8:04离开,万分悲痛的同时,我们非常感谢全体医护人员给予了父亲精心医治,细心护理。」5月26日,已故老人陈爷爷的四名家属,赶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康复科送感谢信。
陈爷爷2021年5月因脑出血住院,在浙大四院康复科陆陆续续住了10个月,4月23日病重离世,享年90岁。
据浙大四院四楼东电梯口监控捕捉到的画面:送完感谢信后,四名家属突然齐刷刷站成一排,向医生深深鞠了一躬,措手不及的医生,也下意识向他们鞠躬回礼……
这一幕,上了5月31日的热搜。当天,该院康复科主任史红斐接受采访时表示,12年职业生涯中第一次遇到家属集体深鞠躬感谢医护,非常感动。
「医生护士对每一名患者都热情、耐心、仔细,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对患者千方百计地努力医治,想法设法地减轻痛苦,非常难得。很多次,史主任凌晨一两点还来床前看我父亲。」陈爷爷的儿子陈先生接受采访时表示。
父亲去世后,家属们一直想着要来感谢医护,「送礼肯定不会收,我们就用最质朴的鞠躬来表达最真诚的感谢。」
没有哭闹、没有谩骂,家属给医生深深地鞠的这一躬,也鞠到了医务人员的心里。
因为真的温暖,才会登上热搜;因为真的少见,才显得可贵。这四名家属齐刷刷站成一排鞠躬的那一霎那,是给医护的尊重,也是给自己的尊重。
其实,这样医患关系融洽的事,还有很多。
一位在家中离世的白血病老人的临终嘱咐:
「感谢朱医生。」
近日,江苏省中医院收到了一封表扬信,患者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生前查出急性髓系白血病,2022年3月底,弥留之际,患有轻度老年痴呆症的他却特意嘱咐子女:「一是交党费,二是感谢朱主任。」
78岁的吴老伯在2018年底时,突然出现全身乏力症状,后来又开始发热、咳嗽、出血,家属将其送到江苏省中医院急诊,血常规提示全血细胞重度减少,并伴有严重的肺部感染,因为病情危重,当天就下了病危通知,并立即请血液科朱学军主任前来会诊,随后收住血液科病房,经骨髓穿刺检测确诊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5型)」。
「像这样的患者,如果不进行化疗,通常生存期只有3~6个月。」朱学军说,急性髓系白血病是成年人最常见的急性白血病,目前治疗仍以化疗为主,但考虑到患者高龄,又有高血压、糖尿病、轻度老年痴呆等很多基础疾病,身体对化疗的耐受性很差,而且家属也不愿意让老人承受化疗的风险。此时的患者和家属都很无奈,甚至有些绝望,难道只能眼睁睁地坐以待毙吗?
老年肿瘤患者的身体承受能力有限,采用化疗往往需要权衡利弊。「‘中药开开头,治疗分步走’,是我们团队针对新诊断骨髓瘤、白血病的老年患者,提出的个体化治疗模式。」朱学军解释道,即先采用中药、中成药及免疫调节药等进行「非标准化」治疗1~3个月,待患者肿瘤细胞负荷有所下降、感染得到一定控制、体质有所提高后,再根据病情情况与身体情况,采用减低剂量、减少次数、延长间期等个体化的化疗方式,同时配合中药治疗及靶向药物治疗等,使病人长期生存获益,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朱学军带领团队对吴老伯辨证施治,先给予中药、中成药以及抗感染、间断输注红细胞等综合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非标准化」治疗后,吴老伯的血象指标上升稳定,摆脱输血,肺部感染也得到了控制,再经过调理后,2019年底吴老伯的身体条件有了很好地改善,结合家属意愿,最后为吴老伯制定了针对老年人的减低剂量化疗方案,好转后出院,并要求定期复查调整用药。
德术并重,做一个有温度的临床科室
「优质医疗技术与人文关怀应该并重,我一直告诉我们的医护团队,对待每一个患者必须要有责任心,拿出该有的态度。」朱学军一直在思考怎样做一个有温度的科室,做有辨识度的医生。
贫血、出血是急性髓系白血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吴老伯因为复查不及时,某天晚上,在家中因为贫血晕厥被送到了急诊,焦急的女儿随即拨打了父亲住院时的管床医生徐祖琼的电话,寻求帮助。
徐医生一边安抚家属情绪,告诉他们不要着急,另一边积极协调安排床位,住院抢救治疗后避免了意外发生。后来由于疫情,考虑到患者就诊不便,徐祖琼医生还常常利用休息时间与吴老伯的女儿微信沟通,答疑解惑,提醒注意事项。
「这个患者性格很随性直爽,有点倔强,加上患有轻度痴呆,治疗上并不是很配合,医护团队在患者思想上做了很多工作。」参与救治吴老伯的代兴斌副主任医师回忆,老年人要「哄」的,血液肿瘤的治疗不能一味地冒进,也要让患者和家属感受到希望,放下思想的包袱,积极配合治疗。
用心陪伴,叙事护理拉近医患距离
