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发文:建设县级临床重点专科1000个,100%县医院达基本标准、80%达推荐标准!

2022
06/24

+
分享
评论
健康县域传媒
A-
A+

《四川省“十四五”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

近日,四川省卫健委印发了《四川省“十四五”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四川省“十四五”期间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目标、主要任务等内容。《规划》由规划基础、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建设内容、工作要求、附件六个部分组成。

健康县域传播平台梳理《规划》,发现其中包括以下事关县级医院的内容:

据四川省卫健委统计,截至2020年,已支持132家县医院提升742个薄弱专科能力和水平。2020年,四川省县域内住院率达到83.16%,较2015年增长7.94%。81.42%的县医院达到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达标率增长幅度位居全国第3位。

同时,《规划》指出,四川省基层医院专科能力仍有待提升,精神科、病理科、输血科、皮肤科、感染性疾病科等一级科室在县医院设置率不足80%,血液内科、血管外科、免疫科等二级科室设置率不足60%;超过20%的县医院外科、精神科、病理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外科、口腔科等一级科室未达到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

在总体要求部分,《规划》设定了到2025年的建设目标,其中就包括提升基层专科能力: 建设县级临床重点专科1000个,力争100%县医院达到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80%县医院达到推荐标准, 一、二级科室设置率力争分别达到90%、80%以上。

在主要任务部分,《规划》提出要建设一批县级培育专科, 打造县域医疗“龙头”。《规划》要求“十四五”期间,四川省各市(州)每年按照40万人口匹配1个县级专科建设项目,不足40万人口的县(市、区)“十四五”期间至少保障1个项目。

在建设内容部分。《规划》强调不断补齐基层专科短板, 支持市、县级医疗机构引进复合型护理人才和全科、儿科、老年医学科、妇产科、麻醉科、急诊科、重症科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 ,支撑相应科室建设;有效推广适宜技术,规范化诊疗县、乡全覆盖,满足分级诊疗制度的要求和群众的服务需求。

《规划》全文如下:   

四川省“十四五”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  

临床专科能力建设是我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增强我省临床专科能力,充分发挥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对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引导促进医院实现“三个转变三个提高”,根据《“十四五”国家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四川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四川省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基础

(一)建设进展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有序推进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截至2020年,国家层面上,支持6家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川和省级医疗机构建设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2个,其中建成50个,在建12个;省级层面上,支持6家省级医疗机构建设省级临床重点专科6个;县级层面上,支持132家县医院提升742个薄弱专科能力和水平。

