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33.8 亿剂次新冠疫苗接种监测数据公布,现职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已完成接种!

2022
07/26

+
分享
评论
医殇宏哥
A-
A+

BA.5传播力与致病力有何变化?

综合北京日报

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一连两场发布会,针对新冠肺炎形势、疫苗接种等问题进行了集中解答,可谓是信息量巨大的两场发布会。

奥密克戎会永远变异下去吗?官方解答焦点问题

近日,兰州、北海、驻马店等地发生本土疫情。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我国疫情形势及新冠病毒变异等问题进行答问。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国多地报告了本土聚集性疫情,存在多条传播链。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已向相关省份派出工作组,指导地方以最短时间、最小成本控制疫情。

针对6月以来我国多地发现的奥密克戎新变异株BA.5,中疾控专家称,其传播力相比奥密克戎之前的变异株有所增加,而致病力相似。对于病毒来说,变异是常态,虽然奥密克戎现已成为全球主导株,但不会是最后一个变异株。

焦点1:BA.5传播力与致病力有何变化?

六月以来,我国已有多地发现了奥密克戎的新变异分支BA.5。中疾控病毒学首席专家董小平表示,BA.4/BA.5的传播能力和其他奥密克戎进化分支相比,的确出现了增强的现象。

国际上一些国家的局部研究发现,上述两种变异分支的R0与其他奥密克戎分支相比有所增强;在很多国家,BA.4/BA.5已经成为传播优势毒株;过去5-6周,欧洲、北美感染人数出现明显增加。

在致病能力方面,目前对其的研究观察发现,其整体致病能力与其他奥密克戎变异株相似,但病毒在老年人群中快速传播,形成了重症病例,欧洲12个国家的住院率、ICU病房使用率有所增加;另外流行病学数据模型研究显示,其引起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可能在近期增加。

他称,虽然这些变异株传播能力增加,但仍然属于奥密克戎进化分支,目前没有任何证据显示,现有的非药物干预措施和防控措施无效。换句话说,我国现有的防控措施仍能有效应对。

焦点2:疫苗对新变异株是否有效?

董小平表示,我国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一直在积极推动疫苗的研发和使用,不仅仅是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在以往出现包括Alpha、Delta变异株时就已布置规划了相关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科学资料。在奥密克戎变异株出现以后,已有多个团队、多条研发途径开展相应工作,且取得了进展,但大规模的临床(III期)研究还需时间。更为重要的是,是否需要以新的突变株疫苗替代现有疫苗接种的类型、剂次、策略等,还需经过科学的评估。

大量国际、国内的真实世界研究证实,现行批准使用的疫苗,无论哪种类型,对于奥密克戎变异株(BA.1, BA.2)引起的住院、肺炎、重症/危重症、死亡都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加强接种可有效提高疫苗保护效率。

虽然国内外一些体外研究发现BA.4和BA.5具有明显的免疫逃逸现象,体外的病毒中和能力降低,但真实世界的疫苗保护效力是否出现显著降低还无具体数据。

以往的Delta变异株和奥密克戎变异株(BA.1, BA.2)在体外研究时也呈现出中和能力下降的情况,但真实世界使用时仍显示出良好的住院、重症/危重症和死亡的保护能力,因此国内外专家认为现行的疫苗接种仍然有效,对于老年人群、具有基础病的人群进行疫苗接种,特别是加强针的接种仍然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焦点3:奥密克戎会永远变异下去吗?

董小平介绍,RNA病毒变异是很自然的现象,病毒就是要突破宿主建立的免疫屏障,从而在宿主中得以大量繁殖,对新冠病毒来说,这个宿主主要就是人类。而一旦宿主建立了免疫屏障,病毒繁殖受到障碍,它就要想办法活下去。病毒很小,很容易发生变异,特别是RNA病毒。因此,很多疾病也呈现出周期性发病的现象。

新冠病毒是极聪明、极狡猾的病毒,短短两年半时间,已经出现多个可以迅速传播的变异分支,形成多个流行高峰。对于其变异,国内外大量专家认为,新冠病毒变异长期存在,奥密克戎也不大可能是最后的变异株。因此,对于新变异株的检测,以及对其传播力、致病力、免疫逃逸能力的研究,将是今后长期关注的重点内容。

