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人们对于阿司匹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仍然有一些机制,是不明确的。人们观察到了一些现象,但是还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导语 / 关于抗血小板药物的介绍,这方面的文章很多。本文从血小板活化时的生物活性物质,受体,信号传导,以及抗血小板药物的机理等多个方面,综合汇总,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些活性物质及药物。
此外,血小板内部信号机制非常复杂,至今有很多机制仍然不明确。水平所限,无法保证文中信息最全,最准确,希望指正,并交流指导。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本篇视频来源于著名的NINJA NERD SCIENCE 医学视频公司 ,在YouTube上有150万人订阅。讲者为Zach Murphy,风趣幽默,深受欢迎。
视频中连续介绍了阿司匹林、P2Y12受体抑制剂、GPIIb/IIIa受体抑制剂和PDE抑制剂的代表药物和作用机制,值得反复学习记忆。
首先回顾一下机体止血的过程。
更多有关止血过程的介绍,可以根据下方链接,参考之前的软文。
老生常谈,再话凝血。凝血系统的的三大调节机制,一下子清晰了很多。
血管损伤后,首先会发生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之后发生初级止血和二级止血,形成稳定的血凝块。
初级止血(Primary hemostasis)
在胶原和血流剪切等因素作用下,损伤部位附近的血小板被激活,血小板通过表面受体与vWF连接,使血小板粘附至胶原表面。
血小板激活后,进一步释放ADP,TXA2,5-HT,钙离子等多种活性物质,造成更多血小板的活化,聚集,形成血小板栓子(Platelet plug)。
二级止血(Secondary Hemostasis)
胶原暴露,组织因子暴露,外源性/内源性途径凝血级联反应启动,顺序激活各种凝血因子,导致凝血酶(Thrombin)形成,催化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转化为纤维蛋白(Fibrin),并聚合形成网状(mesh),覆盖于血小板栓子表面,加强血小板栓子的强度。血小板伸出伪足,深入到网状结构之中,进一步强化栓子的稳定性。
同时,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释放的NO和PGI2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活性物质也减少,进一步促进血栓的发生。
动脉血栓的形成中,血小板起到核心的作用,这与静脉血栓的形成是不同的。
针对已知的血小板激活过程中的各种关键酶、受体、激活剂、细胞内信使等环节,人们研发了很多药物。这些药物能够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因此被统一称为“抗血小板药”。
总体来说,目前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环氧化酶抑制剂(COX抑制剂)---代表药物:阿司匹林
P2Y12受体抑制剂(也叫ADP受体抑制剂)---代表药物:氯吡格雷,普拉格雷,噻氯匹定,替格瑞洛。
GPIIb/IIIa受体抑制剂 ---代表药物:阿昔单抗、替若非班、依替巴肽
PDE抑制剂(也叫升cAMP的药物)---代表药物:西洛他唑、双嘧达莫(潘生丁)
血栓烷合成酶抑制剂---代表药物:奥扎格雷
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代表药物:沙格雷酯
蛋白酶激活受体拮抗剂 (PAR)---代表药物:Vorapaxar
其他靶点药物
每类抗血小板药物都具有自己独特作用机制和特点,我们逐步将会介绍。
