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RLB操作简单、安全,在胸部和脊柱等手术术后镇痛方面已经被证实是可行的,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
郭嘉 王迎斌李欣舫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麻醉科,兰州 730000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2,43(8):876-881.
DOI:10.3760/cma.j.cn321761-20220510‑00619
基金项目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萃英科技创新”计划(CY2018‑BJ16)
REVIEW ARTICLES
【综述】
椎板后阻滞(retrolaminar block, RLB)是一种新颖的区域阻滞技术,其操作简单、安全,无需超声亦能操作。2013年,Zeballos等首次报道了超声引导下RLB技术——把药物注射到椎板的浅层,以阻滞相邻若干节段脊神经的前支、后支和交感支的一种神经阻滞技术。此后,RLB被逐步应用在胸部和脊柱手术(如腰椎手术、乳腺手术、肋骨手术等)的麻醉。本文从RLB的解剖基础、作用机制、超声定位方法、临床应用及其不足之处进行阐述。
1 RLB的解剖基础
椎板是连接椎弓、上下关节突、横突及棘突之间的骨质板。椎板后表面距离硬膜外间隙(epidural space, EDS)和椎旁间隙(paravertebral space, PVS)均较近,脊神经根走行于椎板的腹侧面。椎板的浅层覆盖有回旋肌、多裂肌、半棘肌、竖脊肌等。椎板及附近的骨性和肌性结构是超声引导下RLB的重要定位标志。超声引导下将局麻药(local anesthetic, LA)注入椎板后表面和覆盖在椎板的脊横肌群(回旋肌、多裂肌、半棘肌)之间(图1),LA可扩散至邻近若干椎间隙、EDS、椎间孔、肋间隙(intercostal space, ICS),甚至对侧椎板浅层,从而使相应节段的脊神经支配的区域失去感觉。
2 RLB的作用机制
2006年有研究将RLB描述为一种可以代替椎旁神经阻滞(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PVB)的更安全、简单的技术。然而,目前此技术的药物扩散途径和机制存在争议,需进一步探讨。2018年几项尸体解剖学研究为RLB的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其解剖学研究文献总结见表1。
注:“―”:文献未涉及;RLB:椎板后阻滞;ESPB:竖脊肌平面阻滞;EDS:硬膜外间隙;PVS:椎旁间隙;ICS:肋间隙]Adhikary等对新鲜尸体中RLB和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注射液的分布进行了比较,实验表明,两者的染料扩散模式类似于PVB,其中RLB的扩散仅限于脊横肌(但有1例出现ICS的扩散),而ESPB的ICS扩散更广泛。因此,RLB肋间神经阻滞效果不如ESPB。Sabouri等将20 ml混合物(1 ml 1%亚甲蓝和19 ml 0.5%布比卡因)注射到T4水平的椎板和脊横肌之间,研究表明,椎板后间隙的注射液可以扩散到PVS、EDS、椎间孔和ICS,但与PVB相比,扩散的PVS数量更为有限。Yang等在T5水平实施RLB发现,混合液在椎板后表面弥漫分布并呈现垂直扩散的特点,充分浸润脊神经背支以提供背部区域的镇痛。此外,在肋横突上韧带(superior costotransverse ligament, SCTL)纤维内观察到强烈的染色,而在关节突关节囊内或肋横关节均未见染料浸润,去除SCTL后,可见T4~T6水平的PVS浸润。Damjanovska等证实,与10 ml LA相比,30 ml的LA存在PVS扩散,表明高容量能产生PVB的效果。以上研究均观察到注射液扩散的解剖间隙,但仍不清楚是如何从注射点移动到这些间隙的,不排除通过SCTL扩散的可能性,最近一项研究表明,SCTL参与形成PVS的后壁,但并不完整,PVS与SCTL后间隙之间存在广泛的交通,主要通道有内外裂隙、肋横突间隙等。因此,LA可能通过SCTL到达PVS,阻滞脊神经前支、背支及交感干,即LA扩散存在高度变异性。不可否认的是,即使不存在椎旁扩散,脊神经后支的阻滞也可在特定手术中提供临床益处。现阶段需进一步研究RLB的扩散途径和机制,并在临床应用中比较RLB与PVB的镇痛效果。
3 超声引导下RLB
超声引导下RLB是在椎板浅表部分注射LA对注射点周围的脊神经进行阻滞。患者取侧卧位,患侧躯体向上,也可选用坐位或俯卧位。首先根据所需阻滞的脊神经节段定位相应棘突、横突和肋骨并做标记,把探头横置于标记处的脊柱后正中线上,显示棘突声像,向患侧移动探头直至获得棘突、关节突和横突的横断面声像。向尾侧移动探头直至关节突声像消失,在棘突外侧可探寻到高回声的线性椎板声像,其浅层为脊横肌群,两者之间的平面即为目标位置(图2)。采用平面内入路,从探头的任意端进针,针尖穿过脊横肌群即可触及骨性椎板,回抽无血即可注射LA,超声引导下可见LA在椎板与脊横肌群之间扩散。
