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大脑的神经学领域是人类科学最举步维艰的地方之一。目前针对血脑屏障各路方法虽都存在特有的优势,但也有相应的局限性。
01攻克血脑屏障有多难?
硬化症、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癫痫、脑部肿瘤等疾病,它们都很难治疗,这是因为大脑受到血脑屏障的保护。
血脑屏障(BBB),一层紧密堆积的细胞,排列在大脑的血管中,可以阻止毒素、病原体和一些营养物质进入大脑,是大脑为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免受伤害而形成的一个重要进化机制。
然而,BBB也是治疗药物进入大脑内部的一个主要障碍,阻止了98%以上的小分子药物和几乎100%的大分子药物在大脑中发挥治疗作用。
有研究证明,治疗性抗体在静脉或者腹腔注射给药后,它们在大脑中的水平仅相当于血浆中水平的0.01-0.1%,较低的药物浓度也导致抗体无法充分的发挥药效。
不过越来越多的技术策略逐渐突破了传统方法在BBB中的障碍。超声波、小分子、双抗、蛋白药,以及一些新的递送技术,如纳米颗粒、外泌体、病毒载体等,基于各自特殊的技术创新展现出改善方法,在神经系统相关疾病中显示出治疗潜力。
突破BBB的临床阶段产品
02基于受体介导胞吞作用的抗体药
科学家们已经开发了多种方法来增强大分子的BBB穿透性,改善药物在大脑中的暴露量。其中,通过靶向BBB细胞上高表达的受体,利用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RMT) 来跨越BBB,是目前BBB递送研究最广泛的策略之一。
基于RMT作用,经过改造的药物分子,在与脑血管内壁的特定受体结合后,可被内吞进入血管内皮细胞,然后通过跨细胞转运作用,将药物释放在脑组织一侧。这个过程对药物分子乔装改扮蒙混过关,因此又被称为“分子特洛伊木马”的方法。
目前,RMT受体例如转铁蛋白受体 (TfR)、 胰岛素受体(IR)、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 (LDLR)等靶蛋白已成功用于开发抗体、融合蛋白等大分子药。
正在利用RMT作用进行药物开发的公司及技术方法
靶向TfR
这些受体中,基于TfR的方法已有产品上市 。2021年,日本厚生劳动省(MHLW)批准了JCR Pharmaceuticals公司Izcargo(pabinafusp alfa)上市,用于治疗黏多糖贮积症II型(MPS II,又名亨特综合征)。
Pabinafusp alfa(JR-141)是一种TfR抗体与溶酶体酶的融合蛋白,也是世界上首款获得监管机构批准、能够穿越BBB的酶替代疗法。今年2月,pabinafusp alfa(JR-141)的全球3期临床试验在美完成首位患者给药。
pabinafusp alfa介导的BBB递送
罗氏/Genentech公司RG6102(RO7126209)是一款基于CrossMab技术的2+1形式双特异性抗体,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RG6102又称brain shuttle gantenerumab,也是罗氏抗淀粉样蛋白-β(Aβ)单抗药物Gantenerumab的加强版。RG6102通过靶向TfR和Aβ,使之穿透血脑屏障,改善了大脑暴露量,防止斑块形成。
目前,RO7126209已进入了治疗前驱或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的II期临床试验(NCT04639050)。
TfR/Aβ双抗
Denali Therapeutics公司的方法没有直接使用抗TfR抗体,而是工程化改造Fc结构域,使其具有和TfR结合的能力。该策略同样能够通过RMT作用将药物传递到大脑中,将大脑中的药物暴露量提高10到30倍。
