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是一个过程,需要将针插入穴位,触发大的有髓的A-和A-纤维,并将神经信号传导到顶叶皮层的中央后回。
1. 介绍
疼痛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疼痛的产生源于组织损伤或类似的病理生理改变引起的。 痛的信号传导通路,如脊髓丘脑通路,涉及多通道的相互作用影响,从而误导大脑。在这种恶性循环中,疼痛刺激本身可以触发疼痛的中枢放大,称为中枢敏化,并最终导致痛觉过敏。疼痛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体育活动、社会支持、针灸、加热、休息、饮食或改变生活方式等方法。中枢致敏被定义为“中枢神经系统(CNS)内神经信号传导的放大,引起疼痛超敏反应”。因此,中枢敏化是由于疼痛刺激输入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疼痛感受性通路神经元突触持续增加兴奋性,这种现象维持一种持续的反应性增强状态。中枢性致敏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增强,导致痛觉过敏的发展 。膜兴奋性改变、抑制性传递减少和突触疗效增加有助于中枢致敏的进一步发展。脊髓板层 I 和板层V 神经元以及丘脑、杏仁核和扣带皮层前部参与中枢致敏。
因此,中枢致敏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中伤害感受性传入神经元的持续高反应性状态。脊髓背根神经节(DRG)和背角的组织损伤和神经损伤后的病理变化可能产生慢性疼痛状态,这种现象的一些机制概述如下:(1)DRG中钠和钾离子通道表达的改变; (2)谷氨酸从初级传入神经二级神经元谷氨酸受体功能增强,脊髓背角局部抑制性氨基丁酸(GABA)能和甘氨酸能中间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减弱;(3)脊髓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引起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释放。痛觉过敏(疼痛敏感性增加)和异常痛(由非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疼痛产生)是中枢敏化的两个主要特征。许多临床症状,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纤维肌痛、肌肉骨骼紊乱、紧张型头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和手术后疼痛,都可能导致中枢敏化。
针灸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著名的治疗方法。 这个程序包括将针插入身体的特定穴位(称为穴位)以达到治疗效果。 根据中医理论,针灸通过经络调节气血的流动,恢复五脏的平衡,以维持动态平衡。 目前,针灸在临床上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缓解急慢性疼痛的治疗方法。许多研究探讨了通过针灸治疗减轻疼痛的可能机制。
本文就疼痛的机制、中枢敏化的原因以及针刺镇痛的机制作一综述。
2.方法
我们检索了PubMed数据库和Cochrane数据库,寻找无限制发表的研究,开始日期为2017年11月。关键词包括“针灸”,“病理生理学”,“中枢致敏”,“镇痛”和“疼痛”。语言仅限于英语和中文。过滤过程首先由网站的搜索引擎产生1772篇文章。我们排除了1459篇文章,因为没有摘要或没有摘要作者抽象地与针灸和中枢致敏有关,共发表313篇文章。我们排除了143篇文章,因为作者没有全文或与针灸和中央致敏无关,产生了170篇文章。因此,基础、临床和综述文章类型分别为72篇、49篇和49篇。该手稿包括与中枢致敏和针灸镇痛有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搜索过程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
2.1 疼痛的生理学。躯体感觉是从外周受体到大脑皮层的中继。信号从远端感受器传递到脊髓背角(在二阶神经元上突触),并通过脑干传递到丘脑的腹侧后外侧核。最后,信号被投射到顶叶皮层的后中央回。上行转导称为外侧脊髓丘脑通路或前外侧系统 [9–11].