RLB的最佳药物容量、最佳药物浓度和药物种类尚不能确定,不同的剂量或浓度所阻滞的平面范围不同,目前常用药物为0.375%~0.500%罗哌卡因、0.375%左旋布比卡因,常用剂量为15~30 ml,阻滞平面可扩散至邻近1~2个脊神经。注射方式可以采取单次注射或留置导管进行连续阻滞。
4 RLB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超声引导下区域神经阻滞成为多模式镇痛的重要一环,区域神经阻滞在缓解疼痛、减轻术后恶心呕吐、减少不良反应等方面有积极影响,加速患者康复。较长时间的手术推荐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减少阿片类药物消耗,有效缓解疼痛。术前实施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预防性镇痛,可以减轻围手术期有害性刺激造成的外周和中枢神经敏化,切断疼痛链,提高疼痛阈值,降低术后疼痛强度,减少镇痛药物需求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4.1 乳腺手术
Murouchi和Yamakage首次比较了RLB与PVB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中的镇痛效果,于T4水平注射0.375%左旋布比卡因20 ml,置管行连续RLB或PVB,持续输注0.25%左旋布比卡因4 ml/h,结果显示,相比RLB,PVB能更有效地减少术后24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及术中瑞芬太尼用量,RLB的镇痛效果可能差于PVB,然而两组术后均不需要阿片类药物补救,满意度评分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持续RLB的镇痛效果并不差于PVB,且RLB组的左旋布比卡因动脉浓度峰值较低,可以认为是一种安全的操作。连续RLB可应用于单侧胸腹外科手术。Sotome等比较RLB和ESPB在乳腺手术中的应用,发现在T4水平注射20 ml 0.375%左旋布比卡因时,ESPB与RLB的镇痛效果相当,但并不优于RLB。Hwang等研究表明,单次注射RLB仅能降低术后1 h VAS疼痛评分,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和吗啡消耗量并没有降低,不能满足乳腺手术术后镇痛需求,这可能与LA未能扩散到PVS、扩散的PVS数量少、输注方式(单次注射而非连续注射)有关。因此,LA的输注方式有待进一步研究。
4.2 胸部手术
临床上常采用PVB进行术后镇痛,但对操作者技术要求较高,不易实施,不良反应(如血胸、气胸)也易发生。RLB以其操作简单、避开横突周围血管及胸膜等解剖结构、穿刺途径血运不丰富、对患者凝血功能的需求降低、对循环和呼吸功能影响较小等优势,逐渐应用于胸外科手术的疼痛管理。
李宗超等的研究对比了RLB与PVB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镇痛效果,研究表明,RLB与PVB的镇痛效果相当,但相较于PVB,RLB组术中低血压发生率较低(32%比76%),去氧肾上腺素使用量明显减少。赵尧平等研究亦表明,超声引导下RLB复合全麻较单纯全麻术后镇痛效果更好,患者满意度更高。Nobukuni等的研究表明,在小型胸腔镜手术中,术后于T4水平行连续RLB,注入0.75%罗哌卡因10 ml和1%利多卡因与肾上腺素的混合液(1∶10万)10 ml后疼痛缓解,然后置管持续输注0.2%罗哌卡因8~12 ml/h,直至拔出胸管。结果表明,连续RLB可提供有效镇痛。
肋骨骨折是胸部钝性创伤中最常见的损伤,严重的术后疼痛可引起肺不张、肺炎或呼吸衰竭,影响呼吸功能的恢复,完善的术后镇痛对患者的快速康复必不可少。蔡楠等使用0.5%罗哌卡因 (0.4 ml/kg)对比了RLB和ESPB在多发肋骨骨折患者中的镇痛效果,结果显示,与ESPB比较,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RLB能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消耗。Zhao等比较RLB与ESPB在多发性肋骨骨折术后镇痛中的效果,将0.5%罗哌卡因20 ml分别注入椎板和脊横肌之间、竖脊肌与横突之间,结果表明,RLB的镇痛效果优于ESPB,明显减少了术中及术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促进了术后肺功能的恢复。Gluncic等报道了1例78岁脊柱后凸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因意外摔倒导致右侧T6、T7、T9肋骨骨折和T10~T12椎体压缩性骨折,在T7水平行单侧ESPB,在T10水平行双侧RLB,手术结束后,患者疼痛立即缓解,可以深呼吸。在胸硬膜外阻滞或PVB禁忌的情况下,早期干预和及时采取RLB镇痛,可以优化肺功能,避免肺部并发症发生,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
