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有道”系列云享会第三场成功举办。
作者:阮阿楠
7月13日晚,由健康界策划并主办的“学科有道”系列云享会之“夯实学科发展与合理用药,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次云享会属于“海纳百川·看鉴未来”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学科建设研修营系列活动。该研修营,旨在通过全国知名医院的医管专家之间共同交流,分享新时期学科建设的宝贵经验,助推公立医院学科高质量发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担任大会主席并致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郑兴东共同主持会议。
樊嘉在致辞中提到,专科是院科两级管理的组成单位,是医患沟通的桥梁,人才成长的摇篮,技术研发创新的策源地,也是运营管理的枢纽。医院管理者,应结合自身的功能定位、国家和地方医改政策的相关要求以及民众日益多元化的医疗健康需求,去科学规划自身医院的专科发展,促进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模式创新,以专科发展来推动公立医院现代管理制度的完善。
学科建设,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
“学科能力水平无疑是最核心的竞争力,是医院发展的根本,也是医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的主持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刘济生带来了《学科建设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主题分享。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属于地级市医院,在省级和县级医院中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随着区域医疗网络兴起,地级市医院面临着巨大挑战”,刘济生提到,近年来医院通过优化人才梯队,构建持续发展基石;强化学科引领,推进全面协同发展;深化平台建设,打造国家区域中心等方式,提升医院发展质量。
刘济生表示,医院形成了人才内部培养全周期模式,加强人才和团队引进,改革职称评审方法,加大科研奖励力度,开展实施国际化战略,与国际多所大学成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学科上,凝练学科特色技术,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血液ICU病房;在骨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血栓与止血学科等学科上形成特色技术,同时注重临床转化,并不断推动亚专科发展;重组学科群,拓展多学科综合门诊建设,升级组建学科研究所。在平台建设上,积极参与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建设,牵头协同12个省级临床研究中心,与54家医院形成网络医院,并积极申报国家紧急救援中心。
刘济生说到,经过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医院发展成效明显。目前已有1个国家临床研究中心,3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5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同时,医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也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他强调,医院的发展要立足于人才强院、学科兴院,以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
多学科融合,
全方位推进老年医学建设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我国极为严峻的社会化问题,华东医院在老年病学科诊疗上极具特色,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副院长保志军结合医院发展特色带来《多学科融合建设老年医学的规划和实践》经验分享。
保志军表示,华东医院是以老年医学为主的综合医院。老年科涵盖了诸多学科,因此在老年医学的发展上,医院首先不断提高临床解决疑难危重病的能力,如通过提高高龄老人围手术期处理能力,发展老年病学特色技术,加强老年临床营养治疗,配套提供优质服务,申报老年人医疗新技术,形成老年医疗医联体等方式来提升老年医学临床能力。保志军提到,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总体要从学科建设、临床研究、人才培养、教学成果四方面入手。近年来,华东医院不断提升临床科研能力,成立了华东医院老年实验室,联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建立上海市老年医学临床重点实验室;加强人才引进培养,以老年医学为核心,多学科互相支持;同时培养临床教学能力,加强临床技能、医疗服务能力及人文精神培养等,一系列举措来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
保志军说,在未来发展上,医院将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加强高龄/超高龄老人微创手术及围术期管理,开展老年性耳聋、耳鸣的有效诊断和康复平台的建立,并加强临床医学中心建设。
保志军强调,老年病已成为严重的社会经济负担,老年医学发展方向应从原先的诊治,转变为诊治加预防。华东医院在老年衰弱综合管理上创新模式,通过三级联动、多中心组合、多学科诊疗等手段对老年衰弱进行干预,以期实现老年衰弱患者的智能化管理,延缓衰老和减少老年病的发生,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整合多科优质资源,
推动胸痛中心建设
