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一下,除了丧失生命,没有比丧失视力更令人恐惧的事情。建议在慢病筛查中加入眼底照相项目,把眼健康纳入到慢病体系中,重视眼底检查,关口前移,实现慢病的早发现、早诊断。
在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时代,健康风险评估的作用愈发凸显。
面对人口老龄化和各种慢性病患病率升高,合理科学的健康风险评估和管理有助于更好地控制个人和整体医疗费用支出,最大程度地保障个人健康利益。
近年来,视网膜影像AI在健康风险评估上的优势尽显。它具备哪些优势?能给体检中心及相关科室带来哪些价值?
在“第九届301论健暨第十一届全国体检中心主任高峰论坛”前沿创新智慧论坛上,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健康管理学会会长、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学科带头人唐世琪教授以《视网膜影像AI助力健康风险评估》为题做精彩分享。
她在演讲中指出:“除了丧失生命,没有比丧失视力更令人恐惧的事情。建议在慢病筛查中加入眼底照相项目,把眼健康纳入到慢病体系中,重视眼底检查,关口前移,实现慢病的早发现、早诊断。”
演讲文字实录编辑整理如下:
非常感谢主持人的介绍,我下面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视网膜影像AI助力健康风险评估》,我将从四个方面跟大家分享,分别是眼底疾病的现状、视网膜是最佳的健康评估窗口、通过视网膜进行多种疾病的评估,以及视网膜影像人工智能产品的应用。
眼底疾病的现状
《“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首次将眼底病列入未来五年的重点关注眼科疾病,提出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疾病的致盲率。
眼底病负担是比较重的。我国有超过4000万的眼底病患者,而且医疗资源分布仍不均匀。作为目前国内最主要的致盲性眼病,眼底病的临床现状可以说任重而道远。这也是国家为何在今年发布的《“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中要将眼底病作为新增的重点关注病种的主要原因。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达到10%~13%,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糖尿病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15%~43%。那么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致盲的危险要大50~80倍。
高血压是我们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我国群体发病率为5.11%,病人中约有70%有眼底病变。随着病程的发展,眼底相继出现出血、硬性渗出、棉绒斑等改变,严重者可发生视乳头水肿。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我们50岁以上的人,大概每6人中就有1个黄斑变性。早期检测、诊断和治疗黄斑变性对保护中心视力,预防失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建议5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要进行一次常规的眼科检查。
高度近视引发的眼底病变。我国近视度数大于600度的人约7000万。建议每半年到一年要进行筛查眼底。
因此,我们要推动从防盲转向普遍的眼健康,把筛查关口前移,提高疾病的筛查力度。同时我们要重视眼底病的早期筛查,扩大筛查工作,避免不可逆转致盲。
视网膜是健康评估的最佳窗口
眼底有非常重要的结构,包括视神经、视网膜、视网膜动静脉血管、黄斑区等,眼底检查的就是这一片区域。
很多眼底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不易被发觉。但早期往往是治疗的适宜时机,一旦错过,丧失的视力就很可能得不到很好的恢复。拍一张眼底照片,就能筛查出80%~90%的眼底病。
另外,医学实践证明,除了眼科疾病,诸多心血管、神经、内分泌等领域的疾病都在视网膜有明显甚至特征性的改变。
通过视网膜评估多种疾病
首先是视网膜影像AI判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上海市静安区市北医院发表的一篇SCI文章就显示,人工智能检测糖网和增殖性糖网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检测糖网敏感性90.79%,特异性98.5%,AUC=0.946;检测增殖性糖网敏感性91.18%,特异性98.79%,AUC=0.950),在社区医院门诊开展基于人工智能的糖网筛查具有可行性。
AI视网膜多病种辅助诊断系统。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这篇文章发表在《柳叶刀》子刊,它的SCI影响因子非常高,达到24.519。研究证实,鹰瞳Airdoc开发的这个可以识别14种常见眼底异常的“眼底疾病综合智能诊断专家”,平均AUC为0.955,在多种眼底异常的筛查中表现良好。
视网膜影像AI判断缺血性脑血管病。这也是发表在我们中国科学院主办期刊《Science Bulletin》的一篇论文,SCI影响因子达到11.78。由北大医学部和同仁医院团队验证的结果显示,(模型)对于早期发现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指导积极干预,监测和评价干预效果等起到积极的作用。
传统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评估方法采集指标多,需要有创的采集,血液检测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要2~4个小时,计算复杂,普及难度大。而基于中国心血管风险预测模型创造的新评估方法,就是视网膜影像+AI深度学习算法,只需要眼底照相,无创采集,检测时间1分钟,1分钟左右就可以直接出报告。
视网膜影像AI也可以评估老年痴呆。视网膜是我们脑组织的一部分。脑神经的退变同时也体现在视网膜的细微改变上。以CAIDE≥10份为高危人群分类标准(CAIDE痴呆风险评分是一般人群老年痴呆症风险评估工具),视网膜AI算法评估老年痴呆风险,优于传统有创、复杂的痴呆评测,也就是用视网膜照相就可以评估了。
视网膜影像AI还可以评估贫血。贫血患者的视网膜照片通常为背景色淡或苍白,视盘色淡,多轻度水肿;静脉色淡。通过视网膜人工智能的模型,判别贫血状态的AUC>0.9。
视网膜影像人工智能产品的应用
鹰瞳的产品是非常好的,它有多维度的产品服务。首先,他们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软件可以筛查眼底疾病和病变,进行辅助诊断以及全身慢病健康风险评估,并且具有全面的资质,包括全国眼科首张三类证,二类证、三类证、CE认证齐全。
有优良的性能。准确率、特异性、敏感性全球领先,适配市场所有主流机型的眼底照相机,包括佳能、拓普康等。
另外,有权威背书。开展全球最大规模的真实世界研究,成果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两度获吴文俊奖,全国人工智能的最高奖。
鹰瞳Airdoc的眼底相机具有免散瞳、全自动、全自助(无需操作人员)、无需专业暗房的优势,是自主研发的国产相机,性价比比较高。
而且提供运营支持服务。表现为推广支持、培训支持,阳性案例跟踪,上级医疗机构、互联网和医院复核。
(对于体检中心来说)鹰瞳Airdoc的视网膜影像AI具有七大价值:
第一,升级眼科检查的能力。可以进行眼底疾病辅助诊断和全身慢病风险评估。
第二,提升诊疗的规范性。是注册产品,报告规范,状态稳定,真实可靠。
第三,有效增加体检中心的效益。
第四,提升学术能力。它可以量化、多维度赋能科研,人工智能提升课题申报几率,拓展多科室、多病种临床科研机会。
第五,弥补眼科医生不足。自动拍摄,无需医生操作,AI辅助诊断解放眼科医生。护士都可以轻松操作,适用于院内检查和外检。
第六,方便多种场合检查。设备小巧、操作简单、智能快速,可以上外出体检车,适合大型的筛查。
第七,历史对比、持续管理。自动实现多次检查的历史对比。
总结一下,除了丧失生命,没有比丧失视力更令人恐惧的事情。建议在慢病筛查中加入眼底照相项目,把眼健康纳入到慢病体系中,重视眼底检查,关口前移,实现慢病的早发现、早诊断。眼底一张照,疾病早知道。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