我国现职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已完成国产新冠病毒疫苗接种

7月2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现职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已完成了新冠疫苗接种,而且接种的都是我国国产疫苗。这充分说明了我国领导人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我国生产的新冠疫苗的高度信任。

此外,我国已有3个新冠疫苗被世卫组织纳入紧急使用清单,有超过100个国家批准使用我国生产的疫苗,其中许多国家是把我国疫苗作为低龄儿童唯一可以使用的疫苗。

曾益新介绍,包括土耳其、塞尔维亚、柬埔寨、菲律宾、阿联酋、沙特、约旦、印度尼西亚、秘鲁、智利等在内的3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也带头接种了我国生产的疫苗,这些情况都充分说明了我国疫苗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辟谣!接种新冠疫苗不会引发白血病和糖尿病也不会导致肿瘤转移扩散

23日发布会上,对于相关传言,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福生明确表示,接种新冠疫苗不会引起白血病和糖尿病的发生,也不会像有些网络信息所说的影响人体遗传发育、导致肿瘤转移扩散、引起抗体依赖性增强(ADE)现象,这些都是网络上不负责任的错误言论。他从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首先,疫苗中的各种物质对人体是安全的,不会直接致病。灭活疫苗中主要含有微克级别的病毒抗原或重组蛋白,以及氢氧化铝佐剂和辅料等其他成分。它们在疫苗中的含量均符合相关规定,本身不可能导致疾病。

疫苗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试剂均经过有关机构的严格检定并达标,例如:目前接种的灭活疫苗中残留的甲醛含量在≤0.027μg/剂的范围内,其浓度比人体血液中正常稳态的甲醛水平(2.6 mg/L)还低47倍。

第二,目前我国接种数量最大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有充分的安全保障,并得到了国际组织的认可。它与国内外已上市的、并使用数十年的甲肝疫苗、狂犬病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生产灭活工艺基本相同,至今未见接种这些疫苗与发生白血病或糖尿病有关联的报道。

新冠疫情发生后,我国研发的多款新冠病毒疫苗,先后纳入世界卫生组织紧急使用清单,已在100多个国家使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安全性符合国际标准。

第三,临床监测和统计数据显示:在新冠疫情发生前后的四年中,糖尿病和白血病的就诊人数和住院次数基本一致,无显著变化,这表明接种新冠疫苗不会引起白血病和糖尿病的发生。

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2018和2019年,我国因白血病住院次数占比分别为0.15%和0.14%,而疫情发生以后的2020和2021两年,其住院次数占比均是0.13%。在2018和2019年糖尿病住院次数占比是2.1%;疫情发生以后的2020和2021两年,其住院次数占比在2.2%。

王福生介绍,根据我国疫情防控政策,我国从去年开始进行了新冠疫苗的大规模接种。目前我国3-12岁儿童和12-17岁青少年新冠疫苗接种率为90-100%,总人数已近2.5亿。在这么大范围新冠疫苗接种的背景下,大量的预防接种与某些严重疾病的自然发生在时间上偶合是必然的现象。

可以简单推算下,如果新冠疫苗真的会引起糖尿病和白血病的发生,那么由此产生的就诊人数和住院人次将出现显著增长,但是从实际监测和临床统计的数据中,并未看到这种现象。

中国 33.8 亿剂次新冠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监测数据

7月2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新冠病毒疫苗安全性有效性有关情况。

01 新冠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

会上,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冯子健表示:

我国新冠疫苗接种了34亿剂,不良反应监测数据表明,我们国家新冠疫苗安全性是非常好的,不良反应的报告率比每年常规接种的疫苗还略低一些。

截至2022年5月30日,全国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疫苗超过33.8亿剂次,累计报告预防接种后不良事件238215例,总体报告发生率为70.45/100万。

报告的不良事件中,一般反应占81.29%,发生率为57.27/100万;异常反应,占5.47%,发生率为3.85/100万;其中,严重异常反应占0.91%,发生率为0.64/100万;偶合症占9.89%,发生率为6.97/100万;心因性反应占2.42%,发生率为1.70/100万;怀疑接种差错相关反应0.002%,总共4例,包括有两例违反了禁忌接种,有1例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还有1例是在3天内接种2剂次,接种间隔没有掌握好。其余0.93%的病例还没有确定分类。

