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说,双靶点CAR开发处在比较早期的阶段,道阻且长,所以有时候效果还不如单靶点CAR,甚至有时1+1<1。
开发双靶点CAR的意义
CAR-T在B细胞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肿瘤方面取得了革命性的成果,但也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限制了它进一步提高疗效,或者是拓展到更多的适应症。
CAR-T开发面临的主要挑战:
①靶点逃逸导致的复发;
②靶点表达特异性不足,引发的on target/ off tumor效应产生的毒性,这一点在实体瘤上尤其显著,找一个足够安全有效的靶点太难;
③肿瘤微环境对CAR-T浸润和发挥杀伤作用的限制,主要还在实体瘤上;
④生产成本高昂,进一步限制了可及性。
双靶点CAR主要是为了解决前面两个问题来进行开发。
开发双靶点CAR的方案
同时靶向2个或更多的肿瘤相关抗原,以防止靶点逃逸,或者覆盖更多患者,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大致有4种不同的做法:
①序贯治疗。最简单的把两个CAR序贯治疗或者合并一起回输,不需要开发,两个产品去序贯,可灵活调整组合和剂量。缺点也比较明显:生产成本高(2个产品),从临床的实践上来观察,两个CAR-T一起回输或者序贯回输,可能某一靶点CAR起主要作用。
②并联结构。双顺反子结构,在一个细胞上表达两个CAR-T。CAR分子比较大导致病毒包装或者转导的效率容易出问题,两个胞内信号更容易出现耗竭的情况。
③共转导。用两个病毒做共转导,这样一个CAR-T的产品,也可以实现双靶向的概念。但细胞产品比较复杂,有单靶点CAR-T,双靶点CAR-T,还有没有转上的T细胞,质控比较困难。
④串联结构。胞内段是唯一的,胞外识别结构域上串联的结构。但胞外结构复杂,两个单链抗体串起来,结构开发难度大。
图1 双靶点CAR技术方案
(https://doi.org/10.3390/cancers12092523)
双靶点CAR的临床案例
21年在nature medicine上发表的一篇Ⅰ期临床,开发了CD19和CD22的双靶点CAR,做了两种适应症,一种是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还有一种是B细胞淋巴瘤。CD19和CD22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疗法在复发或难治性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中显示出有希望的疗效,而在B细胞淋巴瘤上效果还不如单靶点CD19 CAR-T。临床的数据显示 CR的比例确实不是很高,复发的一些病人CD19的表达有一些是下降,有一些依然还是很高的,CD22基本上都没有下降,有的还上调了。说明大部分的复发是抗原阳性的复发。从CAR-T扩增的程序上来说,扩增效果还不错,但总体来说疗效比较差。
图2 NCT03233854产品的临床数据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1-01497-1)
有意思的临床前双靶点CAR开发思路
① Binder通常是抗体,但也有其他情况
2022年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上的一篇文章,作者利用B细胞激活因子(BAFF),开发了一种基于BAFF配体的嵌合抗原受体(CAR)。BAFF结合三种受体BAFF-R,BCMA和TACI,主要在成熟B细胞上表达。据报道,几乎所有的B细胞肿瘤都表达至少一种这些受体。用BAFF作为胞外识别结构域,相当于可以同时靶向这三个不同的抗原,这样在治疗套细胞淋巴瘤(MCL),多发性骨髓瘤(MM)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时,相当于一个三靶向的CAR-T,但胞外只有BAFF一个结构域,三个靶点之间在生物学上有很高的相关性,确实可以起到一个协同多靶向的作用,但这还是一个临床前的文章,不知道后面是否有好的药效支持产品的开发。
图3 靶向三种受体和多种B细胞肿瘤的一种基于BAFF配体的CAR-T细胞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7853-w)
其中一种就能起作用,起到防止药物逃逸,抗原丢失,大多处于临床前的阶段,非常有意思。
② Split CAR
2020年发表在Blood上的一篇文章开发了一种顺序肿瘤选择抗体和抗原检索(STAR)系统,以快速分离多个纳米抗体(Nbs)。这些纳米抗体优先结合AML细胞并使CAR T细胞具有抗AML功效。CAR构建体具有外泌结构域,通常由来自单克隆抗体(mAb)的单链可变片段(scFv)组成,通过跨膜结构域锚定在细胞上,然后是细胞内共刺激性4-1BB和/或CD28结构域以及CD3z信号结构域,两者激活才能起到较好得杀伤作用。比如STAR分离的Nb157特异性结合CD13,另一个连上TIM3。造血干细胞中只表达CD13,只有在淋巴肿瘤的干细胞上CD13和TIM3同时表达才被激活发挥作用。CD13 CAR-T细胞在体外和体内有效消除AML。CAR-T细胞对CD13和TIM3的双特异性,在AML白血病干细胞中上调,根除了患者来源的AML,在小鼠模型中对人类骨髓干细胞和外周骨髓细胞的毒性大大降低,但人体情况要比动物复杂得多,可能不能控制副作用。
图4 改善AML中CAR-T细胞的双特异性方法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19002779)
③ synNotch “AND” CAR
识别精度的改善促使CAR-T治疗成为未来精准肿瘤治疗的主流手段,16年的Cell报道提高肿瘤识别准确性并排除误杀正常细胞毒副作用的CAR-T设计方案。设计识别抗原A的人工受体synNotch基因,包含抗原A的识别基因片段以及启动抗原B识别CAR基因转录的转录因子。SynNotch的系统就是只有同时表达抗原A和B的肿瘤细胞才被识别和杀伤。
