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方法配合使用,即可阻止药液外溢,减少局部不良反应;
导读
肌肉注射(简称肌注)是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一般引起全身皮肤问题较少,偶尔会出现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瘙痒等情况,这主要是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一般少见,多与病人的过敏体质有关。
发生的主要因素
01
药物因素
1、溶解度较小的药物,如黄体酮油剂等,肌内注射处常因吸收缓慢而形成硬结。
2、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氨茶碱、硫酸阿托品、铁剂等,注射后都容易出现硬结、疼痛现象。
02
注射因素
1、因肌注深度不够,或病人体格肥胖,致使针头刺入深度不够,而将药液注入脂肪层里,由于脂肪层血管较少,不易被组织吸收,药液在脂肪层内停留时间较长,结晶析出刺激组织,引起纤维组织增生,包绕结晶体形成硬结。
2、在同一部位反复肌注,药物在局部停留时间延长,蓄积而形成硬结。如长期肌肉注射胰岛素,就会出现局部皮肤硬结、红斑甚至感染。
3、病人过度紧张,肌肉不能放松而造成的;
4、每次给药量过多,超过5mL就增加了形成硬结的机会。
03
体质因素
1、当病人长期卧床时,其肌肉活动量相对减少,局部组织的供血量也减少,药物的吸收速度变慢,逐渐形成硬结。
2、接种疫苗,如接种百白破引起的硬结,接种部位有红肿热痛痒并可伴有低热等症状。
3、疤痕体质。
预防的办法
01
改进注射方法
1、掌握Z-track肌内注射法及留置气泡技术
2、深部注射法:注射位置较深时,针头进入肌层,药物在肌层吸收好
02
每次更换注射部位
遇有长时间注射的患者可选用臀肌、股外侧肌、上臂三角肌等部位交替注射。股外侧肌比例法注射定位:安全注射区为伸直腿后股部外侧上2/5段与下1/5段间区域。上臂三角肌注射法:部位为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 横指。
02
帮助患者放松心情
此方法较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常规注射法有所不同,在欧美国家较为流行,可进一步阻止药液外溢,减少局部不良反应。
操作方法
注射前以左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置于皮肤表面
朝同一方向牵拉1—2 cm(将皮下层与肌肉组织轻轻拉开)绷紧固定局部皮肤,维持到拔针后
在最初放置手指的地方90°进针并回抽
缓慢注射药液,完成后拔出针头
迅速松开左手,此时侧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复原,原先垂直的针刺通道即变为z型
便称之为Z-Track肌肉注射法,拔针后用棉签按压至无药液外溢为止。
留置气泡技术
注射器抽吸药液后,再吸人0.2~0.3ml空气,注射时气泡在上,当全部药液注入后,再注入空气。该方法可使针头部位的药液全部进人肌肉组织内,并可防止拔出针头时,药液渗入皮下组织,从而减轻组织受刺激的程度,减轻疼痛,此外,还起到将药液限制在肌肉局部而利于吸收的作用。
以上两种方法配合使用,即可阻止药液外溢,减少局部不良反应;又可起到将药液限制在肌肉局部而利于吸收,提高用药剂量的准确性,增进药物药效。对长期注射氟维司群、黄体酮等需要深部肌注的患者皮下硬结、红肿、疼痛的预防及有帮助。
编辑整理: 护理传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