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运动性震颤,常见于小脑及脑干病变,在运动时发生,越接近目标越明显,上肢重于下肢,频率 4~5 Hz,幅度较大,不规则,可表现为辨距不良、共济失调和吟诗样语言。
震颤(tremor)是一种不自主的有节律的抖动,是由于对抗肌群反复交替性收缩与松弛引起关节的节律性运动。
临床常见的震颤类型、临床表现及常见疾病如下:
01 静止性震颤:
是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节律性震颤,常见手指搓丸样动作,节律 4~6 Hz,静止时出现,紧张时加重,随意运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也见于下颌、唇和四肢。
是帕金森病的特征性体征,伴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面具脸,慌张步态和小步态等。
静止性震颤(static tremor)是主动肌与拮抗肌交替收缩引起的节律性震颤,常见手指搓丸样动作,频率4~6次/S,静止时出现,紧张时加重,随意运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也可见于下颌、唇和四肢等,是帕金森病的特征性体征。
震颤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首发症状,约75%病人首先出现该症状。震颤是由于肢体的协同肌与拈抗肌连续发生连续的节律性的收缩与松弛所致。帕金森病典型的震颤为静止性震颤,即病人在安静状态或全身肌肉放松时出现,甚至表现更明显。震颤频率为4~6Hz,震颤常最先出现于一侧上肢远端,典型的表现是拇指与屈曲的食指间呈“搓九样”震颤,随着病情的发展,震颤渐波及整个肢体,甚至影响到躯干,并从一侧上肢扩展至同侧下肢及对侧上下肢,下颌、口唇,舌头及头部一般最后受累。上、下肢均受累时;上肢震颤幅度大于下肢。只有极少数病人震颤仅出现于下肢。
静止性震颤是一种复合震颤,常伴随着交替的旋前一旋后和屈曲一伸展运动,而且不会单纯以一种形式出现,通常是可变的。发病早期,静止性震颤具有波动性,在随意运动时减轻或暂时消失,但数秒后又出现;至后期震颤在随意运动时仍持续存在,情绪激动、焦虑或疲劳时震颤加重,但在睡眠或麻醉时消失。目前,肌电图,三维加速测量计等技术可用于观察震颤的节律与频率,但尚无一项技术可作为客观评估震颤的标准。
02 意向性震颤:
属于运动性震颤,常见于小脑及脑干病变,在运动时发生,越接近目标越明显,上肢重于下肢,频率 4~5 Hz,幅度较大,不规则,可表现为辨距不良、共济失调和吟诗样语言。
意向性震颤又称动作性震颤,是皮质小脑受损的一种表现,是随意运动时出现的震颤。当肢体运动接近目的地时震颤加重,静止时震颤消失,常见于脊髓、小脑及传出通路的病变时。 临床表现为四肢乏力,行走摇晃呈蹒跚状,可以通过脑电图、头部CT、核磁共振以及神经科医生专业的查体明确体征和辅助检查。病人不能完成精细动作,肌肉在完成动作时因抖动而把握不住动作的方向。意向性震颤是最突出的特点,动作越迅速,则抖动越明显,病人不能进行拮抗肌轮替快速重复动作,但在静止时看不出肌肉有异常的运动。
03 姿势性震颤:
常见于特发性震颤、慢性酒精中毒、肝性脑病、肝豆状核变性等,随意运动时不出现震颤,当运动完成、肢体和躯干保持某种姿势时才出现,肢体放松时震颤可消失,肌肉紧张时明显,震颤以上肢为主。
04 老年性震颤:
常见于老年人,常表现点头或晃头,肢体出现细微的快速震颤,无肌张力增高。一般运动不受影响,精细动作受累,如不能持筷吃饭。
05 生理性震颤:
正常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出现的肢体震颤,常见于焦虑、情绪紧张、疲劳、代谢紊乱或应用某些药物后,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