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医学研究要着眼于在预防、诊断、治疗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从五大方面来补短板,解决瓶颈问题和卡脖子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9月16日上午,在中国心脏大会(CHC)开幕式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院士进行了以“‘新时代’中国心血管病防控”为题的主旨演讲。
基于医院的技术进步,并不能降低中国心血管病的疾病负担
他指出,中国心血管病患者住院人数快速增加,医疗可及性和质量指数进步幅度举世瞩目,我国多项心血管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或接近领先水平。多种疾病的住院死亡率下降,我国在心血管病“救治难”的问题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比如,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快速发展,冠脉介入治疗(PCI)数量已居世界首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手术量六年增长了32倍。心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肺栓塞等疾病住院死亡率明显下降。
但胡院士指出,由于中国老龄化,以及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心血管病死亡率和病残率仍在增加,疾病负担下降的拐点仍未出现。基于医院的技术进步,并不能降低中国心血管病的疾病负担。
数据显示,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心血管病都是我国居民的首位死因。我国每5例因病死亡病例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而且心血管病发病率持续升高。
1990~2015年,中国仅脑出血死亡率下降,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持续升高。中国年龄校正的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已超过欧美,脑卒中死亡率仍远高于欧美。
在人群层面,我国居民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吸烟、糖尿病患病人群数以亿计,人群中吸烟、高盐饮食和体力活动减少等不良生活方式等流行,这些危险因素如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加之人口老龄化,意味着中国心血管病的发病仍会进一步增加。
新时代中国心血管病防控策略:有四个抓手
胡院士指出,新时代中国心血管病防控策略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以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体系为抓手,构建以健康环境、健康文化和健康生活方式为特征的“零级预防”。
胡院士指出,中国心血管病防治所取得的进展多数是基于医院诊疗技术层面的提升,对整个心血管病发病率的影响相对有限。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人群层面危险因素改善对降低冠心病死亡的贡献最大。因此,应坚持预防为主、以基层为主的方针推进,强调中国心血管防控要从医院向社区和社会转移。
要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在生命早期强调心血管健康,预防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发生为目标的“零级预防”。
因此,要建立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医学技术和能力支撑体系,基于此,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成立了国内首家“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应以健康饮食、身体活动、肥胖、吸烟、睡眠和心理为干预对象,并形成有利于健康生活方式的社会环境。
二、做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以提升血压、血脂、血糖异常的筛查、治疗和控制为目标,以维护血管健康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为核心。
由于我国高血压的控制率低下,中国居民的终身卒中风险将近40%,全球最高;另外,我国40岁以上居民首次卒中发病率年增长8%。
我国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三高”的控制率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明显的差距,构建以提升“三高”控制率为核心目标的一级预防体系非常重要。
三、针对院前、院中和院后存在的不足,补医疗短板。
有研究显示,我国77%的心血管死亡发生在家里,提示对心血管病急重症的救治要从院内延伸至院外,尤其要提升心血管急重症的社会救治能力。
我国尽管大城市大医院已经与发达国家媲美,但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心血管病救治能力仍有明显差距。
胡院士指出,医疗技术实施存在“二八定律”,即20%的大医院开展了80%的手术,80%的小医院开展了20%的手术,优质资源下沉仍任重道远,需要切实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基层医院的诊疗能力和医疗质量。
四、推进以卫生信息技术、远程医疗、智慧医疗和大数据为支撑的医疗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自动化建设。
胡院士认为,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智慧医疗”将成为新时代心血管病防控、医疗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
要积极探索心血管病“中国基层智能防控模式”。探索打造心血管病基层防控“互联网+智慧医疗”中国模式,应成为所有专业同仁们共同努力的目标,这不仅需要多学科融合,更需要更多的专家投入,以助力基层医生慢病防控能力的提升。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四个国家项目,包括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三高共管”项目、中国居民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都将助力心血管病防控“预防为主,以基层为重点”的国家方针落地生根。
新时代心血管医学研究:重视五个方面
胡院士指出,在专业层面,中国心血管病领域从预防、诊断、治疗三个方面看,较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而提升中国心血管医学研究的水平和能力,是从理论技术层面支撑国家心血管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的重要基础。
中国从论文数量来讲,已经排全球第二名,逐年增加,但高质量研究较少,贡献率较低。全球心血管研究被欧美指南引用的最多的前十位医院中,中国仅阜外医院1家医院入围。数据显示,中国国家自然基金资助的心血管研究数量仅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十分之一,资助单项经费仅为美国NIH的五分之一。
新时代心血管医学研究的使命是,聚焦“以防为主、防治并重”的任务,以需求和目标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要出药物靶点、出技术、出产品、出指南、出政策依据,以提升中国心血管原创的理论、技术、方法、产品、模式为目标,全面提升中国心血管医学研究的效率和产出率,真正实现聚焦目标、任务导向的心血管研究。
胡院士总结,中国心血管医学研究要着眼于在预防、诊断、治疗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从五大方面来补短板,解决瓶颈问题和卡脖子问题。
1、建设心血管病预警预测与早期干预体系,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挖掘核心靶点、开展药物研发,提高重大心血管疾病的救治率;
3、实现植入器械自主研发,早日摆脱“卡脖子”现状;
4、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心血管影像设备、技术,为心血管疾病诊疗做保障;
5、构建“互联网+智慧医疗”大数据,实现成熟技术的基层赋能。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