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跟针刺伤说拜拜:护士借助小“神器”有效预防针刺伤

2022-10-30 14:30   护理人.

只要护理人员拥有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并用心思考,定能够利用小小工具解决临床问题,让护理工作顺利进行。

针刺伤是指累及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一种意外伤害,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威胁生命安全,给暴露者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也给医疗机构和暴露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给大家分享一例临床上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案例。

患者陈某某,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14天,意识模糊,GCS评分10分。双下肢肌力4级,双上肢肌力3级。凌晨5点,A护士准备在患者右手手腕处处采集动脉血,B护士按压患者肢体。

A护士的左手食指触摸到患者动脉搏动准备进针时,患者的脚背突然回缩,A护士的右手一抖,针头扎进左手指的侧部。立即挤血,流水冲洗、消毒包扎……

上述案例中发生针刺伤的原因:

1.护士因素:

(1)自我防护意识淡薄,对锐器伤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缺乏防护知识的系统教育,是发生锐器伤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2)评估不到位:应充分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及肢体活动能力,必要时采取保护性约束或者药物镇静,保证操作正常进行。

2.患者因素:

在操作过程中,患者突然躁动,使针头或刀片伤及护士。

3.医院管理因素:

防护用品不足,未引进具有安全防护功能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如安全型动脉血气针、无针静脉注射系统。

2018年8月,中华护理学会发布的《针刺伤防护专家共识》中指出回套针帽、拔除注射针、采血、整理用过的针头等为针刺伤发生的主要环节,建议使用带有保护套的针头,若必须回套针帽,应使用辅助工具单手回套针帽。

使用防护工具,可以减少针刺伤, 并且降低职业暴露,因此在必要时要使用防护工具,如抽血时戴手套、掰安瓿时要垫纱布,尤其在高危科室进行危险操作时要戴防护设备。

在动脉血气采集此项操作中,最易发生针刺伤的环节无疑是进针、采集完回套密闭针帽的环节。针对这两个环节,建议使用安全型动脉血气针。

在安全型的血气针还没有在本医院中广泛使用时,笔者发现了一个小“神器”

将顶针器反过来使用,秒变手指保护套,使用移动采血架辅助完成单手回套针帽的操作。两种“神器”一起使用,操作更加方便快捷。如图1、2。

85701667109726253

图1  手指保护套

13821667109726528

图2  移动采血架

操作如下:

1.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手腕带。

2.评估患者并进行解释,取得患者配合,不能配合者需要其他人协助完成。

3.洗手,戴口罩,再次核对,使用PDA扫描患者手腕带及试管条码信息,确认一致。

4.协助患者摆好体位,暴露采血部位,垫一次性治疗巾。

5.常规消毒皮肤2遍,范围大于5 cm,待干。

6.打开动脉采血针并接上专用针头,将血气针活塞拉至所需的血量刻度。

7.将密封套放置移动采血座的针孔中,如图3,采血针放于治疗巾上备用。

83371667109726585

 图3

8.根据手指指围选择大小合适的手指保护套,戴手指保护套于食指指端,调整位置充分暴露指腹部皮肤,再戴上无菌手套,消毒触摸动脉搏动的食指和中指。

9.取下针帽,一手食指和中指触摸动脉搏动,另一手持针沿动脉走向在搏动最强处以45°角进针,如图4。

60341667109726644

图4

10.抽取所需血量后,左手棉签按住穿刺点,右手拔针,家属协助按压。

11.立即将针头插入密闭针套内,用手掌来回搓标本,如图5。

50221667109726761

图5

12.处理用物,洗手,及时送检。

优点:

从2020年11月起,通过实践操作,笔者发现使用该种防护工具采集动脉血有以下优点:

1.成本低,可以多次重复使用;

2.工具小巧,方便携带;

3.使用方法简单易懂;

4.使用移动采血架,可以有效减少回套密闭针套的时间,提高采血效率;

5.规避护理职业风险,提高护士职业生命质量;

6.患者的满意度提高。

缺点:

1.未充分暴露指腹皮肤,无法迅速定位;

2.保护套的舒适感有待提高;

3.增加了消毒的次数。

综上,该方法仍需要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进行工具改良,提高职业防护水平。

笔者相信,只要护理人员拥有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并用心思考,定能够利用小小工具解决临床问题,让护理工作顺利进行。愿我们都能抓住小小灵感火花,不甘沉寂,在创新的路上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 李惠平.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调查及预防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8):619-620.

[2] 王塘颖.实习护生对针刺伤认知的现状调查[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22):3369-3371.

[3] 邓惠英.我国临床护士针刺伤现状和防护的研究进展[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33(3):359-360.

[4] 田春,陈俞希.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 (32):292-293.

[5] 刘立飞.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5):142-143.

来源: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 蔡赛 杜晓亮 王艳

【版权说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护士,动脉,针刺伤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