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为什么有些民营医院倒闭,有些又能撑下去?
来 源 | 赛柏蓝(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撰稿 | 淘淘
编辑 | 四喜
有人将民营医疗比作火车,“让一辆火车停下来容易,急刹车就行,但要重启,这时损耗的能量是原先的好几倍。”
疫情三年,公立医院承压,“受疫情影响,医院运行效率仅是正常下的20~30%”一位医生曾向赛柏蓝表示。
按道理说,公立医院在院感红线、各地较为严格的抗疫政策下,民营医院作为公立医院强有力的补充,门诊量可能向好。但实际上,民营医院迎来的却是门可罗雀的门诊量、因为疫情产生的蝴蝶效应:关停三个月;3.8亿挂网拍卖的河南省焦作市同仁医院,至今依旧无人问津;民营医院的老板们,在想资金能多撑一天是一天。
大家都难,只能说民营医院在公立医院挤压、疫情影响的双重叠加下,比以前更难了。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显示,全国2.35万家非公立医疗机构机构,一年亏掉了1300亿元,平均每家亏损553万元。
在民营医院倒闭潮下,一位业内人士向赛柏蓝推测:“不出意外的话,后续可能会出现大量的民营医院破产。”
尽管国家出台政策鼓励民营医疗的发展,但日前流传出来的一张关于民营医疗的A4纸,捕风捉影的言论让民营医疗股市跌停,本就易碎的自信心下,疫情中的民营医疗都在试图“撑过寒冬,见光明。”
01 疫情三年,大批民营医院倒闭
疫情第三年,又有民营医院倒闭。
今年5月,河南省焦作市人社局仲裁科开庭了焦作同仁医院欠薪事件。该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焦作同仁医院正申请破产,曾接到该院不少员工反馈的欠薪问题。
从2022年初起,焦作同仁医院被传出债务和经营不善问题,医院停诊。随后200多名员工曝光该院长期拖欠工资,最长的有7年之久。医院倒闭使得200多名员工集体失业。
疫情三年以来,各地民营医院纷纷传出倒闭重组。
今年5月,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副会长余小宝曾向《财经·大健康》表示,疫情以来,已有2000多家民营医院破产倒闭。
不仅是单体民营医院困难,大型连锁的民营医疗集团的日子也不好过。通策医疗2022年披露,一季度营收6.5亿元,同比增长只有3.7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7亿元,同比增长1.25%。
年报给出解释,今年 Q1 通策医疗的业务受疫情影响较大,疫情此起彼伏,医院营业须接受各地疫情防控的统一安排部署,疫情区内经常停诊限流,患者因疫情原因延迟就诊计划,外地患者到杭州就诊人次大幅下降,同时总院专家对分院支援受当地疫情防控政策限制。故Q1整体业绩增长受影响呈现趋缓的态势。浙江省外医疗服务收入 5515万元,同比下降 9.50%,主要系省外沧州口腔、南京金陵、苏州存济口腔等医院受疫情影响停诊较长时间无法营业。
通策医疗董事长在年报中道出,2022 年确定是非常困难的一年,无论采取何种防疫政策,都不能避免对经济社会有重大的影响。一季度我们多家医院轮流关停,门诊量荣枯不定,全体医务人员已经付出了最大努力,保证业绩不至于滑坡。
2022年开年,已有长春、北京、上海多地爆发较大规模疫情,这是否会迎来新一轮民营医院倒闭?