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靶点
血小板粘附至蛋白(胶原,vW因子),尤其是在高剪切力情况下,血小板激活剂(肾上腺素,凝血酶,ADP,血栓素A2等)导致血小板钙离子动员,作为血小板激活的介质。
图片来源:http://www.pulmonarycirculation.org/text.asp?2012/2/3/291/101398
这次,首先介绍环氧化酶抑制剂(COX抑制剂),也叫NSAIDs(非甾体抗炎药)。
介绍药物之前,先了解一下花生四烯酸和前列腺素类物质。
1. 花生四烯酸途径及代谢物
花生四烯酸(AA,Arachidonic acid),以磷脂(Phospholipid)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膜中。当细胞膜受到各种刺激时,可发生膜受体-配体的结合,触发磷脂酶A(PLA)活化。
磷脂酶A(PLA)是一种细胞膜酶,能够水解各种磷脂和氨基醇,能够释放细胞膜中的花生四烯酸(AA)进入细胞质,并成为锚定在DTS(致密管状系统)中的环氧化酶( COX )的底物。
注:磷脂酶(Phospholipase)是一种将磷脂质水解为脂肪酸及亲脂性物质的酵素。磷脂酶主要依据其催化反应的对象分为四类,即磷脂酶A、B、C、D 四种。
磷脂酶A(分为A1型和A2型)
磷脂酶A1-切SN-1酰基;磷脂酶A2-切SN-2酰基,释放出花生四烯酸
磷脂酶A2作用在完整的卵磷脂分子上,并水解在第二个碳上被酯化的脂肪酸,产生溶血磷酸(Lysolecithin)及脂肪酸。
磷脂酶B(分为B1型和B2型)
磷脂酶B-切SN-1及SN-2的酰基;也称作溶血磷脂酶。
磷脂酶C
磷脂酶C-切的位置在磷酸盐基团前,并释放出diacylglycerol及一个前端含有磷酸根的基团。磷脂酶C在讯息传递扮演重要的脚色,放出第二信使:肌醇三磷酸(IP3)
磷脂酶D
磷脂酶D-切的位置在磷酸盐基团后,释放出磷脂酸及醇。
磷脂酶C及磷脂酶D都被认为是磷酸二脂酶。
磷脂酶作用靶点图
环氧化酶(COX)首先将 花生四烯酸(AA)转化为不稳定的 前列腺素G2(PGG2)和 前列腺素H2(PGH2),然后在 过氧化物酶、血环素合成酶等关键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形成具有生物活性的 二十碳衍生物(Eicosanoids),包括血栓素A2(TXA2),PGD2,PGE2, PGF2,PGI2等。
磷脂膜的分解及AA途径代谢物的生成
花生四烯酸途径代谢产物及作用效果
心血管系统中,最重要的三种类前列腺素物质,包括TXA2,PGI2,和PGE2。这些效应是通过与同源物GPCR受体结合,TXA2结合至TP受体,PGI2结合至IP受体,PGE2结合至EP1-4受体。
1.1 TXA2的作用机制
TXA2促进血管收缩,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以及血小板活化。
TXA2结合至膜受体TPα或TPβ,会导致致密管状系统(DTS)中钙离子的动员(Mobilization)。细胞质中钙水平的增加,会引起肌动蛋白微丝(Actin Microfilaments)的收缩和血小板的活化。
TXA2 的细胞信号传导机制(可参考视频)
血小板膜上存在TXA2受体,即TPα或TPβ。TXA2结合至受体后,激活Gq蛋白。Gq蛋白,可以沿着细胞膜移动,结合至一个特定的膜蛋白,即磷脂酶C(PLC),并导致磷脂酶C(PLC)激活。
PLC被激活后,分解特定的膜结构PIP2(二磷酸磷脂酰肌醇),降解成为2种成分,分别为IP3(三磷酸肌醇)和DAG(二酯酰甘油)。
IP3和DAG都属于细胞内的信使物质,能够通过血小板内的信号通路,介导血小板的活化过程。
IP3如何发挥作用?
IP3结合至像内质网一样的致密管状系统(DTS)受体,并刺激蛋白通道,允许钙离子移出DTS进入细胞质中,之后钙离子刺激血小板内的颗粒(致密颗粒,δ颗粒)与细胞膜融合,之后这些颗粒释放小分子活性物质,如ADP,5-HT,钙离子和TXA2等活性物质。
释放的ADP,TXA2,5-HT,ATP等活性物质,将引起更多血小板的激活,并产生更多的血小板聚集。
DAG如何发挥作用?