通过持续的支持和建设,我省临床专科能力得到较快提升:一是优质专科资源总量持续增加。以重点专科建设为抓手,国家口腔医学中心、儿童区域(西南)医疗中心落户四川,一批具有高影响力、强辐射力的特色专科品牌数量逐渐增多。2019年我省三级医院收治省外就医患者全国占比5.15%,赴省外三级医院就医患者全国占比3.97%,分别位居全国第6位、第26位。二是专科资源配置结构持续优化。建立各类以技术合作为纽带的特色医学专科联盟,全省呈现“多支联动”和优势卫生资源“多点支撑”局面,区域协同能力不断增强。坚持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原则,强化基础、支撑专科能力建设,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2020年,全省县域内住院率达到83.16%,较2015年增长7.94%。81.42%的县医院达到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达标率增长幅度位居全国第3位。三是专科诊疗服务能力持续增强。重大疑难疾病临床诊疗技术取得突破,麻醉、儿童口腔疾病治疗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医院疾病诊疗范围和服务技术难度不断拓展,服务数量与服务效率持续增长,医疗质量稳定在较好水平。2019年,全省二级以上医院诊断相关组数(DRGs)、病例组合指数(CMI)等医疗服务绩效指标分别位居全国第5位、第10位。四是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经受考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的呼吸、重症、传染、影像、检验等专科承担了最紧急、最危险、最艰苦的医疗救治工作,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截至2021年底,全省新冠肺炎病死率0.2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呼吸与院感四名专家进入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先后派出10余支医疗队和专家驰援湖北、北京、黑龙江、陕西、新疆等10余省(自治区、直辖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是我省加快健康四川建设的关键时期。对照建设西部卫生健康高地、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目标,我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临床重点专科体系还不完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大部分集中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川医疗机构,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数量较少,大部分地区市级临床重点专科仍为空白,边远和民族地区优质临床专科资源缺乏。二是临床专科发展还不充分。我省高水平临床专科国际国内影响力还较为薄弱,专科整体实力与国内高水平发达地区尚有一定差距,临床研究能力有待加强,严重影响我省人民健康的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相关专业关键技术领域突破能力不足。呼吸内科、心血管外科、胃肠外科、妇产科等专科省外就医患者占比较高,肿瘤科、神经外科、妇产科、普外科等专科省内异市就医占比较高。三是基层专科能力薄弱。精神科、病理科、输血科、皮肤科、感染性疾病科等一级科室在县医院设置率不足80%,血液内科、血管外科、免疫科等二级科室设置率不足60%;超过20%的县医院外科、精神科、病理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外科、口腔科等一级科室未达到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四是科技引领临床专科发展需加强。临床、教学、科研协同不足,适宜技术、先进技术推广结合不够。2019年我省三级公立医院科研经费总额排名全国前六位,但是全省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项目经费低于全国平均值,42家医院未承担科研项目。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病重病在本省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等小病在乡村解决”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目的,聚焦全省群众跨区域异地就医专科需求,以推动临床专科能力建设为主题,大力实施临床重点专科高质量发展工程,切实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临床重点专科体系,推动全省形成“主干”有高峰、区域有高原、市(州)有高地、县域有龙头的医疗服务新体系,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坚实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将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聚焦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和主要健康问题,按照“建高地、补短板、强弱项”的原则,统筹规划全省临床重点专科数量、结构、布局。

坚持分级负责统筹推进。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根据区域人口分布、经济、交通、疾病谱、就医流向等情况,统筹考虑不同层级、不同地区医疗机构和不同专业的发展,科学制定本级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国家、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市级及以下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市级、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临床服务能力为目标,以临床医疗、先进技术、诊疗模式、管理方法等为重点,以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为载体,统筹整合医学重点学科(专科)等平台项目,集中资源,深化改革,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先进技术或经验。

坚持以质量安全为核心。将医疗质量安全作为核心工作融入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加强管理、改革创新等方式,不断提高临床专科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程度。

(三)建设目标

到2025年,力争建设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00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500个、县级临床重点专科1000个,形成资源均衡、分工协作、纵向贯通、横向联通的临床专科服务体系。医疗服务能力得到增强,力争公立医院诊断相关组数(DRGs)、病例组合指数(CMI)在全国排名持续提高,出院患者四级手术占比、微创手术占比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跨省就医及省内异市就医占比持续降低;医疗服务效率得到提高,力争费用消耗指数和时间消耗指数均保持在1以下;医疗质量安全得到保障,中低风险组死亡率持续下降;基层专科能力得到提升,力争100%县医院达到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80%县医院达到推荐标准,一、二级科室设置率力争分别达到90%、80%以上;临床科研水平得到提高,再生医学、生物医学新技术、人工智能、精准医疗等医疗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专栏1 “卓越、精品、支撑、培育”临床专科高质量发展工程

实施“卓越、精品、支撑、培育”工程,构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为引领、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为核心、市(州)级临床重点专科为支撑、县级临床重点专科为基础的临床重点专科体系,实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往前带、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均衡建、市县级临床重点专科有序跟”的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网格化格局。

“卓越”工程。聚焦加强核心专科能力建设、补齐专科资源短板、推动关键领域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相关专科能力,力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打造国家医学“高峰”,支撑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引领省级、市级、县级临床重点专科能力显著提升。

“精品”工程。聚焦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人民群众就医需求较大的核心专科和省外就医占比较高的相关专科,进一步提升临床适宜技术、先进技术,疑难危重患者救治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打造西部医疗“高原”,支撑省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带动市级、县级临床重点专科能力大幅提升。

