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单腔无导线到双腔无导线,无导线疗法正式迈入房室同步起搏新时代,造福更多缓慢心律失常患者。
8月8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于波教授团队在科主任孙英贤教授带领下成功完成医院首例,同时也是全国同步首批新一代双腔无导线起搏器Micra AV植入手术。此举标志着我院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水平迈上国际领先台阶,实现了在无线起搏治疗领域的升级再突破。
患者是一名81岁男性,两年前出现无明显诱因头晕,近一月症状加重,伴下肢无力,偶有一过性黑朦,持续3-5分钟,动态心电图结果提示患者是窦性心律、偶发房早、房早未下传,间歇性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符合起搏器植入适应症。
患者及家属担心植入传统起搏器带来的感染风险,同时又希望植入起搏器后仍能保证患者外观得体,不影响日常生活,身体活动不受限。因此在充分沟通后,患者及家属最终决定选择Micra AV双腔无导线起搏器。
在详细分析患者情况并充分考虑患者及家属意愿后,于波教授和团队专家们为患者量身定制了缜密的手术方案,采用最新一代Micra AV双腔无导线起搏器进行植入。这款起搏器无需植入电极导线,也无需在胸前皮下制作囊袋,解决了患者担心手术影响外观、感染风险大等忧虑。
Micra AV双腔无导线起搏器手术直接将起搏器植入在心腔内,无伤疤、无切口,患者在植入后几乎感觉不到起搏器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体验。
Micra AV双腔无导线起搏器的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通过股静脉穿刺,将起搏器通过导管植入到心腔内部,手术时间仅30分钟,患者术后反应良好,预计两天后即可恢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手术过程
传统起搏器与无导线起搏器术后影像对比
既往单腔无导线起搏器适应症主要为房颤伴长间歇,如今进入双腔无导线时代,适应症扩展到房室传导阻滞及起搏比例较低心功能正常的病窦患者,兼具了第一代无导线起搏器的所有优点,体积仅有维生素胶囊大小,重量仅约2克,兼容1.5T/3.0T全身核磁共振扫描检查;还通过算法革新,能智能感知心房信号,实现生理性的房室同步起搏,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也相对传统手术方式更加良好。微创手术方式还避免了传统心脏起搏器手术植入给患者带来的皮下囊袋痕迹和手术创口伤疤。
由单腔无导线到双腔无导线,无导线疗法正式迈入房室同步起搏新时代,造福更多缓慢心律失常患者。
于波教授介绍,Micra AV双腔无导线起搏器实现了无线起搏治疗领域的升级再突破,为患者带来生理、精准、符合人体需求的起搏。
我院率先垂范,未来也会将自身优势转化为区域优势,探索辽宁省乃至全国起搏治疗领域发展道路,让更多的心律失常患者能感受到精准医疗带来的获益。
END
供稿:心血管内科 郭亮
图片由科室提供
编辑:宣传工作部 宋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