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榜样力量的引领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从2012年至今,始终保持着“医院先进科室”荣誉。谈及未来发展,李玉苹充满信心。
作家冯唐曾经写道:如果问协和门口的病人,你为什么非要来协和?病人常常会说,来协和就死心了。病人和死亡之间,协和是最后一关和唯一一关。在浙南呼吸疾病诊治领域,诊断精准、经验丰富、干练又温和的温医大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玉苹,就是很多呼吸疑难疾病,尤其是肺癌病人眼中的“最后一关”。
“对待患者要将心比心,每一个线索都要仔细询问,每张片子都要认真读,不漏过一个可能对疾病诊断有帮助的信息,不漏过一个可能存在恶性的肺小结节,就是对病人最大的负责。”被同事称为肺部检查“读片王”的李玉苹,对于肺结节的诊断非常精准。
精准的诊断离不开李玉苹“把诊断做到极致”的职业精神和正确的临床思维习惯。
1996年,李玉苹赴北京协和医院进修。“看病不能满足于表象,一定要由表及里挖掘病因,从表象追踪到病理,病理生理,明确诊断,对因处理”是她在协和上到的第一课。当时,有位30多岁的患者,从温州赶赴协和求医,为确定病因,接诊医生连续为患者做了多次组织活检,经过反复排查,最终明确诊断。李玉苹说,对待任何一个疾病,协和的大夫绝不满足于尽快给药控制症状,总是要想尽一切办法弄清病因,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去除病因。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诊断疾病的习惯,在李玉苹心中留下了印痕。
行医多年来,她在每次诊断过程中,都要抓住根本病因,有时因为门诊问诊时间较短,如果有复杂的病例,李玉苹还会把病例带回科室跟其他同事探讨交流,在晚上时间会把患者所有信息进行全面梳理,有时会在次日联系患者家属做后续进一步检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正是凭借这样的一股劲头,作为医院新冠防控专家团成员的她和同事们循序渐进、点面结合,在稳扎稳打中取得一次次的阶段性战“疫”胜利。
“系统地看待疾病”是李玉苹在协和进修期间学到的另外一课。当时,接诊了一位从内蒙来的患者,带教老师从患者半年前的就诊病历开始追溯,一页页从头仔细翻阅。“他们从不满足于掌握患者在协和就诊时的体征,也从来不会就只看最后一张片子”,那次进修也让李玉苹养成了“系统化”的临床思维习惯,并且把这个习惯传给了本科室年轻的医生。
精准的诊断更离不开扎实的临床基本功和日积月累的临床经验,以及不断更新的知识储备。每天利用上下班前后的碎片化时间,仔细阅读与学科相关的文献和前沿的研究进展,是李玉苹数十年来雷打不动坚持的好习惯,也是她从建科时的两任老主任身上学到的宝贵经验。
1982年,我院内科下设呼吸专业组。首任负责人邢玲玲主任扎实的临床基本功给1989年入职的李玉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回忆道:“上世纪80年代末,我们还没有高级的检查设备,基本上靠‘望触叩听’来诊断疾病。当时有位患者肚子痛了半年多,上海也去过了,后来回到我们医院检查,邢玲玲主任徒手在他的肚子上摸了40多分钟,最终判断是肠道肿瘤,后来患者的肠镜检查结果也证实是肠癌。”
上世纪90年代初,医院呼吸专业组从内科单独分出,成立科室。首任主任陈少贤属于“学术派”,非常喜欢阅读文献和写文章、写书。今年年初去老陈主任家看望他时,他的书房内依然都是叠成高高的杂志和书籍。全科室也被带动着充满了求知的氛围,医生们时常聚在一起探讨国内外最新文献进展。
谈到两位老主任时,李玉苹的语气中充满了敬佩。得益于科室前辈们的言传身教,李玉苹在几十年的从医生涯中积累掌握了扎实的临床基本功,在呼吸疑难危重症诊治、感染类疾病的判断救治等方面造诣颇深。
每次看诊,李玉苹总是注意力高度集中,有时甚至随便塞一口面包就又匆匆赶去看诊,遇到患者加号,她下班的时间就一拖再拖。对于这种忙碌的工作节奏,李玉苹从未有丝毫抱怨,对患者总是竭尽全力。
“二十多年相处下来,我们已经处成了亲人,没有她就没有我家老李!”2003年的一天,患复发性多软骨炎十余年的患者老李因严重呼吸困难、肺部感染住进了重症病房。李玉苹接诊后,带领整个团队精准救治、悉心照护,老李最终转危为安。多年来,老李的病情时有反复,每到秋冬换季时,李玉苹还会特地打电话叮嘱他及时来院复查。几十年的随访过程中,老李一家和李玉苹团队早已建立了超越普通医患的深厚情谊。