“支撑”工程。聚焦辖区居民健康需求和肿瘤科、心内科、胸外科、普外科、呼吸科、产科、麻醉科、重症科、骨外科、儿科、病理科、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感染性疾病等基础专科建设,提升市(州)级医院综合性医疗服务能力,专科能力达到省内领先水平,打造区域医疗“高地”,支撑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指导县级临床重点专科能力快速提升。

“培育”工程。聚焦辖区居民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专科服务体系建设,补齐县域内专科能力短板,健全县医院一、二级科室设置,推动省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域下沉,逐步提升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有效落实县医院在县域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龙头”作用。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一批国家卓越专科,打造国家医学“高峰”

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川和省级三级甲等高水平医院为主体,适当兼顾省内市级大型三级甲等公立医院,根据我省居民主要疾病谱,结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方向,遴选一批卓越专科争取建设7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聚焦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危急重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妇产系统等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加强全省核心专科能力建设。加快补齐我省呼吸内科、心血管外科、胃肠外科、妇产科、重症医学科等五大外转病人较多专科资源短板。大力推动全省恶性肿瘤治疗、心血管疾病治疗、脑血管疾病和脑神经疾病治疗等关键技术创新。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求,充分发挥成都、重庆极核作用,积极共建西南片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群。

专栏2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方向

方面

重点建设方向

核心能力

建设

心血管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内科(含介入)治疗、心脏大血管外科治疗。

神经系统疾病:颅脑外伤外科治疗、颅内肿瘤综合治疗(含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急危重症:危重症综合治疗(包括急诊和重症)。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综合治疗、重症肺炎综合治疗、呼吸衰竭综合治疗。肺癌综合治疗(含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消化系统疾病:胃癌、结直肠癌、肝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综合治疗(含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妇产系统疾病:卵巢癌、宫颈癌、乳腺癌等妇产科肿瘤综合治疗(含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四川短板资源补齐

呼吸内科、心血管外科、胃肠外科、妇产科、重症医学科。

关键技术

创新

恶性肿瘤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精准放疗、肿瘤发病和治疗基因研究。

心血管病治疗:再生医学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人工心脏、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方法改进、抗高血压新型药物研发。

脑血管疾病和脑神经疾病治疗:脑梗死再灌注治疗方法改进、再生医学治疗脑梗死后遗症、脑卒中综合预防策略研究、阿尔兹海默症治疗研究、癫痫治疗研究、生物医学技术重建脑功能。

重症医学:危重症综合救治策略、呼吸循环综合支持策略。

呼吸疾病治疗:再生医学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生物免疫方法治疗哮喘、呼吸功能支持、呼吸道传染病重症患者救治。

代谢性疾病:高血压相关血管受体研究和治疗药物研发、生物技术重建胰岛功能治疗糖尿病、脂代谢异常相关基因确认及治疗药物研发。

外科:人工智能辅助手术(手术机器人研发及应用)、微创手术、肿瘤外科切除综合策略研究、外科用组织工程产品研发及应用、运动功能外科重建与恢复。

妇产科:妇科肿瘤综合治疗策略、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升级、胎儿宫内手术治疗技术。

儿科:新生儿危重症救治策略、儿童血液系统肿瘤救治策略、先天性疾病救治。

其他:人体菌群微生态研究与转化(治疗过敏性鼻炎、皮炎、 肠炎、哮喘等)、口腔功能重建(包括牙齿、粘膜、舌等)、人工角膜。

(二)建设一批省级精品专科,打造西部医疗“高原”

以省级和市(州)级大型三级医院为基础,以严重危害我省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为主线,以提高医疗技术服务能力为重点,遴选一批精品专科建设30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根据患者就医流向、人口分布、交通网络等,兼顾“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按照五大片区统筹规划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数量和建设方向,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依据重大疾病救治、群众急需、“一老一小”的专科需求,从专科规模、医疗技术、诊疗模式、管理方法等不同角度,在全省五大片区建设呼吸科、心血管科、肿瘤科等普惠专科;根据五大片区异地就医情况和地方性重大疾病,分别建设眼科、骨科、泌尿外科等特色专科,形成全省五大片区“10+5”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重点建设方向。

