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CC)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女性稍多于男性。由交感神经母细胞分化而来, 发生在肾上腺髓质。
病史摘要
L先生,42岁,双手及小腿间断性抽搐数年,腹部肌肉抖动数天。L先生表示浑身不适,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担心自己罹患肿瘤性疾病,主动联系我中心要求PET/CT检查。
我中心医师通过问诊了解到:L先生确诊高血压3年,在多种药物控制下血压仍高达150/100mmHg;L先生还频繁发作心律失常(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数次动态心电图检查阴性,又做过冠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近段约20-30%狭窄,临床拟诊急性冠脉综合征。L先生表示近期频繁发作过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加之手脚抽搐,现在肚子上的肌肉还抖动,很痛苦,会不会是什么奇怪的肿瘤导致的呢?
PET/CT检查
PET/CT显像:
PET/CT示:右侧肾上腺软组织肿块,密度尚均,边界清楚,代谢异常增高。
我中心医生结合PET/CT影像学表现和L先生的临床表现,想到了一个疾病。为给L先生明确诊断,并尽量减少其辐射剂量,建议L先生再行磁共振检查,重点观察肾上腺肿块的信号特点和强化情况。然后在PET/CT基础上,运用本中心西门子设备Syngo.via软件特征性配准MR多参数显像,获取到清晰且精确的融合影像,一次体现PET、CT、MR三种显像方法的优势。
PET/CT检查
PET/CT-MR多模态:
PET/CT-MR多模态显像示:MRI上右侧肾上腺区可见一类圆形异常信号影,最大截面大小约3.5cm×2.8cm×4.1cm,边界清楚,T1WI呈中等稍低信号,T2WI以高信号为主,其内信号不均,可见点片状及小片状T2WI低信号,DWI以高信号为主,ADC以稍低信号为主,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早期强化不明显,静脉期、延迟期不均匀中度强化;CT上右侧肾上腺见软组织肿块影,密度尚均,CT值约42Hu,边界清楚;PET上放射性摄取异常增高,SUVmax 6.94。
影像诊断:右侧肾上腺软组织肿块,MR增强不均匀中度强化,代谢异常增高,考虑为嗜铬细胞瘤。
很快,L先生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嗜铬细胞瘤。令L先生高兴的是,术后血压恢复到正常范围内,不用再吃多种降压药了,心律失常和手脚抽搐再也没发生过。
病例讨论
概述及临床特征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CC)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女性稍多于男性。由交感神经母细胞分化而来, 发生在肾上腺髓质。发生于肾上腺多为单侧, 且大多数为良性肿瘤, 双侧发生仅10%, 10%无功能, 10%为恶性, 因此国外称之为“10%肿瘤”。在交感神经系统其他部位也可发生, 如主动脉旁交感神经节、颈动脉体及后腹膜等,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称为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PGL)。PCC和PGL合称为PPGL(pheochromocytoma and paraganglioma)。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典型的症状是头痛、心悸、多汗以及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其他症状包括面色苍白、焦虑或恐慌,发热、恶心、呕吐,其中儿童常见恶心和呕吐。另一个罕见的症状是糖尿病,尤其是在无糖尿病独立风险因素的年轻患者中间糖尿病更为突出。PPGL患者可能遭受高血压危象带来的严重后果包括心脏病、卒中甚至死亡。
PPGL的定性诊断
PPGL的诊断包括3个方面,即定性诊断、定位诊断、基因诊断。
在定性诊断方面,诊断PPGL应首选血浆游离或尿液甲氧基肾上腺素(metanephrine,MN)、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ormetanephrine,NMN)。
定性诊断后应及时进行PPGL肿瘤的定位检查,以决定治疗方式。CT仍是PPGL肿瘤定位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检查。CT价格适中、检查迅速,对于肺部、腹部和盆腔,CT的空间分辨率高于磁共振成像,但对颅脑和颈部PGL的灵敏度不如MRI。另外,有些情况下,CT检查不合适或有禁忌。在探查颅底和颈部PGL、已有肿瘤转移的患者、对CT显影剂过敏、儿童、孕妇、已知种系突变和最近过度辐射的人群中才选择MRI。因为大部分PPGL定位于肾上腺,影像学检查应首先关注肾上腺,如肾上腺结果阴性,下一步应进行腹腔、盆腔、胸和颈部等部位的检查。