图5 工程化表达双受体的CAR-T以形成抗原识别环路增加肿瘤杀伤准确性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16.01.011)
④ Inhibitory CAR
13年发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一篇文章解决了另一个问题,识别肿瘤和非肿瘤。当在肿瘤上表达的抗原在正常细胞上也表达,那怎么能够实现双靶点CAR能够识别肿瘤细胞而不杀伤正常细胞呢?开发了一种抑制型的CAR-T,在CAR-T细胞中同时表达CAR和iCAR。iCAR是经过改造的抑制性受体(如PD-1和CTLA-4),能够识别正常组织呈递的抗原。这样在和正常组织接触时,CAR-T细胞的活性被抑制,而只有在和癌细胞接触时,CAR-T细胞才能被激活,发挥杀伤作用。
图6 基于PD-1和CTLA-4的抑制性嵌合抗原受体(iCAR)
(https://doi.org/10.1126/scitranslmed.3006597)
⑤一种比较新颖的抗体形式
人源的单域抗体来开发双靶点CAR,免疫原性比羊驼低,串联结构简单,可像纳米抗体一样串在一起,不会影响相互的功能,没有轻链重链。这篇发表在STTT上的文章, CD5/CD7双靶点CAR-T敲除CD5和CD7可防止CD5/CD7双特异性CAR-T细胞自相残杀,其在单阳的细胞上有很好的杀伤作用;在混合肿瘤模型(单阳、双阳细胞)上都有很好的肿瘤抑制效果。体内CAR-T的扩增情况看,串联(紫色和绿色)扩增更好一些。整体上看,串联双靶向CAR 在杀伤活性和防止肿瘤逃逸方面比并联双靶向CAR更有效。
图7 CD5/CD7双靶点CAR-T
(https://doi.org/10.1038/s41392-022-00898-z)
总体来说,双靶点CAR开发处在比较早期的阶段,道阻且长,所以有时候效果还不如单靶点CAR,甚至有时1+1<1。但是前赴后继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数据,积累组合靶点、结构开发和抗体种类选择等的经验,我们相信双靶点CAR会有一个的光明的未来。
主要参考文献
1 Cronk, R.J.; Zurko, J.; Shah, N.N. Bispecific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Therapy for B Cell Malignancies and Multiple Myeloma.Cancers 2020, 12, 2523. https://doi.org/10.3390/cancers12092523
2 Wong, D.P., Roy, N.K., Zhang, K.et al. A BAFF ligand-based CAR-T cell targeting three receptors and multiple B cell cancers. Nat Commun 13, 217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7853-w
3 He, Xin et al. “Bispecific and split CAR T cells targeting CD13 and TIM3 eradicate acute myeloid leukemia.” Blood vol. 135,10 (2020): 713-723. https://doi.org/10.1182/blood.2019002779
4 Roybal, Kole T et al. “Precision Tumor Recognition by T Cells With Combinatorial Antigen-Sensing Circuits.”Cell vol. 164,4 (2016): 770-9.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16.01.011
5 Fedorov, Victor D et al. “PD-1- and CTLA-4-based inhibitory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 (iCARs) divert off-target immunotherapy responses.”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vol. 5,215 (2013): 215ra172. https://doi.org/10.1126/scitranslmed.3006597
6 Cordoba, S., Onuoha, S., Thomas, S.et al. CAR T cells with dual targeting of CD19 and CD22 in pediatric and young adult patients with relapsed or refractory B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 phase 1 trial. Nat Med 27, 1797–1805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1-01497-1
7 Dai, Zhenyu et al. “T cells expressing CD5/CD7 bispecific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s with fully human heavy-chain-only domains mitigate tumor antigen escape.”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vol. 7,1 85. 25 Mar. 2022.https://doi.org/10.1038/s41392-022-00898-z
* 推文用于传递知识,如有版权等疑问,请于本文刊发30日内联系BiG生物创新社。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