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进集采没有销路,进了集采又没有利润,甚至是赔钱赚吆喝。众多大型药企陷入两难的局面。 “医美永远不可能进入医保”进入百亿药企利润的战略转型视野……
2009年到2013年,国内只有4款玻尿酸。
2013年到2022年,市场上各种填充剂的品牌已经超过80种。
2025年后,各种医美用填充剂会不会超过200种?
这背后有多少是世界级百亿药企出品?
又有多少是国内百亿药企出品?
为何近年越来越多的大型药企纷纷战略转型,
抢滩医美上游产业市场?
下文是黄石头观点,欢迎更多的医美同行参加探讨。
1 国家打击医院套保
随着房企接二连三的暴雷,土地财政一去不复返。地方财政紧张,医保池子里的钱也越来越少了。为了拧紧水龙头,国家对医疗腐败的查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打击药厂给回扣,打击医院收回扣,打击非法套保.......
以前医疗整治的重点打击对象是民营医院,现在民营医疗大量倒闭,现在只能轮到公立医院套保和变相套保(高药价)成了重点关注对象。
从长期来说,“看病贵”的主因当然是中国处方药药价一直是居高不下,至于背后的原因虽然复杂,但不外乎“药企——中间环节(药商和医药代表、医生)——医院”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的利益纠葛关系。
从短期来说,疫情以来,很多公立医院收入下降,入不敷出,也有不少机构铤而走险打起了医保的主意。
今年1月,湖南某市人社局、市医保局与医院组团式腐败,骗取医保基金1300多万元;4月,武汉某知名三甲医院通过串换、虚记骨科高值医用耗材,骗取医保基金2000多万元。
违规套保层出不穷,国家医保局连续四年开展专项行动,仅2021年就查出涉嫌违法违规资金5.58亿元。
在医保资金吃紧、土地财政势必逐渐淡出的未来,公立医院尚且会受到司法重拳打击,作为“看病贵”的高药价一直和医院利益捆绑在一起的药企和中间环节(药商、医药代表、拿回扣医生),未来也一定会一起成为司法重点打击的对象。
虽然解决“看病贵”的事情喊了那么多年,似乎一直迟迟得不到彻底的解决,但是在医保资金长期吃紧,绝不可能再让各级蛀虫浪费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每一分医保资金的长期大政方针下,只要国家下定决定要办的事,还没有办不成的。
所以,我们未来会不断地看到下面类似的关于“药品价格、医疗耗材大幅下降”的相关新闻。
2 公立医院药械大量集采
前段时间,心脏支架的价格从1万3降到700元的“地板价”,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降价的原因当然在于集采。国家政策强推集采降价的原因,当然是打击药价虚高导致的医保资金大量流失。而国家政策的持续转型,当然是土地财政淡出后,医保池子里有限的资金,再也不可能允许药企——医药代表——医院三方合谋、坐地分赃了!
曾经的“医药一哥”恒瑞医药自2018年以来,进入国家集中带量采购的仿制药共有28个品种,中选18个品种,中选价平均降幅高达73%。部分创新药降幅高达85%。
大疫之下,百业皆苦。现在中国药企的政策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药品、医疗器械、医疗耗材纷纷降价,对于老百姓来说,当然是喜闻乐见。
但对于医疗上游生产厂家来说,如果自己的产品一旦进入集采,都像心脏支架一样,零售价降低95%,仅留5%,那不要说利润,可能所有上游药企都无法存活。
即便后面,大家形成一定的共识,一旦进入集采,意味着主要是医保报销使用的药品、耗材和医疗器械,那零售价就只能保留原来价格的20-30%区间。
不进集采没有销路,进了集采又没有利润,甚至是赔钱赚吆喝。众多大型药企陷入两难的局面。
3 处方药垄断地位消失
曾经的处方药是公立医院的一大创收来源,后来随着“医药分家”政策的反反复复让医院附近的药店也跟着赚得盆满钵满。
随着土地财政的彻底淡出,必须规范使用医保资金的严令,使得相关部门对药品价格的监管越来越严格,再加上移动互联网的日趋成熟,推动了网络药房的出现,医院处方药的垄断地位不再,药品利润也已几近透明。
以前只能住院报销,最近几年政策已经放开口子,经过审核的慢性病患者门诊也可以报销了。
以前大家只知道到医院去开药,现在自费的慢性病老患者中越来越多懂行的人会去药店或者网络药房,购买同产品名称但不同商标的同类药,因为价格便宜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4 越来越多的非医保药品将纳入医保