在北京君都律师事务所生命科学与健康医疗法律部主任、凯盛咨询生命科学与健康医疗专家咨询顾问张文波看来,疫情持续的一两个月时间还处在冰冻期,短时间内看不出来对民营医疗机构立竿见影的影响。但疫情的连锁反应才刚开始,副作用会在三四个月后逐渐显现。
张文波表示,疫情后复工复产需要新的资金投入,这时的后遗症才显现出来。从股东层和运营层来说,患者少意味着收入少,资金压力巨大。而大部分民营医院的现金流只能支撑三四个月。
疫情导致的经济形势下滑,在这种环境下,股东层面需要权衡的是,后续还要不要再投入资金。如果不注入新的资金,现有的资金是亏空的。如果要继续投资,要么是股东注资,要么是将医疗机构作为抵押寻求银行贷款?银行的利率在3.7,股东贷款会考虑医院的项目是否能盈利,要是投资的风险与回报不匹配,股东们看不到未来发展的良好趋势,不会轻易冒险贷款。
“在上海和北京的民营医疗机构,没几家的日子是好过的。我听说大部分的民营医院都是不挣钱的,亏损挺严重。不出意外的话,后续可能会出现大量的民营医院破产”张文波说。
02 艰难的复工复产
距离上海全面复工复产已过去半个月的时间,在长达两个多月的封控时间里,各行各业都在艰难求生,而本就脆弱的民营医院更是艰难。
根据《2021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截至2021年4月,全国民营医疗机构数量23524家,其中上海的民营医疗机构数数为232家。在上海长达两个多月的”全域静态管理“期间,232家民营医院面临停摆的状态。
疫情下,封控区、管控区患者就医难,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门诊量都急剧下滑。而每当医院出现确诊患者或确诊或者到访时,不得不暂时关停,有的在险情解除后得以立马开放,有些则需要更长时间。
即使是仍在营业的民营医院也门可罗雀。疫情期间,患者就医困难,一些非紧急的病,都被取消。而对于急诊,比如孕产妇、急危重症脑卒患者,市里有专门的定点医院收治,也轮不到民营医院。
吉林一县级民营综合医院透析科护士长田苗苗告诉赛柏蓝,她所在的透析科被列为定点透析医院,透析患者需要定时到医院,因此对透析科的影响不大,但医院其他科室患者减少一大半。
在今年3月和4月长春疫情最严峻的时候,全城封控使得田苗苗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一直被困在家,无法到达医院,收入直线下降。
与此同时,自长春疫情到现在,医护人员的工资被拖欠到现在没发。“医院已经发不出工资了,不光是医院营收减少,医保拨款也受疫情影响出现延迟。”
解封后,民营医院的客流量需要多久才能恢复?
在瘫痪了两个月后,4月底长春迎来解封。在田苗苗看来,解封初期,患者的就医需求跟封控期间相比,没有多大的改善,大多数患者仍然还有恐慌心理,压抑着就医的需求不敢到医院看病。到6月,患者的数量也仅恢复到往年的三分之一。
上海的医疗资源在全国排名前列,每年都吸引到大批的外省患者来上海就医。而公立医院的资源有限,民营医院通过邀请公立医院的医生多点执业来承接公立医院“外溢”的就医需求。
张文波以飞驰的火车来类比民营医院,“让一辆火车停下很容易,急刹车就行,但要重启火车,让它恢复到以前的动能,这时损耗的能量是原先的好几倍。”
张文波表示,复工复产后上海的民营医院需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客户流量,重新聚集起来需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患者来上海后,根据各地疫情防控政策,部分地区的患者返程可能需要14天隔离。这打乱了原有患者的就医计划,之前的预约可能面临被取消的情况。患者的决策成本变高,就医流程变复杂。二是在缺少患者的情况下,继续开业将面临亏本,是开还是不开?
03 撑过寒冬才看到黎明
“我们几个民营医院的管理者最近坐下来聊的话题,是我们的医院要怎么存活下来,保住庙”。北京一家民营医院的院长对赛柏蓝如是说。
疫情下,为什么有些民营医院倒闭,有些又能撑下去?
民营医院有八成是不挣钱的,正常情况下要5-8年时间才能回本,而疫情又把时间线拉长了。上述院长表示,那些最容易倒的民营医院是本身的启动资金就不够,贷款开医院,疫情一关停,没有收入和现金流,马上就撑不下来。而家底好的民营医院,能撑到疫情结束,撑到解封,就能活下来。
降本增效对当前的民营医院来说尤为重要。医院管理者要学会控制成本,但裁员不是好办法。“一家医院总共就100人,每个科室固定几个人,裁掉了就无法正常运转了。民营医院培养人才的成本很大,因此要好好利用,不要让辛苦培养出来的人才流失掉。”
上述院长表示,民营医院要更加注重运营效率的提升、调整当前的收入结构,市场运作方法也要改变。其次是房屋合理使用,可以与房东谈判租金;人员搭配要合理,效率提升、消除企业员工的内耗,通过激励员工来调动积极性等等。
更为重要的是,民营医院要想办法创收。院长认为,当线下就医受阻时,民营医院管理者要开始转别思维,互联网医疗是好的切入口。
“一些省会医院看上去病人没有以前多,但人家的诊疗的人次、收入都在攀升,这就是互联网医疗在起作用。开设互联网医疗的民营医院,有做到3分、8分和10分的。做得好的民营医院,互联网医疗的收入能达到总营收的三四成。那些做到8分、10分的可能就有机会在寒冬里存活下去,做到3分的可能有点难熬,一点没做就死掉了。”
在上述院长看来,不需要太过悲观,任何时期都有倒闭和重开的民营医院。像和睦家,今年5月在深圳新开设了一家。“能撑过今天和明天,后天就会阳光普照。”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