下行调节通路在针刺镇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通路包括皮质、腹外侧(VL)导水管周围灰质(PAG、VLPAG)、延髓头端腹内侧(RVM)、蓝斑、中缝核和脊髓背角的抑制性突触。
2.2痛致中枢敏化的机制。疼痛的感觉处理类似于从身体受疼痛影响的明显区域到大脑皮层的神经中继。每道门的提升或下调都会干扰普通感觉的“感觉”。在强烈的、重复的或长时间的刺激下,激活初级传入伤害感受器的阈值降低。神经末梢相对较低的阈值有助于对所有强度的刺激产生相对较高的放电频率。中枢致敏与炎症介质如缓激肽、神经生长因子、某些前列腺素、白三烯和一氧化氮有关。之后中枢敏化,光刺激也能产生疼痛;这种情况称为异痛。
在脊髓背角,伤害性神经末梢释放谷氨酸和P物质,在神经中枢敏化过程中作为突触后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和神经激肽-1受体。这种机制延长了痛苦状态。在急性周围神经损伤时,氨基丁酸能中间神经元的丢失降低了抑制性控制,增加了背角神经元的放电。背角的胶质细胞和免疫活性细胞分泌谷氨酸、细胞因子、神经营养素、一氧化氮、前列腺素和5-三磷酸腺苷。这些元素可以放大疼痛通路。据报道,在动物模型中,重复刺激会增加电离钙结合适配器分子1的表达并导致小胶质细胞肥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被认为是神经元发育、突触传递和突触可塑性的重要调节因子。BDNF可作用于脊髓背角神经元,增加其兴奋性和脊髓长时程增强,并可引起炎性疼痛。它能增强突触易化和参与中枢致敏样机制。在PAG和RVM均观察到含有BDNF的神经元。炎症后BDNF受体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B(trkB)上调加重下行痛易化。
NMDA受体(NMDAR)激活增加脊髓和大脑的疼痛敏感性。主要的结合配体是谷氨酸和甘氨酸(或d-丝氨酸)。后扣带回、后岛叶、前额叶皮层和杏仁核的谷氨酸水平升高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疼痛处理失调系统(CNS)。最近,发现BDNF与NMDAR(TrkB信令)共享相同的下游激活器。假设BDNF和其他NMDAR配体都有助于大脑中的痛觉过敏,脊柱长期增强的维持主要取决于自我再生的神经胶质BDNF。
在CNS中,脑啡肽和内啡肽与μ-阿片受体结合,抑制P物质的释放,减轻疼痛感。在杏仁核,PAG物质和RVM的间脑网状形成期间观察到这种效应。在人脑中,疼痛会引起灰质和白质的结构变化。这些变化使人们能够学习新的技能和建立行为。在先前的一项研究中,在海马和脑室下区观察到结构可塑性和胶质细胞肥大。
由于认知、注意力、情绪和动机,中枢敏化也可以被夸大和维持。 这些因素可以改变疼痛的体验。 痛觉诱发中枢敏化的机制概述如图2所示:
2.3针刺镇痛降低中枢敏化的可能机制
2.3.1 节段抑制或门控理论。脊髓背角的一个具有伤害性神经末梢的突触释放一种神经递质,这种递质在神经中枢敏化过程中作用于突触后受体。痛觉的冲动与受累的敏感位点和致敏伤害感受器的数量成正比。如果这些致敏的伤害感受器向脊髓,它放大了控制疼痛转介区的背角细胞的完全相同的节段的中枢敏化。在针刺节段,压力痛阈升高,提示脊髓节段性抑制。节段性调节机制在针刺镇痛中起关键作用,在肌筋膜痛患者的双盲随机对照试验中报道。
2.3.2内源性阿片途径。针刺镇痛最广为人知的机制是内源性阿片途径。在对动物模型进行的实验中,我们发现不同频率的电针灸(EA)引起不同类型的内源性镇痛释放;EA治疗2 Hz加速了脑啡肽、β-内啡肽和内啡肽的释放,EA治疗100 Hz增加了啡肽的释放。结合高频和低频可以刺激四种阿片肽的释放,并提供最大的治疗效果[ 34 ]。这种镇痛过程可以通过给予低剂量的阿片拮抗剂纳洛酮来逆转和针对脑碱或啡肽的抗体 。我们得出结论,EA刺激和阿片肽在CNS中共享共同的途径。Niddam等人发现,通过触发点上的EA刺激来缓解疼痛是通过脑干中PAG的中枢疼痛调节介导的。 PAG阿片活性的改变被认为是针刺引起的;针刺可刺激痛觉纤维,从而激活脑啡肽能抑制性背角中间神经元。
