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教授:从EASL2022看--ETV PK TDF,预防HCC哪个强?如何选?

2022
08/10

+
分享
评论
肝胆相照平台
A-
A+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们中国的药物和治疗方案,中国的指南、专家共识能够为欧洲、美国等国外同行提供参考和支持,为全球更多的CHB患者带来新的福音,这才是我们大国担当和民族医药更加值得骄傲的地方。

引 言

近年来,随着核苷 (酸) 类似物 (NAs) 和干扰素等药物的广泛应用,国内外指南对于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 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均已逐步放宽。2021年,中国慢性乙肝领域首个原研的口服抗病毒药物--艾米替诺福韦 (TMF) 上市,为广大慢性乙肝患者带来新选择。我们欣喜的发现,中国肝病/感染领域的研究进展、诊疗理念等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为帮助学界和业界同仁及时了解最新、最热的肝病领域学术研究进展和动态,北京医药科学技术发展协会联合肝胆相照平台特别打造全新栏目——“沐语新声”。

作为肝病学界的国际盛会,欧洲肝脏研究学会年会(EASL 2022)日前圆满落幕,“沐语新声”第六期,我们聚焦会上关于恩替卡韦(ETV)与替诺福韦酯(TDF)预防肝细胞癌(HCC)发生风险的最新研究,特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李磊教授对慢乙肝(CHB)患者的用药选择进行观点分享。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EASL 2022年会于近日落幕,会上,一项关于ETV和TDF预防HCC发生风险的研究引起广泛关注,能否请您为我们简要介绍下这项研究。

李磊教授:关于肝癌的二级预防,一直是感染病科、肝脏内外科、肿瘤科等领域专家共同关注的重点。

众所周知,关于慢乙肝抗病毒药物的选择,国内外指南有多种推荐。ETV与TDF均是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的一线抗HBV药物,从抗病毒的疗效来说,二者等效或接近等效。但随着用药经验的积累和不断的临床观察,我们发现,在预防HCC发生风险方面,两者还是具有一定的差异。

在本次EASL 2022年会上,一项研究[1]通过荟萃分析,使用个体患者数据(IPD)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了TDF与ETV治疗降低HCC风险的风险比(HR),同时对年龄、性别、e抗原(HBeAg)阳性、肝硬化状态和糖尿病状态进行了亚组分析。

研究共纳入42939例合格患者(其中6979例接受TDF治疗,35960例接受ETV治疗)。两组患者的基线年龄(TDF:48.32岁 vs. ETV:52.26岁)、性别(女性:38.64% vs. 34.13%)、随访时间(3.71年 vs. 3.97年)和存在肝硬化(38.01% vs. 33.69%)相似,具有可比性。

研究结果显示,接受TDF治疗的患者发生HCC的风险显著降低(校正HR 0.77,95%CI 0.61-0.98,p=0.03)。也就是说,相较于ETV,使用TDF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人群,HCC的发生风险降低了20%~30%。在相同基线水平情况下,使用TDF进行抗病毒治疗,可能有利于减少HBV相关肝细胞肝癌(HBV-HCC)的发生。而且,这种优势在HBeAg阳性人群中更加凸显。经过亚组分析发现,TDF组患者HCC发生风险低于ETV组(HR<1.0),HBeAg阳性亚组的风险差异最明显。

研究结果提示,相对于ETV,TDF抗病毒治疗,尽管病毒学应答相似,但更有利于减少HBV-HCC的发生,特别是对于血清HBeAg阳性患者群。

其实在早前,发表于J Gastroenterol Hepatol的一项纳入24项研究,涵盖109865例CHB患者的Meta分析[2]也证实,在CHB患者中,与ETV治疗相比,TDF治疗与HCC风险降低相关,尤其是对于亚洲患者和/或未接受过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患者。这一次发表于EASL 2022的研究再次提示我们,相较于ETV,TDF或许更有助于预防HCC的发生。这些数据对中国地区,乃至亚太地区的CHB患者参考价值可能更大。

那么,这是否提示我们,临床可以优选TDF呢?临床医生在药物选择时,还需要考虑哪些方面呢?

李磊教授: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总体目标为:“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复制,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HCC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减少HCC发生风险,有利于减少医疗资源的消耗,尤其是对于中国地区和亚太地区,因为中国、亚太地区的HCC患者,超80%的HCC都与慢性HBV感染相关。从这个角度出发,TDF或许是更好的选择之一。

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临床用药选择常需要综合多方面的考量。从药物角度分析,没有最好的药物,只有最适合的药物。比如,ETV和TDF的抗病毒作用相似,那安全性是否也相似呢?实际上研究发现二者的安全性是具有一定差异的。

TDF的骨肾安全性相对较差,长期服用TDF的CHB患者,可能会出现骨骼或者肾脏的不良反应,表现为骨质疏松,骨量减少以及肾功能损害。对有可能发生骨肾疾病的CHB人群,如失代偿期肝硬化,本身存在肾功能不全、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的人群,或者控制不佳的高血压、蛋白尿,未控制的糖尿病人群等,不优先推荐选择TDF进行治疗。