人口出生率急速下降,催生的任务越来越重,未来,与生殖医疗有关的非医保药品会逐步纳入医保。和以前众多上游药企期待把自己的产品纳入医保集采不一样的是,在新时代,一旦纳入医保集采,相关上游厂家在这一领域的利润很可能会大不如前。
众多媒体呼喊了那么多年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虽然未来不一定能够彻底全面解决,但一直以来处方药和医疗耗材高企的“看病贵”问题,终于在保障医保资金不滥用、不流失的长期大政方针下,要率先逐步解决了。
8月12日,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发布《关于开展口腔种植收费和医疗服务价格调查登记工作的通知》,预示着种植牙收费也将很快纳入医保监管,相关耗材的采购即将迎来国家集采后的大幅降价。
5 “畏之如虎” 远离医保集采产品线成为众多药企共识
资本的本质是逐利的,不管国企、民企,还是上市企业,企业的本质是要赚钱的。作为企业在位的领导,必然要考虑自己企业的利润。
虽然没有任何一个药企敢说,一旦我们企业所有的产品进入医保集采,那我们就彻底没有了利润,我们企业就不要干了,倒闭去吧。
但在未来大部分处方药迟早要和医保集采扯上关系的新趋势下,自己原来主营业务的利润未来一定会被严重压缩的情况下,各大药企也在积极寻找转型之路。
1、疫情相关产品线:核酸检测、疫苗生产和抗疫药品是目前的医药行业的几大爆点。但首先,它不能作为一个长期增长点;其次,不是每家企业都有资格拿到相关“牌照”。所以疫情相关产品线自然不可能成为大型药企的长期战略转型方向。
2、仿制药:以前作为众多大型药企主营利润的仿制药,未来在纳入医保集采之后的大幅降价当然会让企业的利润骤减。
3、医美、口腔:在战略转型方面,众多大型药企都在研究政策走向,现在基本形成共识——未来只有那些不纳入医保集采的类目才可能长期保有高利润或较高利润。
这其中,口腔和医美上游产品都是众多大型药企战略转型的方向之一。
6 “医美永远不可能进入医保”进入百亿药企利润的战略转型视野
如果说口腔未来必将有部分项目会纳入医保,那么医美(不包括烧伤整形),则是几乎可以说永远不可能进入医保的。
是的,而相比于口腔,医美几乎更可以判断永远不可能和医保扯上关系,那就可以相对长期自主定价,所以这就是为何众多百亿药企纷纷转型,抢滩医美上游产业的核心原因。
医保资金有限,能纳入医保的必然是与生命保障,与治疗相关联的,与烧伤、创伤整形科不一样的,作为“美上美”的医美,现在不会,将来也永远不会纳入医保范围。
因此,未来医美上游产业必定会进入越来越多的百亿药企寻求长期利润的战略转型视野,一旦众多市值百亿、千亿的中外大型药企开始进入中国医美上游市场抢滩和跑马圈地,那中国医美上游产业市场的竞争、争夺也必将充满着血雨腥风。
7 百亿药企转战医美上游,如何后来居上?
在国际上,常规的药企生态是各自有各自擅长的领域,所以一直以来中国的医美业过去二三十年虽然暴涨了100-200倍的市场规模,但真正像美国艾尔建这样的大型国际化医美上游跨国公司并不多,之前由于政策审批的难度,很多国家知名医美上游公司的产品都没有进入到中国来。
这个局面未来当然会快速的改变,审批政策的逐渐透明和规范化,几乎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乎所有国际著名公司的医美上游产品最终都会出现在中国市场,至于出现的形式当然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直接原装进口,也有的会和国内有不同优势的大型药企合作、合资在中国建厂,授权生产。
前面讲了,由于中国房地产导致中国土地财政为主要支柱的模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三年的疫情无疑突然加速了这个退出的时间表。而在各地医保资金池的资金告急的情况下,也加速了国家在医保集采药品、医疗耗材的快速降价速度,这打乱了很多大型药企的战略转型时间表。
由于疫情这个不可能抗力因素,导致很多事物的原来规律发生了硬生生的突然转变,甚至转向,所以现在很多大型药企面临着突然的、急迫的、紧急的战略转型。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中国医美上游产业为什么会成为众多百亿药企纷纷选择的战略转型重要方向之一。我们下一期再来探讨一下,百亿药企纷纷战略转型,抢滩医美上游产业,具体策略和执行上该如何才能后来居上?
(黄石头.2022.8.14)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