神经肽伤害性感受素/孤儿素FQ(N/OFQ)是 N/OFQ肽受体(NOP 受体)的内源性激动剂。它被确定为在疼痛调节中具有许多生理和病理功能,NOP 受体存在于大角神经核(NRM)、背侧猛禽核和 vlPAG 中。 傅等人。 已有文献报道脊髓背角浅层外周炎症后N/OFQ前体蛋白水平升高,N/OFQ免疫反应性降低。慢性炎性疼痛后这一过程显著增加; 但通过电针治疗和温灸可以缓解。
2.3.3肾上腺素能通路。去甲肾上腺素是脊髓镇痛的有效诱导剂。在下降的疼痛调节途径中,含有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元可以在脑干的神经核,角膜位点,PAG物质以及A1,A2和A4-7核中找到。这些神经元投射到前脑并穿过脊髓的背外侧束。多项动物研究报告称,针灸可以通过激活肾上腺素能机制来减少异常痛。α2-和β-肾上腺素受体是报道最多的受体。陈等人。据报道,α2C受体抑制背角阿片类物质的释放。因此,肾上腺素能系统的激活可以关闭脊髓后角的阿片系统。
2.3.4 S-羟色胺途径。5-羟色胺能神经元存在于NRM、RVM和三叉神经核尾核(TNC) 中,它们投射到脊髓中.在炎症性疼痛大鼠模型中,EA镇痛由5-羟色胺(5-HT)神经递质介导,其与5-HT1和5-HT3受体结合。该过程可以通过5-HT1和5-HT3拮抗剂逆转。头痛缓解被认为主要是由于延髓和TNC区域血清素释放的增加。血清素可以在2-10 Hz下比在100 Hz更有效地抑制炎症和神经性疼痛。另一项研究报告称,5-HT1A 和 5-HT3 受体在 2-10 Hz 下部分介导了 EA 的镇痛作用。相比之下,5-HT2受体相反地参与100 Hz的伤害性反应。
2.3.5. NDMA/α-氨基-3-羟基-S-甲基-4-异恶唑丙酸/凯那酸途径。谷氨酸盐和天冬氨酸是兴奋性氨基酸,它们与NMDA /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噁唑丙酸(AMPA)/凯旋酸(KA)通路和脊髓纤维末端背角中的代谢性受体结合。在长时间强烈的伤害性刺激后,背角释放的P物质增加了NMDAR对谷氨酸的反应性,促进了伤害性输入的扩散。这一过程还导致星形胶质细胞突触前的调节,从而促进中枢痛敏化。
多项动物研究表明,电针治疗可通过降低脊髓水平NMDAR磷酸化来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痛觉过敏。EA可降低脊髓背角NMDAR的NR-2B亚基的表达水平。Huang等人发现,将低剂量氯胺酮(一种NMDAR拮抗剂)与EA结合,产生的抗allodynic作用比在神经性疼痛模型中单独使用EA产生更大程度的抗allodync作用。该过程可以通过纳洛酮逆转,纳洛酮表明NMDA与内源性阿片类药物系统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64]。Gao等人报告说,ST-36的EA引起NMDAR介导的突触传递的上调和胃动力的增强,这可以缓解肠易激症状。
2.3.6. 局部炎症环境。与正常肌肉组织相比,活动触发区的局部环境的特征在于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缓激肽(BK),5-HT,去甲肾上腺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水平显着更高。这些化学物质使肌肉伤害感受器致敏并激活,将冲动转移到大脑,并招募脊髓小胶质细胞在微环境中进行炎症反应。炎症过程引起神经元过度兴奋并放大伤害感受,导致慢性和神经性疼痛。临床改善伴随着炎症物质水平的降低,例如IL-1β,IL-8,IL10和TNF-α。对GB-30给予电针增加局部C-X-C基序趋化因子10(CXCL10)的产生和激活外周阿片肽介导的抗伤害感受过程,从而表明针灸可引起局部阿片受体与抗炎反应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针灸-镇痛介导减少中枢致敏的可能途径总结于表 1.
