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售药现在是否为一门好生意?
近日,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完善现代药品流通体系 推进药品流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其中有重点提到对申请经营乙类非处方药审批真正落实告知承诺制,加快推动属于同一集团管理的大型连锁便利店与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跨界融合试点工作,在便利店设置乙类非处方药销售专区或专柜,推动传统药店向社区健康便利店转型。
目前,广东省已启动属于同一集团管理的大型连锁便利店总部与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跨界融合,并率先在华润(德信行)和美宜佳(春悦林)两家进行试点,2022年3月15日,东莞市监局向美宜佳集团旗下连锁门店颁发了全省首张连锁便利店经营乙类非处方药零售许可证。
一、便利店+售药历史回顾
从全国范围来看,广东省并不是首创“便利店+药店”模式。早在2019年,北京就开始试点在连锁便利店为市民提供板蓝根、电子血压计、医用防护口罩等乙类非处方药和二类医疗器械销售服务。
此后,河南省、湖南省等多个地区陆续发布了《关于推动品牌连锁便利店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品牌连锁便利店可按有关标准申请零售经营乙类非处方药。从形式来看,便利店+药店融合大有燎原之势。
从试点情况来看,便利店售药尽管在品种齐全度、专业服务、联合用药、价格、医保支付等方面存在弱项;但新增的乙类OTC也为便利店增加了新的引流品类,带来更多的客流,更为重要是,便利店售药可以满足社区居民24小时日常急需用药的多元化需求,无形中提高了便利店客户的粘性。
二、日本药店发展模式借鉴
在便利店和药店融合方面,日本多元化药店模式或许值得借鉴。日本连锁药店的发展起源于1950年左右,大多是从车站前的药店、药局发展而来。为顺应消费者对健康、美丽和低价的追求,日本现代连锁药店经营品类已涵盖药品、健康食品和化妆品,日本的医药零售业已从疾病产业转向健康产业。
日本医药零售类型分为调剂药房和药妆店,前者相当于从医疗机构剥离的药房,主要售卖处方药和医保药物,后者主要销售OTC药品和化妆品、日化产品等一般消费品。目前调剂药房主要为院边店,高度依赖和医院的关系,整个市场较为碎片化,市场集中度较低。
而药妆店主要销售非处方药和非药品,类似有传统的便利店和超市。以药妆店市占率第一大的welcia为例,2019年其收入为8682亿日元,同比增长12.64%,其药店高达2082家,其中1467家是药妆店。而而处方调剂药店市占率第一的AIN只有1151家,其中处方调剂药店为1088家,药妆店为63家。
从收入结构来看,医药品在日本药妆店的占比并不是最高的。根据2021年松本清年报数据显示,松本清化妆品营收占总营收的约35%,药品占比为29%,略低于化妆品。
综上所述,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外连锁药店,其专业化、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以及“药店+便利店”的模式值得我国医药零售行业借鉴。但目前国内便利店售药很难与药店形成实质性竞争,但如果便利店专注经营保健品等健康产品领域,特别是在医保卡不能刷保健品的情况下去跟药店切分这块“蛋糕”,或许会走出新的商业模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