上述报告的一般反应中,主要为局部疼痛、红肿、硬结以及一过性发热等症状。

在异常反应中,报告例数居前五位为过敏性皮疹,总共是7217例占55.38%,其他过敏反应1309例占10.04%,过敏性紫癜549例占4.21%、过敏性休克366例占2.81%、吉兰-巴雷综合征290例占2.23%。

总的来看,我国新冠疫苗一般反应、异常反应、严重异常反应报告率均低于2020年全国其他常规接种疫苗的报告水平,这些常规接种的疫苗包括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狂犬病疫苗、流感疫苗等。

迄今,国际上大规模使用我国新冠疫苗的国家也未发现疫苗安全问题。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新冠疫苗是非常安全的。

02 接种新冠疫苗不会引起白血病和糖尿病

会上,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福生表示:

接种新冠疫苗不会引起白血病和糖尿病的发生,也不会像有些网络信息所说的影响人体遗传发育、导致肿瘤转移扩散、引起抗体依赖性增强(ADE)现象,这些都是网络上不负责任的错误言论。

他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首先,疫苗中的各种物质对人体是安全的,不会直接致病。灭活疫苗中主要含有微克级别的病毒抗原或重组蛋白,以及氢氧化铝佐剂和辅料等其他成分。它们在疫苗中的含量均符合相关规定,本身不可能导致疾病。对于疫苗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试剂,均经过有关机构的严格检定并达标,例如:目前接种的灭活疫苗中残留的甲醛含量在≤0.027μg/剂的范围内,其浓度比人体血液中正常稳态的甲醛水平(2.6 mg/L)还低47倍。

第二,目前我国接种数量最大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有充分的安全保障,并得到了国际组织的认可。与国内外已上市的、并使用数十年的甲肝疫苗、狂犬病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生产灭活工艺基本相同,至今未见接种这些疫苗与发生白血病或糖尿病有关联的报道。新冠疫情发生后,我国研发的多款新冠病毒疫苗,先后纳入世界卫生组织紧急使用清单,已在100多个国家使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安全性符合国际标准。

第三,临床监测和统计数据显示:在新冠疫情发生前后的四年中,糖尿病和白血病的就诊人数和住院次数基本一致,无显著变化,这表明接种新冠疫苗不会引起白血病和糖尿病的发生。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2018和2019年,我国因白血病住院次数占比分别为0.15%和0.14%,而疫情发生以后的2020和2021两年,其住院次数占比均是0.13%。在2018和2019年糖尿病住院次数占比是2.1%;疫情发生以后的2020和2021两年,其住院次数占比在2.2%。

根据我国疫情防控政策,我国从去年开始进行了新冠疫苗的大规模接种。目前我国3-12岁儿童和12-17岁青少年新冠疫苗接种率为90-100%,总人数已近2.5亿。在这么大范围新冠疫苗接种的背景下,大量的预防接种与某些严重疾病的自然发生在时间上偶合是必然的现象。大家可简单推算下,如果新冠疫苗真的会引起糖尿病和白血病的发生,那么由此产生的就诊人数和住院人次将出现显著增长,但是从实际监测和临床统计的数据中,并未看到这种现象。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新冠疫苗接种不会引起白血病和糖尿病。

03 现有的疫苗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是否依然有效?

会上,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冯子健表示:

奥密克戎变异株相比之前的各种变异株,其变异程度确实比较大,免疫逃逸能力也比较强,对现有各种疫苗以及既往感染所诱导的人体中和抗体都有一定影响。但免疫保护不仅依赖中和抗体,也与细胞免疫和免疫记忆有关。所以多项研究结果显示,国内外现有疫苗预防重症和死亡的效果仍然保持着较高水平。我国疫苗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重症、死亡也仍然具有良好保护作用,而加强免疫可以进一步降低住院、重症和死亡的风险。

关于针对变异株的疫苗研发,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技组疫苗研发专班从2021年12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奥密克戎变异株列为受关注的变异株次日,即组织专家研判,着手部署研发工作。

目前,多条技术路线均已开展单价、多价奥密克戎变异株疫苗研发。进展较快的单价奥密克戎变异株灭活疫苗已经获得临床试验批准,正在浙江、湖南、香港等地开展临床试验。进展较快的四价重组蛋白疫苗已经获得阿联酋Ⅲ期临床试验批件,相关研究已经启动。其他多款单价、多价含奥密克戎变异株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mRNA疫苗也在开展临床前研究,进展较快的已经向药品审批中心提交临床试验申报资料。此外,专班还布局了广谱新冠疫苗的研究,进展较快的疫苗已经获得临床试验批件并启动相关研究。

总的来说,我国奥密克戎变异株疫苗研发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只要有需要,按照相关法规要求,可以迅速启动紧急使用的审批程序,提供接种。至于是否需要接种、何时接种含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疫苗,这个问题不仅我国,国际上也都在研究,主要是要研判病毒变异和免疫逃逸的情况。

核酸检测政策再调整!