2.4与中枢致敏相关的针刺镇痛
2.4.1 头痛(紧张型头痛、偏头痛和丛集性头痛)。头痛是用悸动、暗沉、紧绷或头部压迫等特征来描述的。它主要诊断为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或其他继发性病因[76]。头痛通常由tau带,压力或炎症物质的局部释放诱导,并且通过C纤维和Aδ伤害性神经元传导到三叉神经宫颈复合物中的背角和三叉神经核,突触到二阶神经元[ 77 ].在频繁和高强度刺激的情况下,这些神经元通过同突触和异突触促进被招募,这导致神经肽和神经递质的释放,包括NMDA,环氧合酶-2(COX-2),一氧化氮和fos。对大鼠的研究表明,脑脊液中神经可塑性介质BDNF水平的升高导致突触可塑性。突触可塑性和P物质、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的积累可导致低效率的弥漫性毒性抑制控制和持续致敏,从而降低痛阈,促进头痛的中枢致敏。
(1)紧张型头痛。 与对照组相比,紧张型头痛患者颞区的压力、疼痛检测和耐受阈值降低。.伤害感受的定性改变是由触发点痛觉过敏区以及脊髓背角和三叉神经核水平的中枢致敏引起的。在一项由29名受试者组成的人体研究中,EA被证明可以通过降低BDNF水平来阻断该途径并抑制神经可塑性。
(2)偏头痛。偏头痛的中枢致敏病理生理学起源于持续性皮肤超敏反应和一般神经元过度兴奋,导致 RVM 中枢致敏。观察到皮肤无痛偏头痛。博耶等人。证明反复硬脑膜刺激增强了触觉诱导的三叉神经和脊髓背角FOS的表达,并导致弥漫性伤害性抑制控制障碍和广泛的三叉神经和脊髓中枢敏化。
在一项涉及 275 名偏头痛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中,发现 GB-40 上的 EA 导致 EA 和对照组的视觉镇痛量表评分存在显著差异。EA的这种影响伴随着EA组中5-HT水平的升高.EA还诱导了大麻素受体1型(CB1)的上调,导致偏头痛大鼠模型中IL-1β,COX-2,前列腺素E2和CGRP的炎症作用受到抑制。丛集性头痛。丛集性头痛是一种相对罕见的原发性头痛,但可能是最致残和最痛苦的类型。丛集性头痛的病理生理学可能与脑干中枢敏化有关,也可能与丘脑神经元有关。Fern'ndez等人观察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丛集性头痛患者普遍存在压力性疼痛超敏反应。此外,观察到丛集性头痛患者的血浆蛋氨酸 - 脑啡肽水平降低。 然而,在丛集性头痛患者中,较低的CSF met-enkephalin水平可以通过手动针灸或EA增加。
总之,针灸通过抑制神经肽(P物质)、神经递质(谷氨酸)和BDNF以及阿片类物质的释放来治疗头痛。
2.4.2.神经性疼痛。异常痛和痛觉过敏是神经性疼痛患者的常见症状。据报道,具有神经性特征的慢性疼痛的患病率为3%至17%。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起源是末端C纤维和A纤维的输入,它们将信号传递给脊髓内的二级投射神经元。脊髓信号系统中辣椒素扩增引起的C纤维过度激活引起中枢敏化[ 97]. 兰德霍尔姆等人。发现随着输入的压缩阻滞逐渐增大,诱发感觉的形态由动态机械性无痛觉转变为动态机械性无痛觉。这一发现表明输入对异痛的存在至关重要,并且是感觉障碍频谱的一部分。神经损伤后,二阶神经元被来自健康区域的输入增加而激发,并且由受损或未受损的A纤维输入的无毒输入,引起中枢敏化。这两种类型的重复刺激都可能引起疼痛。针刺通过激活局部分子信号通路的成分,主要是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来减轻伤害性行为和减少机械性异痛。这种效应解释了为什么针灸可以广泛用于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此外,从大脑到脊髓的下行抑制通路和激活通路平衡的改变调节了背角神经元的活动,并通过中枢敏化引起镇痛效应。
