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命的鼓舞下,个人的能量发挥到极致,其效果是难以想象”。这是秦教授的原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一)
秦泗河教授是中国矫形外科界的一个传奇,一面旗帜,一座丰碑。最早得知秦泗河教授的传说,是从我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老主任听说的。据说他一上午能做七、八台手术,十几分钟就能做完一台儿麻后遗症矫治手术,当时深感不可思议。更让我震惊的是,在秦泗河的著作中,他将外科医生分为三类:“手术快,疗效好;手术快,疗效差;手术慢,疗效差。”也就是说,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必须追求又快又好,别无选择。许多年轻医生对这样的观点可能闻所未闻,但这是外科医生的战略眼光和高度,孜孜以求方能如愿以偿。“手术又快又好”已经成为当今外科大师的共同特点,外科手术在他们的手上已经成为一种视觉和行为的艺术,被称为“手指的艺术”。
人生相遇需要某种机缘。我1990年开始成为一名骨科医生,见过太多骨折不愈合反复手术的悲剧,因此痴迷探索骨折愈合的基本原理。Ilizarov技术横空出世,彻底地颠覆了加压促进成骨的传统观念。2000年前后,拟将我的研究心得总结出版《骨折愈合原理》一书,其中想写一下Ilizarov的生平事迹。但检索文献发现,秦泗河教授早有精彩文章发表,我无法再写出新的深度和高度。因此,我冒昧地决定求稿,结果得到了秦泗河教授的热情支持和鼓励。
2012年,我来到秦教授所在的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康复医院矫形外科进修5个月,那是我人生的加油站。在这里,我看到进修医生络绎不绝,大多来自全国各地三甲医院,也有留学归国学者。住院患者来自全国包括香港、台湾在内的所有省份,还有国外患者慕名来此就医。我目睹了秦泗河团队不断刷新小儿麻痹后遗症和各类肢体畸形残疾的矫形手术数量的世界记录,高峰时期每天手术超过20台。同时,秦泗河教授出版多部矫形外科权威著作,多次为国家核心期刊组稿,并且兼任国际Ilizarov技术研究与推广学会、国际肢体延长与重建学会中国部主席、中国骨科医师协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委员会主委等等。中国手外科之父北京积水潭医院王澍寰院士评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秦泗河,不仅拥有独特的手术技巧、非凡的工作效率,他的学术成就也同样炫目。
图1
秦泗河的学术精神成长,得到北京积水潭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手外科之父王澍寰教授的多年指导与鼓励。王院士办公桌上摆放着水晶制作的“佛手,昭示着外科医生既要修炼成巧夺天工的灵性双手,更要内修敬畏生命的“佛心”灵魂
就在我进修的那年,秦泗河代表中国在巴西签字,使中国成为国际肢体延长与重建学会(ILLRS)正式会员国。此后的几年里,我一直在关注着秦教授的动向,得知他经常应邀出访,赴五大洲几十个国家进行学术交流、手术示教。自2015年开始,印度ASAMI学会和俄罗斯库尔干国家Ilizarov科学中心先后派遣12位高年资医师,来秦泗河矫形外科进修学习。2017年,秦泗河、李刚教授牵头,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申办成功第六届世界肢体重建大会举办权。2018年,秦泗河教授被俄罗斯国家Ilizarov中心授予名誉教授。2019年,秦泗河应邀到印度四所大学、8家医院巡回演讲,实施手术示教11例,在印度骨科界学引起极大反响……秦泗河团队编著的英文版《Lower Limb Deformities》著作,2020年由世界著名出版商斯普林格(Springer)出版,引起国际学界关注仅2021年该书下载与引用率7502次,数年间“秦泗河现象”席卷世界矫形外科!但若真实解读秦泗河之谜还必须跟随秦泗河团队进修学习至少3个月!
图2 各国主席在巴西合影,前排右2为秦泗河
图3 2018年秦泗河被授予Ilizarov中心荣誉教授,前任中心主任Shevtson、现任中心主任Gubin与秦泗河合影
(二)
2021年6月,我辞去部队医院骨科主任职务并申请退休得到批准。到辽宁凤城市凤凰医院工作后,一次偶然的机会,秦教授听说我托北京的朋友求购他的著作《脑性瘫痪的外科治疗》,他寄来了亲笔签名赠书,并亲自打来电话,愿意提供再次进修学习的机会。就这样,我于2022年3月再次来到了中国矫形外科的圣地,民政部国家康复医院进修半年。此次北京之行,我的内心仿佛听到一种召唤,这种召唤将指导我的人生方向,引领我探寻大师的成长足迹。
很难想象,从一个乡镇医院起步的医生怎么会成长为一个国际闻名的矫形外科大师!秦泗河教授1951年出生于山东省五莲县。他的童年、青少年时代沐浴着革命的理想主义,“脑海里满是屈原、雷锋、吴运铎、白求恩等人的光辉形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既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性语言,也成为中国政治文化中最具影响号召力的思想基因而深入人心。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秦泗河1973年毕业于潍坊医学院,成为该院首批毕业的工农兵大学生。毕业后服从国家分配,成为山东省莱芜县苗山医院的一名全科医生。
图4 32岁的秦泗河医生读书思考时的照片