专栏3 省级临床重点专科重点建设方向

片区

普惠专科

特色专科

成都片区

呼吸科、心血管科、肿瘤科、妇产科、儿科、麻醉科、精神科、康复医学科、重症医学科、老年医学科

眼科、骨科、泌尿外科、肾病科、神经科

川北片区

泌尿外科、肾病科、眼科、骨科、消化内科

川南片区

神经科、眼科、消化内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

川东片区

泌尿外科、肾病科、神经科、消化内科、普通外科

川西片区

神经科、眼科、骨科、耳鼻咽喉科、结核病科

注:五大片区划分:成都片区(成都市、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阿坝州)、川北片区(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科学城)、川南片区(泸州市、自贡市、内江市、宜宾市)、川东片区(南充市、广安市、达州市、巴中市)、川西片区(攀枝花市、乐山市、雅安市、甘孜州、凉山州)。呼吸科含呼吸内科、胸外科,心血管科含心血管内科、心脏大血管外科,神经科含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肿瘤科含肿瘤内科、肿瘤外科、放疗科等。

(三)建设一批市级支撑专科,打造市域医疗“高地”

以市县两级医疗机构为基础,立足本地居民健康需求和医疗服务供给状况,围绕肿瘤科、心内科、胸外科、普外科、呼吸科、产科、麻醉科、重症科、骨外科、儿科、老年医学科、病理科、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感染性疾病科等基础专科,遴选一批支撑专科建设500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推进市(州)和部分县级医疗机构提标创等,引导医疗机构加强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设备投入,提升医疗技术和科研能力水平。推广内镜介入等微创手术和MDT、中西医结合等新诊疗模式,不断提升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建设区域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诊疗服务体系,向区域内居民提供代表本区域高水平的综合性或专科医疗服务。原则上,“十四五”期间各市(州)每年按照80万人口匹配1个市级专科建设项目,80万人口以下的至少建设1个。具体专科由市级结合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方向确定。

(四)建设一批县级培育专科,打造县域医疗“龙头”

以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为基础,以满足人民群众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就医需求为导向,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遴选一批培育专科建设1000个县级临床重点专科。根据国家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要求,进一步健全精神科、病理科、感染性疾病科、皮肤科、重症医学科、康复医学科、儿科等一级科室设置,提高血管外科、介入放射科、血液内科、免疫科、磁共振成像诊断科、烧伤科、胸外科、神经外科、肾内科、老年医学科、内分泌科等二级科室设置率。综合考量近年县域患者外转等因素,补齐县域内专科能力短板,重点提升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能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以及肿瘤、神经、心血管、呼吸和感染性疾病等专科疾病防治能力,推动省市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域下沉,逐步提升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有效落实县医院在县域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龙头”作用。原则上,“十四五”期间各市(州)每年按照40万人口匹配1个县级专科建设项目,不足40万人口的县(市、区)“十四五”期间至少保障1个项目。具体专科由市级负责统筹。

四、建设内容

(一)持续提升医疗技术应用能力

以群众医疗服务需求为导向,提升适宜技术、先进技术、医疗技术能力和诊疗效果,形成我省专科技术优势。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基础上,鼓励开展具备专科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前沿技术项目,大力扶持多种微创技术发展,逐步实现内镜和介入诊疗技术县域全覆盖。加强临床诊疗技术创新、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尤其是心肌疾病精准治疗研究、肺血管疾病治疗研发、智能化儿童及青少年闭环式口腔健康管理模式等前沿热点领域的研究,争取在关键技术领域突破“卡脖子”难题。

(二)不断优化医疗服务模式

积极吸纳先进的诊疗理念,研究推广有效模式,创新发展多学科诊疗模式、快速康复、中西医结合等新诊疗模式。全面改善患者就医服务体验,开展个性化的诊疗服务,重点推行日间手术,推动专科医疗服务能力的高质量发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融合应用,推动手术机器人等智能医疗设备和智能辅助诊疗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三)切实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水平