「住院期间由于我父亲血管较细,打留置针时非常不易,血液科东四病区护理人员总是面带微笑,一边安抚父亲一边技术高超的‘一针见血’,有时父亲弄脏了床被,护士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及时更换。每次我父亲因病情需要住院时,护士都能一下子认出他,‘爷爷、爷爷’地喊着,主动和他打招呼,大大减轻了父亲的抵触情绪……」表扬信中提及的这段话,令人印象深刻。
血液科周霞护士长介绍道:「血液肿瘤患者因为疾病治疗强度大、治疗费用高,往往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与负担,吴老伯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面对这样的患者,我们护理工作更要有温度有情感。」
疫情期间,吴老伯的儿女不方便进院陪护,除了定期送东西给父亲,血液科的护士们成了吴老伯最亲近的人,因为有轻度的痴呆,吴老伯总喜欢往病房外面跑,周霞护士长安排护士轮流看护,防止出现意外。
江苏省中医院血液科护理团队
施帆护士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旦吴老伯有下床乱跑的迹象,就会第一时间劝导老伯,细声细语地跟他解释跌倒的风险。由于疾病缠身,吴老伯觉得吃了饭也没用,没胃口,所以经常拒绝进食,再怎么劝都不听。
「人老了就像小孩一样,要靠哄的。」刚工作一年多的年轻护士郭梦茹总是温柔地哄着吴老伯,「爷爷,爷爷,你吃一口好不好,就吃一口,吃一口才有力气,啊,张嘴……」刚刚还闹情绪的吴老伯,顿时噗呲一声被可爱的护士逗笑,耐心劝慰下,吴老伯终于一口一口吃完饭。
时间一长,吴老伯在护士们的眼里也慢慢变得可爱起来,倾听着吴老伯的「唠叨」,了解他年轻时的丰富经历。
「我的孙女也是护士。」吴老伯很骄傲地说,在这里他感受到家一样的温馨。2022年2月是吴老伯最后一次出院,尽管有些痴呆,言语也很模糊,可他看见病房里的护士,就会开心的像个孩子,微笑着,颤巍巍地指着说「这是小梦茹护士」。
据了解,2019年血液科护理团队将「尊重、谦卑、好奇」为主的「叙事护理」理念融入到日常护理工作中,用真诚和善意对待每一位患者,用心倾听他们,陪伴他们,想患者所想,从患者的细枝末微处发现护理要点,继而对患者进一步实施护理干预。
2022年3月底,吴老伯在家中安详离世,遵从他的遗愿,子女们写下这封表扬信。
她让诊疗有温度
病故患者的家属向医护三鞠躬
张冬梅,是位于福建省的联勤保障部队第900医院干部病房二科主任、主任医师。张冬梅所在的干部病房二科,住院患者平均年龄92岁,大多年老体衰,随时可能出现急危重症,通宵达旦组织抢救早已是家常便饭。
在救治一位身患恶性间皮瘤晚期的病人时,张冬梅带领团队组织大小抢救579次,和呼吸及危重症医学科专家团队协同作战,开展纤支镜吸痰4050次,未出现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褥疮等并发症,创造了该病生存期延长22个月的医学奇迹。
像这样的情景,在张冬梅的救治经历中已数不胜数。据了解,张冬梅每年组织各类抢救近百场,将救治成功率提升到90%以上,科室里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百岁老人。
在干部病房主管护师林慧闽看来,张冬梅主任就像「太阳女神」,知性、热情、温暖。
一些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连子女都不认得,却还能叫出「冬梅主任」;
一些老人脾气倔、依从性差,但只要是冬梅主任说的,他们像个听话的「老小孩」,都一一照办;
2017年底,一张病人亲属和医护专家相互鞠躬致意的照片,被多家媒体转载,引来点赞无数。
这就是发生在第九〇〇医院干部病房二科的故事:
2009年4月,90岁高龄的朱老住进了干部病房二科治疗。8年多的朝夕相处让家属和医护们亲如一家。
98岁高龄的朱老最终因重症肺炎病逝。料理完老人后事,子女们第一时间来到干部病房二科,向张冬梅主任和科室的医护人员深深地鞠了3个躬,医护人员也向朱老的亲属回敬了3个躬。
一位读者留言:这张照片让我们看到了医患之间的真情,也温暖了医护人员的心。
尽管病人已逝,但家属和医护之间的感情维系不曾间断:每年的医师节,张冬梅都会收到老人子女们送上的节日祝福。
因为心中有爱,张冬梅把服务细节做到了极致:她总是俯下身子倾听卧病在床病人的诉说;她总是把听诊器握在手里捂热了再听诊……
不少患者家属说:「好多我们家属都做不到的,张冬梅主任和科里的医生护士都替我们做到了!
2017年12月8日,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儿科门诊,3岁的军军发高烧,送医时四肢抽搐,意识模糊。为避免孩子窒息,医生将手指伸进他嘴里,忍痛帮他抵住舌头。好转复查时,军军向医生鞠躬致谢,医生鞠躬回礼。
本文信息来源:健康界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