“一个合格的胸痛中心能够有效规范诊疗流程,缩短救治时间、降低患者病死率和并发症。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医院胸痛中心如何得到更好的建设与发展?”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郑兴东抛出问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副院长冯煜、上海市胸科医院副院长侯旭敏、上海长征医院副院长徐正梅、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副院长李颖川就这一话题,结合各自医院胸痛中心特点,进行深入探讨。
冯煜表示,针刺麻醉是曙光医院的一大特点,在治疗和围手术期管理中发挥了特色作用。尤其是此次疫情之下,医院胸痛中心通过开展针刺镇痛,对紧急胸痛患者进行处理,在缓解胸痛病人的疼痛性休克上非常有效。同时在急救过程中,医院加强多学科的联合,开通绿色通道,为医生诊断和患者急救提供时间。
侯旭敏提到了胸痛中心的“四早”建设概念,即早筛、早诊、早治、早防。其中早筛关口极为重要,对此胸科医院对急诊科医生进行专项培训,要求急诊医师掌握“胸痛”筛查技能;在早诊、早治方面,加强多学科合作,在各科室形成紧密衔接,并开通绿色通道;在早防上,要重视普通老百姓的科普知识宣教。侯旭敏强调,围绕胸痛中心的建设,既要强调院内的多学科协作,更要强调院前、院内、院后一体化建设。
“长征医院胸痛中心充分发挥了上海市急诊质控中心职能,通过打造120院前急救体系,实现了院内外统一管理制度,布局院前心电图传输会诊系统,提升心梗的平均救治效率。”徐正梅如是说道,医院目前联合上海急救中心,正在积极建设急诊救治平台,期望实现“120+5G”网络下的快速联动。
李颖川副院长也提到了,医院要综合多学科、多部门进行胸痛中心建设,尤其在疫情期间,要充分考虑到平战结合,利用好急诊DSA手术室,优化急救流程。同时,胸痛中心不仅仅是解决心梗问题,还包含各种危急生命的疾病,如气胸、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因此胸痛中心建设要不断拓展外缘,加强多种学科的合作,建立会诊机制。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加快药学专科化发展
“围绕医院高质量发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如何促进临床药学专科化发展?”针对这一话题,与会四位专家各抒己见,分享了各自的看法。
“保证药品供应、促进临床规范合理用药是医院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副院长梁爱斌说到,在药品目录的管理上,同济医院实行“1+X”模式,将所有国谈品种纳入药品目录。在保障基本用药的基础上,打通临时采购流程,及时满足临床用药需求。对于超适应症药物,医院建立规范流程,利用信息化手段加速超适应症药物的管理,同时药师主动介入药物服务,保证患者科学、规范、合理的用药。
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副院长丁志宏表示,在药学发展上,医院成立临床药学部,通过专职临床药师协助医师制定药物诊疗方案,开展重点患者药学查房监护、患者药物教育、咨询等工作,以此提升药学的精准服务以及合理用药率;医院还通过开设药学门诊,对患者合理用药进行随访、监护,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并将药学发展赋能基层,发挥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开展志愿者服务,与社区药师进行联动,整体提升药学服务质量。
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副院长赵文彪认为,医院要对药学的发展进行整体支持。在药学管理上,做到安全、有效,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保障用药的安全性。在学科发展上,进行精细化管理,建立临床服务路径,兼顾药学经济性,通过MDT协作提升药学的服务品质。赵文彪强调,临床药学的服务尤为重要,松江区中心医院将药学服务工作衍生到社区,将社区医疗队伍中的人才培养、科普教育等工作纳入到科室年度考核与年终目标上。
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党委副书记、执行院长任宁表示,近几年医院围绕药品采购、药品经济管理等药事管理方面,建立了药品费用整体管控体系,药师积极参与临床路径建设与改进,利用药物经济学的方法,有效降低成本。在药学服务提升方面,医院通过开设药学门诊,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药学服务;开设药学会诊,鼓励临床药师参与MDT讨论;打造精准用药平台,聚焦个体化的药学服务,量体裁衣制定合理用药方案。
学科建设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灵魂,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医院学科建设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郑兴东在总结时说到,此次研修会,聚焦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上,各位医管专家们根据自身经验进行分享与深入探讨,起到了相互学习、相互进步的作用。他期待诸位医管专家们能继续加强交流,为学科发展出谋划策,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
“海纳百川·看鉴未来”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学科建设研修营将继续聚焦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以及难点、痛点,开展系列研修活动。后续精彩还将继续!详情敬请关注“长三角健康”公众号!
本次会议由
瀚晖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战略支持
来源:长三角健康公众号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