嗜铬细胞瘤的影像特征
良性嗜铬细胞瘤的CT和MRI影像的典型特征为:肿瘤体积一般比较大,边缘呈现规整、光滑的圆形或者是卵圆形肿块;病灶区出现坏死、囊变、钙化以及出血的情况,此时CT和MRI主要表现为不均匀的密度和信号强度。增强扫描后,病灶表现为明显的不均匀化,门脉期逐渐均匀,和没有强化的区域形成鲜明的对比。嗜铬细胞瘤动脉期强化比较明显,以中度、轻度强化较为常见。一情况下,病灶≥2cm时,肿瘤形态呈现不规则状,病灶直径≥5cm或伴有钙化时出现恶性肿瘤的概率比较大。
分子影像学检查检测PPGL的重要性
分子影像学检查检测PPGL中也是十分重要。2020版PPGL诊断治疗专家共识增加了一些新的影像学方法,并简述了各种检查的优势和适用范围。比较常用的有131I间碘苄胍(metaiodobenzylguanidine,MIBG)显像、18F-FDOPA、68Ga-Dotatate和18F-FDG PET/CT。
131I-MIBG显像反映的是嗜铬细胞的数量的多少,并不受肿瘤有无分泌功能限制,可直接判断是否有嗜铬细胞存在,具有特异性强和无创伤性等优点,其特异性可达95%-100%,灵敏度为78%-90%,因此对嗜铬细胞瘤定性定位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可用于①鉴定复发或肾上腺外肿瘤②诊断无功能嗜铬细胞瘤③了解病变摄取功能,为131I-MIBG治疗作准备④评价恶性嗜铬细胞瘤⑤了解嗜铬细胞瘤术后有无残留组织等情况。
正电子药物中,18F-FDG虽然对不同肿瘤及感染病灶的鉴别缺乏特异性,但目前仍是最普及最易获得的正电子药物。18F-FDG PET/CT用于单个和转移的PPGL定位诊断。新陈代谢活跃的转移性PPGL摄取18F-FDG明显高于非转移的良性病变。研究表明,在转移性PPGL患者中,18F-FDG PET/CT的灵敏度高于MIBG。
总之,PPGL分子影像学近年来进展迅速,CT仍是现阶段首选的影像学检查,除此之外,应根据定性诊断、CT检查结果以及基因突变类型,大致判断肿瘤的部位、性质、是否转移,同时结合拟采取的治疗,个体化地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
案例分析
本例年轻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血压升高3年, 药物控制差,且出现心动过速,临床忽视PPGL可能性而未先行实验室检查做定性诊断,患者在肿瘤筛查中发现肾上腺肿块。本中心通过PET/CT-MR多模态融合技术,精准诊断嗜铬细胞瘤并分期,帮助患者及时治疗、解除症状。
PET/CT-MR多模态融合显像,是在常规PET/CT显像的基础上,对局部病灶选择针对性的多模态融合显像,定制MR采集参数,做到对疾病检查更有针对性,使检查有的放矢。PET/CT-MR多模态融合显像同时具有PET、CT和MR的检查功能,生成集分辨组织、代谢、血流及位置等多参数图像,更准确反映肿瘤的情况,满足对软组织分辨率的高标准要求以及对肿瘤分期的全身评估,较PET/CT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以提供患者更精准的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是诊断各种恶性肿瘤和脑部疾病的优选方法。
参考文献:
1.柳永,刘修恒.嗜铬细胞瘤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诊断进展.职业与健康.2016,32(23):3305-3312.
2.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20版)[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0,36(9):737-750.
3.蕾茹,严楠,杨军霞等.嗜铬细胞瘤误诊分析.临床误诊误治.2013,26(6):9-12.
4.朱旋,李志勇,郭胜杰等.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205例临床分析.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21,26(5):405-409.
5.程晓华,周金柱,俞赵军.确诊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健康研究.2016,,36(3):309-311.
6.张慧玮,华逢春,管一晖等.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FDG PET/CT显像1例.上海医学影像.2010.19(3):235-237.
7.汪迎春,李南方.131I-MIBG和PET在嗜铬细胞瘤中的临床诊断价值.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6.22(5):315-317.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