小儿心脏手术会导致中度至重度术后疼痛,主要由胸骨正中切口引起,其次是引流管的位置,可使用适当的多模式镇痛方案来改善。Abdelbaser等纳入66例行心脏手术的2~8岁患儿,RLB组在T4水平注射0.25%布比卡因(0.4 ml/kg),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所有患儿术后均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案,研究发现,RLB组拔管后0、2、4、8、12、16 h改良目的疼痛评分(modified Objective Pain Score, MOPS)显著低于对照组;此外,RLB组芬太尼总需求量、拔管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4.3 脊柱手术
目前,腰椎手术的数量与日俱增,然而关于围手术期脊柱外科手术术后疼痛的管理方式十分有限,大多数麻醉医师选择使用以阿片类药物为主的静脉镇痛泵,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术后恶心呕吐。区域神经阻滞可以改善这种情况,提高患者术后满意度。Yang等研究表明,超声引导下RLB的LA更容易渗入脊神经背支及侧支,能更有效地阻断胸背部的痛觉传导。刘天柱等为脊椎手术患者提供双侧RLB,每侧注入0.4%罗哌卡因20 ml,术后镇痛效果良好。陶涛和周全研究了RLB在后路腰椎手术中的应用,镇痛效果满意。刘庆波等对40例行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的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与局部浸润麻醉(local infiltrative analgesia, LIA)相比,RLB对此类患者具有更好的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和患者满意度高,值得推广。上述研究结果表明RLB可以阻滞脊神经后支,是一种有效的腰椎手术镇痛方法。
4.4 腹部手术
从解剖层面分析,RLB可以通过阻滞下位胸椎椎板提供腹部手术的镇痛。徐新鹏等尝试采用三点阻滞为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进行术后镇痛,于T8、T9、T10水平分别注射0.4%罗哌卡因10 ml,结果显示,与LIA相比,RLB可以提供有效的术后镇痛,并有利于术后恢复。Liu等采用上述方法进一步验证了:与LIA相比,RLB的镇痛效果更好、更持久,恶心呕吐发生率更低,并有降低术后炎症因子水平的潜力。此外,RLB由于本身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性高,被推荐用于昏迷或麻醉的患者(包括儿科患者)。Alseoudy和Abdelbaser比较RLB与髂腹股沟神经阻滞在小儿单侧腹股沟疝切开术术后的镇痛效果,结果表明,在T12水平实施RLB后阻滞T12、L1和L2脊神经,与髂腹股沟神经阻滞相比,RLB需要术后补救镇痛的患儿更少、疼痛评分更低。综上所述,RLB作为腹部手术的镇痛方式,值得进一步探索。
4.5 颈椎手术
Hochberg和de Santiago Moraga的研究于C6或C7水平实施颈椎RLB,研究发现,LA可扩散到C2~T3,并向侧面小关节和颈椎神经孔扩散,注射后疼痛程度显著降低。以椎板为靶点,可以避免颈深动脉损伤和膈神经麻痹,有希望代替斜角肌间隙阻滞。然而,Tsui和Elsharkawy对此提出了质疑,一方面RLB是否可以产生足够的侧向扩散?另一方面,大量注射药物时并不能排除膈神经麻痹的情况发生。更严重的是,若存在椎板缺失,RLB针可能会无意中进入椎板间隙,导致灾难性的脊髓损伤。
5 RLB技术的缺点和不足
PVB是临床上常用的区域阻滞技术,LA在PVS扩散可以导致脊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单侧阻滞,提供确切的躯体和内脏镇痛,然而,PVB的穿刺及注射区域邻近胸膜及脊神经根,容易导致气胸和神经损伤。相比之下,RLB、ESPB比PVB操作更简单、更安全(穿刺路径上没有主要血管或神经)。见表2。RLB的有效性还需大量高质量临床实验来验证。
6 小结
超声引导下RLB操作简单、安全,在胸部和脊柱等手术术后镇痛方面已经被证实是可行的,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与PVB和ESPB相比,RLB操作简单易行,适合初学者和PVB等技术不熟练、操作困难时使用。RLB可作为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的一部分,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未来仍需要大量高质量研究去验证RLB在围手术期其他手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并进一步研究其最佳容量和最佳浓度,探索出一个更完善的镇痛实施方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