将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专科能力建设工作相融合,采用医疗质量管理工具进行科学管理,加强质控指标应用和医疗质量安全数据收集、分析、反馈。健全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完善省、市、县三级质控组织体系建设,推动医疗质量控制转型。加快相关学科专业亚专业质控组的建立,以医疗质量安全情况为循证依据,开展针对性改进。

(四)持续深化医教研协同发展

实施四川省“十四五”生命健康重大科技专项、四川卫生健康英才培养计划,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构建高精尖专科人才队伍,形成不同层级的专科人才梯队。深化科卫协同、医教协同、区域协同、军民融合机制,充实壮大紧缺专业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鼓励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药企业探索建立医学科技创新联合体和研发平台。

(五)不断补齐基层专科短板

聚焦外转率较高病种、群众急需健康问题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需要,加强市域、县域优势专科建设,通过对口支援、医联体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扩充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市级、县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支持市、县级医疗机构引进复合型护理人才和全科、儿科、老年医学科、妇产科、麻醉科、急诊科、重症科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支撑相应科室建设。有效推广适宜技术,规范化诊疗县、乡全覆盖,满足分级诊疗制度的要求和群众的服务需求。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引导,落实工作责任

省卫生健康委负责全省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工作的统筹管理,制定四川省“十四五”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争取财政投入,负责组织遴选、指导监督和评估验收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同时择优推荐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市(州)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建设规划的实施管理,编制本级实施方案,争取本级财政投入,指导、监督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建设和管理,择优向省卫生健康委推荐国家、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医疗机构负责制定本机构临床专科能力建设目标,积极遴选和推荐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

(二)坚持客观公正,强化遴选推荐

国家、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通过评优机制产生。以简单、客观、公正的原则,以医院评审和绩效考核工作情况等为基础,按照项目遴选指标体系(附件1、2)客观量化评估,各专科类别建设项目遴选评估标准另行制定。经市(州)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遴选推荐,省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评审后,综合考虑区域建设需求,择优确定建设项目。市、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由各市(州)参照上述机制进行遴选确定,每年报省卫生健康委备案。

(三)聚焦发展需求,做好评估验收

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建设周期为1-3年。每年开展年度评估,建设期末开展项目终期评估验收,验收合格的项目认定为四川省临床重点专科并挂牌,不合格项目限期整改。省卫生健康委对已授牌的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实行动态管理,适时组织评估。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进行复核评估。市级和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由各市(州)参照上述机制进行审核验收,报省卫生健康委备案。

(四)加强统筹推进,强化结果应用

将国家和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建成)项目,作为设置省级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的前置条件。地方财政资金支持充分、医疗机构匹配经费到位、建设成效明显的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可优先向国家卫生健康委推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各市(州)每年可向省卫生健康委择优推荐一定比例评估合格且达到省级建设项目标准的市级建设项目,经省卫生健康委复核后认定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未达到建设要求和完成建设任务的,且限期整改后仍然评估不合格的,约谈所在市(州)卫生健康委负责人和建设单位主要负责人,取消该项目建设单位2年内的国家、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申报资格,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和重大项目安排中扣减相应分值,收回省级财政补助资金并取消挂牌。

附件:1.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遴选指标体系

      2.四川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遴选指标体系

          3.市、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计划

附件1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遴选指标体系

序号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1

地方投入和政策保障

情况

投入情况

省级以下财政部门投入总金额

地方政策支持情况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划、政策制定、长效机制建设情况

2

医院管理

情况

医院整体管理情况

组织管理体系

3

医院发展规划

4

资金管理制度

5

医院对专科支持

情况

扶持政策或措施

6

软、硬件支持

7

专科建设与服务情况

专科建设

亚专科建设

8

技术特色

9

住院患者

医疗服务能力

(近3年)

DRGs组数

10

病例组合指数(CMI)

11

四级手术占比(外科为主)

12

微创手术占比(外科为主)

13

住院患者

医疗服务效率

(近3年)