DAG可以激活蛋白激酶C(PKC),之后PKC可以调节GPIIb/IIIa受体活性,并使不同血小板上的GPIIb/IIIa受体可以彼此连接(通过纤维蛋白原和vWF),造成血小板的聚集。
1.2 PGI2的作用机制
PGI2和PGE2,有时候会起到跟TXA2相反的作用。PGI2促进血管扩张,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减少血小板活化。
TXA2和PGI2的细胞内信号传导
1.3 PGE2的作用机制
PGE2倾向于促进血管扩张,在低浓度时,它会增加血小板反应性,在高浓度抑制血小板反应性。
PGE2结合至不同的4个EP受体,这可能解释了PGE2在心血管不同的作用。
例如,激活EP1和EP3受体,与血管收缩相关;而激活EP2和EP4与血栓舒张有关。
在血小板上,激活EP3受体,可以抑制腺苷酸环化酶(AC,Adenylate cyclase),降低血小板内cAMP浓度,增加血小板的兴奋性。而激活EP4和EP2受体,可以增加血小板内cAMP的浓度,对抗、抵消EP3对血小板的激活。
高浓度的PGE2,很可能也会激活IP受体,通过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升高cAMP浓度,从而抑制血小板的活性。
类前列腺素物质受体及信号传导通路(血管平滑肌&血小板)
循环中的TXA2主要产自于血小板,血管平滑肌细胞也能产生少量的TXA2。血小板除了产生TXA2,还能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PGE2,但是不产生PGI2。
在生理环境下,大多数血管能够产生PGI2。血管内皮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可以产生PGE2。
有报道称,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之间可能会存在内过氧化物(Endoperoxides)的交换,这样,一种细胞就可以支持另外一种细胞产生类前列腺素物质(Prostanoid)。
提示:cAMP是血小板内部的一个重要的第二信使,任何原因引起的cAMP浓度升高,都会产生血小板的抑制。
因此,花生四烯酸生成血栓素A2等活性物质的这个途径,也被称为花生四烯酸(AA)合成途径,或者称为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途径、环氧化酶(COX)途径或血栓素A2途径,有跟多不同的叫法,但都是一个意思。
环氧化酶(COX, Cyclooxygenase)在体内有两种同工酶异构体,即COX-1和COX-2。两者都作用于花生四烯酸(AA),产生相同的代谢产物。
COX-1主要存在于血小板中,正常生理下介导前列腺素类物质的生成。COX-2主要存在于炎症部位,可引起炎症反应、发热和疼痛。
因此,我们知道了,TXA2是导致血小板激活的重要物质,而环氧化酶(COX)是这个途径激活的关键酶。
那么,什么药物,能够抑制这个AA途径呢?如何抑制?
1. 阿司匹林(Aspirin)
1. 1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
阿司匹林(Aspirin),也称为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阿司匹林可以使环氧化酶(COX)的丝氨酸(Serine)残基乙酰化(Acetylation),从而阻断COX催化位点与底物的结合,导致COX永久失活,血小板生成TXA2受到抑制,从而抑制由TXA2引起的血小板活化和聚集。
阿司匹林治疗后,TXA2引起的信号传导,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由于COX酶被阿司匹林抑制,产生更少的PGG2,PGH2,最终导致TXA2生成减少。
因此,在血小板内部,TXA2作用于TP受体后介导的Gq蛋白和PLC 的活化,都受到了抑制,IP3,DAG的产生都会减少。
之后IP3通路,对应的脱颗粒(Degranulation)也会减少,释放更少的活性分子,即5-HT, ADP,TXA2,钙离子等这些物质的释放,都会受到阿司匹林的抑制而减少,引起血小板更少的活化和聚集。
同理,在DAG通路上,PKC更少激活,也就相当于抑制了GPIIb/IIIa受体,导致血小板上的GPIIb/IIIa受体不能彼此连接,因此产生的血凝块,或者叫做血小板栓子,稳定性就差,抑制了血小板的聚集。
1.2 阿司匹林的作用特点:
阿司匹林对COX的抑制,并不是血小板特异性的,也能抑制内皮细胞中的COX。
阿司匹林对COX-1,COX-2都有抑制作用,以抑制OCX-1为主。
因为血小板没有细胞核,不能重新合成COX酶,因此,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抑制是永久性的,直致血小板重新生成。
血小板的寿命是7-10天,每天约有10%的血小板重新生成。单次口服后,对聚集的影响持续约7天。
而内皮细胞具有细胞核,因此内皮细胞的COX失去活性后,可以在数小时内重新合成。因此,阿司匹林对内皮细胞PGI2合成的影响不大。PGI2,是很强的内源性血小板抑制剂,能抑制ADP、胶原等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释放。