从分子的角度来看,异痛是伴随着神经肽如CGRP、P物质和神经营养素BDNF在A纤维中的升高。动物研究也表明针刺可以减少甘氨酸抑制和神经营养因子BDNF活性的增加(引起神经元可塑性)突触后神经元的NMDA、AMPA和代谢型谷氨酸受体。针刺增加这些神经肽的水平,包括阿片类物质、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氨基酸,并降低局部炎性细胞因子的水平及其受体的表达在神经性疼痛大鼠模型中,重复EA具有时间依赖性累积镇痛作用;这可能与其对NK细胞以及脾脏IL-2,β内啡肽(β-EP)和血浆IL-2,IL-1β,干扰素γ(IFN-γ)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的调节作用有关。多篇报道发现针灸可以缓解人类因带状疱疹后遗、多发性硬化症、癌症及抗癌治疗等诱发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1)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疼痛的特征是深度、灼热和悸动疼痛,以及尖锐、刺伤、射击、刺痛。据报道,PHN相关神经性疼痛的患病率为每100,000人年3.9-42.0。在至少70%的PHN患者中观察到异常痛。已确定的PHN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增长,急性疼痛水平高,严重皮疹,前驱疼痛,眼科位置,可能还有女性性别。虽然PHN是一个令人烦恼的症状,只有少数系统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使用针灸治疗这种情况。
在动物研究中,EA被证明通过恢复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醛-1型(TRPV1)阳性感觉神经元来缓解PHN。降低TRPV-4的表达。关于人体研究,对62名PHN患者进行了针灸与安慰剂比较的单盲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针灸可有效治疗PHN 。 Lui等人推荐的治疗PHN的芦点和花沱家基点的选择方法。
(2)三叉神经痛。与三叉神经痛 (TN) 相关的神经性疼痛的患病率显示为12.6–28.9/100,000人年。患者经历了强烈的阵发性疼痛,并将其描述为类似于电击感(“疼痛闪光”),持续约1秒,并可能在几分钟内复发。这种疼痛总是单侧的,通常局限于三叉神经的第二或第三分支。偶尔会出现触发区,这可能会导致触摸或拉伸后疼痛发作。针刺可显著提高TN患者血浆中的内啡肽和脂促蛋白水平。
(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相关神经性疼痛的患病率为15.3-72.3/100,000人年。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影响高达50%的糖尿病患者25年,26.4%的糖尿病患者会出现疼痛的DPN 。疼痛的程度从轻微的感觉障碍到严重的持续疼痛,严重阻碍患者的生活。DPN的研究报道了初级传入神经元谷氨酸释放增加和脊髓背角突触前GABAB受体功能降低。 脊髓NMDAR的过度表达常使突触后II层神经元兴奋。NMDA表达增加和谷氨酸释放增加可能与脊髓多动有关 [12 0]。脊髓背角GABAB受体激活和NMDAR表达减少, DPN大鼠脊髓及RVM神经元中去甲肾上腺素和5-HT水平升高。这些促进途径解释了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的中枢致敏。因此,针灸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多项单臂研究报告针灸是治疗疼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针刺镇痛作用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初级感觉神经元的NF-B信号通路和P物质介导的,如大鼠模型所见。在脊髓水平,电针可提高大鼠谷氨酸脱羧酶67(GAD-67)水平,降低TRPV-1水平,调节神经生长因子水平。
总之,针刺减轻神经痛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增强下行抑制通路,包括阿片类物质的释放和NMDA的抑制。此外,局部炎症的抑制和TRPV1受体在神经痛的缓解中发挥作用。
(4)中枢性中风疼痛。中枢性中风疼痛(CPSP)患者经历持续性或阵发性疼痛,这在以前的研究中被描述为单独或上述描述的各种组合的灼烧,疼痛,刺痛,挤压或悸动。 疼痛在任何刺激后变得严重,如运动、触摸、温度或压力。 33%-86%的CPSP患者有异痛、感觉障碍和痛觉过敏。 CPSP多在卒中发病6个月内发生于卒中的对侧,发病率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最常见的疼痛是中风后肩痛,在2至3个月后出现在患侧。