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发布会,就近期疫情防控形势作出判断,并进一步简化疫情防控实际操作。

发布会指出,奥密克戎变异株已成为我国境外输入和本土疫情的优势流行株。近期全国多地报告了本土聚集性疫情,存在多条传播链,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再强调,要严格执行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九不准”要求,把该管住的重点管住、把该落实的措施落实到位、把该取消的坚决取消。

01

疫情出现后

这些情况无需全员核酸

第九版防控方案明确了不同场景下区域核酸检测策略,尤其是发生疫情后和常态化防控下的区域核酸检测策略。

但随着疫情反弹,部分地区在落地执行尤其是在核酸检测方面,存在一发现疫情就全员核酸检测的情况,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对第九版方案的理解偏差。

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提出,疫情发生后,如经流调研判满足3个条件,即感染来源明确、传播链清晰、未发生社区传播,则无需对发生疫情的区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只需重点对风险区域和有时空交集的人员开展核酸筛查即可。

王丽萍强调,这一策略的核心是以快速流调为手段,以区域人群感染风险综合研判为基础的科学精准防控理念,对专业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样做,可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02

低风险人员离开所在地区

应持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

发布会指出,近一周,疫情波及21个省份78个地市,其中7个省份报告的感染者数超过百例。甘肃兰州、广西北海、河南驻马店疫情仍然处于进展阶段,社会面传播风险较大。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王丽萍在会上表示,相较于中高风险区域,低风险区虽然风险低,但是相对于没有疫情的县(市、区、旗)有一定风险。

基于此,没有疫情发生的县(市、区、旗)全域实行常态化防控措施。低风险区域人离开所在的地区或城市,应持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王丽萍提醒,低风险区人员进行跨区域流动时,到达目的地后应及时向所居住社区或酒店主动进行报备,按要求完成三天两检,参与配合做好疫情防控,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03

缩短隔离时间,加密核酸频次

第九版防控方案发布后,各地防疫政策调整和执行情况成为焦点。

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介绍,第九版防控方案是对防控措施的优化,绝不是放松防控,并着重强调以下两点调整:

一是,缩短隔离时间

根据病毒变异后的潜伏期缩短的特点,相应地减少对入境人员、密切接触者等风险人员的隔离管控时间,在保障疫情防控效果的前提下,优化集中隔离资源的使用,降低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是,加密核酸频次

加密风险人员的核酸检测频次,有利于尽早发现感染者,并及早启动处置工作。

发布会指出,新版方案对各项常态化措施的落实和工作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各地按照新版防控方案要求,立足于快速精准做好风险管控,积极应对,各起疫情基本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

04

奥密克戎不会是最后一个变异株

下一步防控,国家明确了

据悉,目前全国共报告有11种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存在,其中BA.5亚分支因超强传播力引发群众担忧。

发布会表示,新冠病毒在短短的2年半内出现多个变异株,形成多个流行高峰。从致病力来看,BA.4、BA.5亚分支总体上与其他奥密克戎变异株相似,但在老年人群中快速传播已经出现重症病例。

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BA.4、BA.5亚分支对我们带来的影响,发布会上提到,一方面要注重其增强的传播力和较大规模暴发产生的重症/危重症病例,特别是在高危人群。及时发现、有效控制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也不必过度解读和恐慌,致病力没有明显变化,现有的疫苗和非药物防控措施仍然非常有效。

对于个人防护,一是尽可能完成疫苗的基础和加强接种,特别是老年人和基础病病人,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严重临床后果。二是一如既往,坚持做好常规的个人防护。

关于新冠病毒的变异,大部分学者认为将长期存在,奥密克戎变异株应该不会是最后一个变异株。对于新的变异株的监测,对于传播力、致病力和免疫逃逸力的影响,将是我国长期的关注重点。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疫苗,变异,疫情,我国,密克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