1978年5月,秦泗河在苗山医院实施了第一例重度马蹄内翻足矫形手术,从此进入了神奇的矫形外科世界。当时资料匮乏,他就把借来的书抄下来,一抄大半本,至今他还保留着部分当年的手抄稿,“当时不是在看书,简直就是在吃书,恨不得把知识嚼烂了吃到肚子里。”作为一个乡镇医院的医生,秦泗河冒着丢失公职的风险,多次到上海、北京等地考察求学,努力深造。那个年代,诸多骨科老前辈们也充满白求恩思想,对求知若渴的秦泗河给予了不遗余力的帮助。 1981年秦泗河医师在苗山医院成立矫形外科,此后影响越来越大,患者来自全国多个省市,到1985年,年仅34岁的秦泗河在苗山医院手术治疗2000多例小儿麻痹后遗症等四肢畸形残疾障病人,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85年底,秦泗河作为特殊人才被引进至黑龙江省,他的矫形事业也进入了快车道。在高寒地区工作的5年多时间内,他几十次带领医疗队去边疆、贫穷地区手术治疗脊髓灰质炎、脑性瘫痪等肢体畸形残疾。也是在这期间,“秦泗河小儿麻痹后遗症外科治疗新技术体系”破土而出,斩获199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与此同时,秦泗河的工作逐渐与政府展开深度合作,显示了一个社会活动家的风采。2022年3月,秦泗河发表公众号文章《深切怀念何鲁丽老领导》,情文并茂,成为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直到今天,秦泗河还经常教导弟子们靠近组织,临床医学要争取社会理解,博得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
图5 儿科医生何鲁丽曾任北京市副市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90年与秦泗河座谈
爱因斯坦曾坦言:他并不是比别人更聪明,只是极度地好奇。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曾归纳了一个方程式:创造性思维=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肢体畸形残疾矫治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未解之谜的领域,或许是责任意识下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催生秦泗河为残疾人事业奋斗的主要因素,但还不能解释“秦泗河现象”。
(三)
秦泗河40余年从没有离开过他的病人,患者是医生的根。在“快乐骨科”的理念指导下,秦泗河矫形外科每月不定期举行医患联欢会、科普讲座、医患座谈活动等,许多小患者把这里当做成长的临时课堂,在墙报上展示各种绘画、诗词和手工作品,伤痛在这里被渐渐地淡忘。记得一位患者还在腰麻手术中,她一脸幸福地说出这样一句话:“上帝为我关上了一扇门,秦教授将为我打开一扇窗”。秦泗河对医学人文有着深刻的认识:“临床上有相同的病,却没有相同的病人。医生治病不能仅着眼于躯体的疼痛、残障,还要关注他们的生存境遇……走进他们的生活,与他们共呼吸,才能感同身受,才会弯下身子,从身心社灵诸多方面去扶弱助残”。
图6 2022年3月,秦泗河为儿麻后遗症残奥会冠军张淼,入院手术治疗举行医患联谊会
秦泗河常说:“人是文化的,也是数据的”。秦泗河矫形外科的效率首先就是建立在严谨的资料收集和数据整理上。在拍照工具并不普及的年代,他会把患者带到照相馆自费为患者拍照,并进行分类建档保存。目前每一个矫形患者都需要术前拍照、录像,大多数患者有术中术后影像资料。为此,秦泗河矫形外科配备专职工作秘书,建立了国内最大、资料最全的矫形外科手术病例数据库。在我和诸多同行的交流和记忆中,如此严谨的资料收集和存储,在矫形骨科领域可谓闻所未闻。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在我看来秦泗河教授不仅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更具德才兼备、实事求是的良医风格,更令人震撼的是他做事情的气魄和勇气。一位来自香港的脑性瘫痪女患者,罹患痉挛性髋关节脱位在香港著名大医院实施手术治疗失败,又从广州到上海再到北京,多家大医院就医无果,有关专家推荐她找秦泗河大夫决策。秦教授系统检查后认为:“该患者具备再次手术重建髋关节结构与功能的条件,我们科也具备这个组合手术的技术能力和麻醉安全等保障条件”,秦泗河主持手术后该患者髋关节重建达到了满意结果。 在秦泗河教授的字典里,我从未读到过退却二字。在各种疑难杂症面前,他总是迎难而进,舍我其谁!他对事业充满激情,几十年如一日,心无旁骛。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闪烁潜能才智的火花,但常会或明或暗消失于无形。只有大勇大智之人,才能持之以恒,像灯塔一样闪烁,在未知的领域开辟出新的道路和天地。
“在使命的鼓舞下,个人的能量发挥到极致,其效果是难以想象”。这是秦教授的原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那个脊髓灰质炎病毒横行的时代,矫形外科成就了秦泗河。也可以说秦泗河成就和奠基了中国的肢体重建外科。以秦泗河教授为代表的一整代医学家对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的外科治疗探索,其成果已经成为二十世纪医学史中绚烂的瑰宝,也将成为肢体重建外科治疗肢体残障的基本理论依据。
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秦泗河牵头主编《肢体形态与功能重建》丛书六部(配视频30个小时),将在2023年由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大地上一个全新交叉学科——“肢体重建外科”即将出现了。这套丛书及其手术视频的出版,为2024年秦泗河主持召开的“第六届世界肢体重建大会”提供了中国医生的学术大作,相信能为世界骨科、外科同行所关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矫形骨科医生培育、肢体畸形残疾功能重建,贡献中国医生的技术体系、手术风格、战略思考与哲学智慧。
作者简介:刘振东,第四军医大学骨科学硕士,前辽宁丹东解放军230医院骨科主任,从事骨科基础研究与临床30年,独自编著出版了《骨折愈合原理》,2012及2022年两度到秦泗河矫形外科进修学习。
刘振东大夫与秦泗河教授合影
来源:秦泗河矫形医学研究院
作者:刘振东
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均为转载内容,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相关权利人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处理配合采取保护措施,以保障双方利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