CPSP的机制被认为是去抑制理论,暗示刺激的不平衡和对中枢敏化的贡献,慢性伤害性,或神经病理性疼痛。外侧丘脑功能障碍释放内侧丘脑。 然后,脊髓丘脑皮层通路在外侧丘脑变得明显过度活跃,并导致异痛或感觉障碍。 局限性神经源性炎症诱发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的初始阶段,引起C纤维重复刺激和延髓兴奋性增加(中枢敏化)频繁刺激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异常性/感觉迟钝的实变[141]。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调查中,针灸刺激被证明可以激活边缘系统,包括髋胫旁回和前扣带皮层,从而引起中枢镇痛作用。该结果可能为针灸的镇痛机制提供线索。萨洛姆-莫雷诺等人。表明接受针刺的患者与未接受针刺的患者相比,双侧痛阈增加。
2.4.3.腰痛(LBP)。腰痛的病因包括肌肉、神经和背部骨骼。患者会遭受疼痛、体力活动受限和睡眠干扰。止痛药可以提供暂时的疼痛缓解,但对一些患者有无法忍受的不良影响。因此,针灸等替代疗法、电针、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脊柱操作和运动疗法是这些患者的选择。
LBP患者的压力痛阈低于健康人,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敏化。这种影响可能是由于节段性高反应性、痛觉过敏(热刺激)和时间总和的增强,与健康组相比,这些改变了中枢伤害感受加工并导致慢性疼痛状态。Lam在一个系统综述中证明针灸对自我报告的疼痛和功能限制有好处。另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提示热敏灸和针灸可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一结果与脑电图中广泛的振荡变化有关。
2.4.4.骨关节炎关节疼痛。骨关节炎可以观察到关节软骨和下层骨的分解,导致关节疼痛,肿胀,活动范围缩小和日常活动受限。治疗包括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手术和替代治疗。针灸是防止软骨变性的一种选择和止痛。 骨关节炎中枢致敏机制包括痛觉过程紊乱、局部和广泛的痛觉过敏、时空总和增强、阿片和非阿片系统功能障碍,促炎性细胞因子神经肽紊乱。
电针通过阿片受体、5-HT1、5-HT3受体和毒蕈碱胆碱能受体减轻骨关节炎疼痛。电针触发趋化因子CXCL10增加含阿片类物质的巨噬细胞,减轻炎性疼痛。艾灸缓解骨关节炎疼痛也通过内源性阿片类物质途径介导。
2.4.5.肠易激综合征(IBS)。IBS患者反复腹痛和排便模式改变,但无器质性疾病。它可能是由感染、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压力、食物敏感性、胃肠动力、内脏过敏和脑-肠轴问题引发的。研究表明IBS患者对疼痛更敏感,这与内脏-躯体通路中枢功能障碍有关。
多篇报道针灸缓解IBS症状。这种效应是由内脏超敏反应的调节介导的。 电针降低大鼠结肠P物质含量通过降低5-HT、CGRP、CRF、生长抑素、NMDAR-1和增加NPY来调节脑肠轴。
2.结论
针灸是一个过程,需要将针插入穴位,触发大的有髓的A-和A-纤维,并将神经信号传导到顶叶皮层的中央后回。下行通路通过中缝核、蓝斑核、PAG、前额叶皮质、岛叶、扣带回、尾状核、杏仁核、背角抑制突触。下行通路调节痛觉,从而干扰中枢敏化过程。
针灸减少中枢致敏的可能机制包括节段抑制,内源性阿片类药物的释放,肾上腺素能和5-HT以及NMDA / AMPA / KA途径。针灸的局部作用涉及炎症介质水平的降低,例如P物质,IL-1β,IL-8,IL-10和TNF-α。总之,针灸通过多种途径起作用,产生镇痛作用并减少中枢致敏。因此,针灸有利于治疗头痛、神经性疼痛、腰痛、骨关节炎和肠易激综合征。
编译:李菁
声明:古麻今醉公众号为舒医汇旗下,古麻今醉公众号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舒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