另一方面,临床还要考虑患者的用药情况和基础疾病情况,如合并肿瘤,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本身存在骨质疏松或者骨骼疾病的人群,可优先选择其他一线抗病毒药物,如ETV、丙酚替诺福韦(TAF)和艾米替诺福韦(TMF)。TAF和TMF在保证强效抗病毒的同时,可降低药物骨肾方面副反应的发生。当然,在治疗的过程中也需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的随访,保证疗效的最大化和副作用的最小化。

在此基础上,结合患者自身的经济情况,患者对整个治疗的期望值来做出个体化的选择。

您刚才提到的ETV、TAF,相信临床医生都不陌生,而TMF是去年上市的一款新药,到底是有怎样的优势,可以与前面的ETV、TAF齐名呢?

李磊教授: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和EASL、AASLD指南中推荐的一线抗病毒药物为ETV、TDF、TAF。

TMF是我们中国人自主研发的抗HBV药物,是在TDF基础上进行特定的甲基化而形成的全新药物。结合TMF 48周和96周的临床数据,TMF的完全病毒学应答率与TDF相当,但TMF髋部和腰椎骨密度(BMD)自基线的百分比变化均优于TDF组,血清肌酐平均升高幅度显著低于TDF组,这说明TMF的骨肾安全性更好。

2311660088561450

9771660088561518

根据TMF 48周和96周的数据,在ALT复常率评估方面,采取了更严格的生化学标准,ALT正常值上限定义为男性35 IU/L、女性25 IU/L,结果显示:TMF组ALT复常率优于TDF组;在HBeAg阳性人群中,TMF组FIB-4指数改善优于TDF组,说明TMF对肝脏炎症、肝纤维化的改善优于TDF。

70111660088561771

65431660088561907

这些数据提示我们,TMF相较于国内外指南推荐的TDF,生化学应答更好,肝纤维化改善更优,这些结果如能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进一步证实,则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患者获得稳定的肝功能,肝纤维化进程得以延滞,这对于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延缓肝硬化进展、降低HCC的发生风险将具有独特优势。

所以,在《HBV/HCV相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2021年更新版)》和2022CSCO更新指南--《2022年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中均提到,将TMF作为CHB一线抗病毒药物。

总之,TMF是一款中国自主研发、非常有潜力的抗HBV药物,在保证强效抗病毒疗效的同时,有望更好地减少HBV相关肝硬化/HCC的发生。

TMF被共识/指南列为CHB抗病毒一线药物,又被纳入医保,在您看来,这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李磊教授:TMF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类新药。我们刚刚提到的ETV、TDF、TAF均是由国外的制药企业研发,于是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大部分CHB患者分布在亚太地区,包括我们中国的大陆地区,然而,我们使用的一线口服药物,其知识产权全部都在国外。我们当然希望,用中国人具有知识产权的药物来解决我们国人自己的问题,就像我们要把粮食安全放在自己手里一样,我们希望将国人的健康安全也牢牢抓在我们自己手中。

TMF的研发上市历经8年时间,48周和96周的数据已经证实其良好的抗病毒效果,且副作用更少,在阻止肝纤维化进展、ALT复常率方面均具有良好的前景,这也是我们中国人非常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TMF去年上市,很快就进入医保,也表明了我们的政府、药品研发企业、医生、患者都在共同努力,希望经过我们的自主研发和临床研究,在政府的推动下,能让更多的中国CHB患者用上中国人自己研发的药物,最终降低HBV相关肝硬化/HCC的发生率,使CHB患者的整体预后得到改善。

所以,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患者,我们都需要以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款新研发的乙肝抗病毒药物。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会为患者实现慢乙肝临床治愈带来新的可能和希望,从而为解决困扰中国多年的慢乙肝问题提供新的契机。

当然,我们也希望我们本土的原研药物能够惠及全世界更多的CHB患者,让患者获得更好的疗效、更优的生活质量、更长的生存期,为全世界消除乙型肝炎带来新的希望,助力全球“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威胁”目标的实现。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们中国的药物和治疗方案,中国的指南、专家共识能够为欧洲、美国等国外同行提供参考和支持,为全球更多的CHB患者带来新的福音,这才是我们大国担当和民族医药更加值得骄傲的地方。

参考文献

[1]Choi WM, Yip TCF, Wong G, et al. Comparative 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receiving tenofovir- or entecavir-based regimens: a meta-analysis using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EASL 2022. Abrasts SAT433.

[2]Yuan BH, Li RH, Huo RR, et al. Lower 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tenofovir than entecavir treatment in subsets of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an updated meta-analysis[J].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2 Jan 26. doi: 10.1111/jgh.15783.

专家简介

92471660088562212      

李磊  教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主任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安徽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临床医学院 传染病学系 主任

中华肝病学会 肝纤维化学组 委员

中华肝病学会 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 委员

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 青年委员

中国重症血液净化协作组人工肝学组 委员

安徽省康复医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实用肝脏病杂志 副主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HCC,肝硬化,PK,乙肝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