2009年,科室有位患者因身患败血症急需输血救治,当时作为科副主任的李玉苹二话不说撸起袖子,带领科室团队为患者输血。“先抽我的!”坚定的话语,温暖的行为,帮助患者扛过了一道难关。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我院传统优势学科,在浙南闽北享有盛誉,慕名而至的患者不计其数。担任科主任十余年来,为解决患者看病等候时间长的问题,李玉苹精于服务,注重细节管理,形成了一套独到的管理办法,从而把人员潜能发挥到极致,科室运行效率大大提高,精细化运营管理核心指标长期在全院名列前茅。
譬如,定期召开科室运营分析会,各治疗组阶段性汇报医疗核心质量指标,做好复盘与经验总结;设立多个有特色的专病门诊,努力打造“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发展模式等。
在现代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疾病病种的变迁对呼吸学科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同样对临床诊疗也是一个挑战,与之相应的,科室的医疗服务流程也要随之调整。为此,李玉苹定期召开科务会,在掌握学科大方向和围绕学科主攻方向及核心病种的基础上,组织科室医师对病种进行定期梳理,因时而变,及时调整,优化收治流程。每年召开一次科室中期分析会和年终分析会,对科室医教研等方面工作进行分析、汇总、查漏补缺,分析科室的发展方向,是李玉苹当科主任以来的多年习惯。同时,她充分发挥治疗组组长的主观能动性,科室内全面实施科主任负责下的治疗组组长负责制,由组长制定治疗组病人的诊疗方案。这种人尽其用的安排,既保证了医疗质量,又缩短了平均住院日,更提高了患者的就诊效率和就医满意度。
2017年,李玉苹作为浙江省抗癌协会肺癌专委会副主委,联合医院多位肺癌诊治专家,率先牵头成立了肺癌诊治品牌团队,同时组建肺癌MDT团队,至今坚持一周一次的MDT讨论,累计为上千位肺癌患者制定后续治疗方案。该MDT团队也多次被专委会评为优秀MDT团队。此外,科室还成立了多个特色专病门诊,包括免疫不良反应多学科门诊、戒烟、慢阻肺、呼吸介入、肺血管病、肺肿瘤靶向门诊等。
“每当遇到棘手的问题,就会先问自己一句,如果是李主任她会怎么做。”去年初,科室医师金旭如被医院派驻到温医大附属衢州医院任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她把李玉苹在原科室内规定开展的每周一、三的疑难病例讨论和肿瘤MDT讨论会等管理经验“因地制宜”运用到派驻科室,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一些出彩的经验方法还被其他科室所借鉴应用。金旭如说,“李主任在工作中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但正是这份严格,才鞭策我们不断成长,让我们在未来独自处理问题时变得更得心应手。”
科室梯队的培养,对学科的长足发展至关重要。李玉苹在科室人才培养方面,坚持“人有专长”理念,针对年轻人各自擅长的方向进行分组,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不断的探索学习,既能各自为战,又能并肩作战,保证了不同年龄层梯队人才不断层。
“跟着李主任查房能学到不少东西。”作为与李玉苹共事二十余年的老同事郑秀云如是评价。查房的过程也是带教的过程,病情观察、鉴别诊断和处理,这些在临床中非常重要的技能,李玉苹总是不厌其烦地叮嘱带教的学生。“要学会‘质疑’别人的诊断”,是她经常跟学生们反复强调的一点,每一步诊断和结论都要有自己的思考过程。查房结束后,她还会对学生们提问,患者目前的病情进展,开出的药品针对哪个症状,随时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学到真本事。
作为PCCM全国首批专培基地主任的李玉苹,非常重视对专培生的教学工作。从2018年开始,每周二晚上雷打不动的专培生病例讨论会上,每位学员都要保质保量地深入分析病例及查阅最新文献资料。讨论过程中,学员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针对存在问题,李玉苹及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导师们现场深入分析解决,提出思考,每次讨论结束,学员、导师们都感到收获颇丰。
在榜样力量的引领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从2012年至今,始终保持着“医院先进科室”荣誉。谈及未来发展,李玉苹充满信心。她说,她和团队将努力在呼吸疾病的研究方面再做突破,抓好肺癌诊治,争取为更多患者赢得生机。
奋斗者介绍
来源:宣传处
文字:尚琳姣
摄影:周烨、潘力
图片制作:曾成豪、王坚连
编辑:王坚连
审核:章虹霞、黄丽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