费用消耗指数

14

时间消耗指数

15

住院患者医疗

质量安全

(近3年)

中低风险组死亡率

16

急危重病例救治能力

17

本专业重点病种(单病种)医疗质量管理情况

18

技术突破与创新

基础

国家级科研项目数(近3年)

19

有希望近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医疗技术研究项目(重点关注再生医学、生物医学新技术、人工智能、精准医疗等方面)

20

人才队伍

建设情况

人才梯队建设

人员基本结构情况

21

梯队结构配置情况

22

亚专科学科带头人及骨干发展情况

23

专业影响力

医疗辐射能力

(近3年)

年出院患者中省外(国外)患者比例

24

年接受下级医院急危重症和疑难病患者转诊数量

25

声誉和影响力

(近5年)

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级诊疗规范、指南等的数量(个)

26

承担国家、省级质控中心工作个数

27

现任或曾任本专科国家级主要学术组织常委或编委以上数量(个)

附件2

四川省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遴选指标体系

序号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1

前置条件

地方投入情况

地方财政部门投入总金额达到要求


2

申报单位投入

情况

申报单位专项建设经费投入总金额

达到要求


3

安全管理与重大事件

近三年申报单位未出现一项及以上

情形的安全管理与重大事件


4

地方保障情况

政策保障

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规划、政策制定、长效机制建设情况


5

医院综合实力

绩效考核

国家、省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等级、排名



6

医联体建设

牵头建设区域专科联盟、建立上下转诊机制等


7

公共卫生职能

承担属地新冠肺炎定点医疗机构等公共卫生职能


8

医院管理情况

医院整体管理

情况

组织管理体系


9

医院发展规划


10

资金管理制度


11

医院对专科

支持情况

扶持政策或措施


12

软、硬件支持


13

专科建设

与服务情况

专科建设

亚专科建设


14

技术特色


15

住院患者医疗、服务能力

(近3年)

DRGs组数


16

病例组合指数(CMI)


17

四级手术占比(外科为主)


18

微创手术占比(外科为主)


19

专科建设

与服务情况

住院患者医疗

服务效率

(近3年)

费用消耗指数


20

时间消耗指数


21

住院患者医疗

质量安全

(近3年)

中低风险组死亡率


22

急危重病例救治能力


23

本专业重点病种(单病种)医疗质量管理情况



24

专科建设

与服务情况

技术突破与

创新基础

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数(近3年)


25

省级医学重点学科(甲级)


26

省卫生健康适宜技术推广项目数


27

有希望近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医疗技术研究项目(重点关注再生医学、生物医学新技术、人工智能、精准医疗等方面)


28

人才队伍

建设情况

人才梯队建设

人员基本结构情况


29

梯队结构配置情况


30

亚专科学科带头人及骨干发展情况


31

专业影响力

医疗辐射能力(近3年)

年出院患者中市外(省外)患者比例


32

年接受下级医院急危重症和疑难病患者转诊数量


33

专业影响力

声誉和影响力(近5年)

牵头或参与制定诊疗规范、指南等的数量(个)


34

承担国家、省、市级质控中心工作

个数(个)


35

现任或曾任本专科省级及以上主要学术组织常委或编委以上数量(个)


36

加分项

专科影响力

复旦专科声誉排行榜排名


37

全省三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得分排名


附件3

市、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计划

地区

市级临床重点专科项目(个)

县级临床重点专科项目(个)

全省

500

1000

成都市

125

199

自贡市

15

21

攀枝花市

7

16

泸州市

25

44

德阳市

21

32

绵阳市(含科学城)

29

53

广元市

14

35

遂宁市

17

30

内江市

19

31

乐山市

19

32

南充市

33

63

宜宾市

27

61

广安市

19

41

达州市

32

63

巴中市

16

35

雅安市

9

28

眉山市

18

27

资阳市

14

23

阿坝州

5

39

甘孜州

7

54

凉山州

29

73

注:各市级和县级建设项目数不低于以上指标计划。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重点,建设,临床,医疗,专科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