Denali公司专有的工程化Fc片段对Fc端的CH3区域的9个氨基酸进行突变,改造后的Fc能够与两个具有相同表位的Fab臂(模仿IgG抗体)或两个具有不同表位的Fab臂融合(模拟双特异性抗体),以产生BBB穿透性的抗体。另外,该策略也可以用于其它蛋白类药物,例如酶的运输(NCT04251026)。
特殊的Fc片段
不过,虽然当前抗体及其他蛋白质药物的这些优化方法,已经能够将在大脑中的药物浓度提升数十倍,但大脑中药物的绝对水平仍然很低,可能不到血浆中药物的2%。更多突破血脑屏障的方法正在不断的被探索和挖掘中,例如基于AAV病毒载体的基因疗法。
03基于AAV载体的基因治疗
自2015年以来,使用AAV衣壳递送至中枢神经系统(CNS)的药物的试验数量有所增加,这反映出基因治疗在CNS疾病中表现出潜力。FDA在2019年批准了Zolgensma用于治疗1型脊髓性肌萎缩症,这是第一个成功的基于AAV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基因疗法。
目前治疗帕金森症、阿尔茨海默病、罕见单基因疾病等CNS适应症的AAV基因治疗均已处在临床试验之中。
类似于特洛伊木马,AAV衣壳经过特殊设计可以编码各种神经治疗性转基因,通过与神经血管内皮细胞的表面蛋白结合进入脑实质,触发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对于CNS疾病, AAV基因治疗可提供了三种策略:a. 最常见的是通过递送转基因进行基因置换;b. 抗体表达是传统被动免疫的有希望的替代方案;c. RNA干扰(RNAi)或基因编辑进行基因沉默。
给药方式上,CNS基因治疗最早开始运用的是脑实质内(IPa)给药。鞘内(IT)、脑室内(ICV)给药也已经在多种临床前试验中进行了测试。
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也开始采用非侵入式的方法。静脉内给药(IV)具有将基因转移至整个CNS并且更均匀分布的潜力;肌肉注射(IM)递送AAV载体可以替代用于靶向CNS的抗体治疗剂。
AAV衣壳
AAV基因治疗靶向神经系统疾病的潜力主要由衣壳决定。天然AAV病毒在大脑的感染率并不高,如今越来越多的AAV变体正在不断产生,以攻克血脑屏障的难题。
前几日,辉瑞(Pfizer)公司获得了Voyager Therapeutics公司TRACER衣壳发现平台生成的新型AAV衣壳的授权,以实现针对未公开的罕见神经疾病靶点的潜在基因治疗项目。
Voyager公司技术还曾与诺华(Novartis)达成总额高达17.5亿美元的合作协议,共同开发突破血脑屏障、靶向中枢神经系统的新型AAV载体。
TRACER平台产生的一组特异性AAV衣壳在非人灵长类动物(NHP)中已显示出卓越的血脑屏障穿透能力,显著增加对脑和脊髓的靶向性。研究显示,与常规AAV9相比,当静脉给药NHP时,该AAV衣壳在广泛的大脑区域中显示出超过 1000 倍的转基因表达水平(通过mRNA水平测量)。
利用AAV治疗CNS的三种策略
说到衣壳发现,不得不提的是Dyno Therapeutics 公司基于AI的AAV衣壳设计平台CapsidMap,该平台从人类遗传学大牛乔治·丘奇(George Church)博士实验室脱颖而出,也受到了诺华、罗氏等制药巨头的看好,共同开发CNS等领域的基因治疗。
CapsidMap使用先进的AI机器学习搜索算法,结合高通量的实验生成大量的体内数据,加速创建新颖的合成AAV衣壳,克服传统AAV的递送局限。
正在开发CNS基因治疗的的部分公司及技术方法
然而,利用AAV进行脑部药物递送尚处于起步阶段,装载大小限制、靶向能力、转导效率、免疫原性、预存免疫、新型跨物种兼容性等,都是AAV载体开发未来突破的关键,也是当前的主要研究方向。
小结
涉及大脑的神经学领域是人类科学最举步维艰的地方之一。目前针对血脑屏障各路方法虽都存在特有的优势,但也有相应的局限性。
大分子药已有上市产品,但当前的优化方法并未使得抗体、融合蛋白在大脑中达到比较理想的暴露量。
AAV作为神经相关疾病领域的新兴手段,近年来研究成果颇丰,大厂纷纷入局,但跨越重重障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