血小板产生的TXA2和内皮细胞产生的PGI2之间的动态平衡,是调控血栓形成的重要机制。
1.3 阿司匹林的药物代谢学
阿司匹林的半衰期是15-20分钟,非常短。
可溶性阿司匹林在胃和小肠上段快速吸收,吸收后30-40分钟达到血浆峰值浓度,1小时左右,对血小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而肠溶阿司匹林,在给药后3-4小时,血浆浓度达到峰值。如果是肠溶片,又需要快速起效,必须嚼服。
很小量的阿司匹林20-40mg/d, 就能抑制78%以上的TXA2生成。75-325mg/d可以对血小板的TXA2生成达到最大抑制,再增加剂量不会显著增加抗栓的作用,而表现为抗炎作用,不良反应也增加。
单次口服,至少需要160mg可溶性阿司匹林,在30分钟内,最大程度抑制血小板。
可溶性阿司匹林(每天40-80毫克)和肠溶阿司匹林(每天80-100毫克)具有累积效应,因此,通过4-5天,达到对血小板TXA2的形成的最大抑制(超过95%)。
停用阿司匹林后,当20%的血小板具有正常的环氧化酶活性时,就可以回复正常的止血功能。
2. 其他非甾体抗炎药(Other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其他非甾体抗炎药物,包括布洛芬(ibuprofen),舒林酸(sulindac),萘普生(naproxen),甲氯芬酸(meclofenamic acid),甲芬酸(mefenamic acid),二氟尼柳(diflunisal),吡罗昔康(piroxicam),托美汀(tolmetin),佐美哌酸(zomepirac),磺吡唑酮(sulfinpyrazone),吲哚美辛(indomethacin),苯基丁氮酮(phenylbutazone)塞来昔布(celecoxib)等。
这些药物的 作用机制与阿司匹林相似,但对环氧化酶(COX)的作用是 可逆的,效果持续时间更短。
关于阿司匹林是否能够影响ADP对血小板的激活,这是经常有老师问的一个问题。
结合下方的文献证据及建议,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1,第十版威廉姆血液病手册:阿司匹林不仅可以抑制TXA2的生成,也能抑制其他激活剂,如胶原,ADP或肾上腺素引起的血小板激活。
2,国外文献:以LTA作为工具,以20μmol ADP诱导的最大聚集率(MAR)<57%,作为接受P2Y12受体抑制剂治疗有效的标准。结果发现,在47名健康志愿者和98名只服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中,分别有7名(15%)和38名(38%),其ADP MAR<57%,也就是意味着,这些人群,尽管没有服用P2Y12受体抑制剂,但是存在类似P2Y12治疗的效果。并且,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其ADP MAR<57%的人群比例(38%),远高于健康志愿者(15%)。
所以,尽管人们对于阿司匹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仍然有一些机制,是不明确的。人们观察到了一些现象,但是还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篇幅所限,其他类型的抗血小板药物,逐步在后面的软文中进行介绍。
(完)
【参考文献】
1. Warner T D, Nylander S, Whatling C. Anti‐platelet therapy: cyclo‐oxygenase inhibition and the use of aspirin with particular regard to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J].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2011, 72(4): 619-633.
2. Hankey G J, Eikelboom J W. Antiplatelet drugs[J].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2003, 178(11): 568-574.
3. Wijeyeratne Y D, Heptinstall S. Anti‐platelet therapy: ADP receptor antagonists[J].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 2011, 72(4): 647-657.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思考:1,只服用P2Y12受体抑制剂时候,对AA通路,有怎样的作用呢?协同?促进?2,同时服用阿司匹林和P2Y12抑制剂时,这两种药物,到底是如何作用的?哪些药物的效果会被抑制,减弱?哪些药物协同促进另外一种药物?这些问题,需要证据来解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